
会员
中外文学关系论稿
王柏华更新时间:2021-11-26 11:21:13
最新章节:“栖居于可能性”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中外文学关系领域积累的成果,论题跨越多个领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如何在科玄论战中被借用甚至盗用、汪曾祺小说的西方现代元素、王小波的“师承”与外来影响、陈染的“女性写作”及其悖论、博尔赫斯如何让主人公雨村杀死了汉学家(因而得以书写自己的中国故事)、百年来狄金森(EmilyDickinson)在中国的接受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外译和传播中的误区、中西文论中的身体隐喻、“汉学主义”论争等等。这些个案研究或许可以为“文学世界共和国”(TheWorldRepublicofLetters)这张大地图,增添一点线条,哪怕只是一条小径、一座小小的桥梁、一个岔路口的小小路标。
品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0-1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中外文学关系论稿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栖居于可能性”
- 狄金森在中国的经典化建构
- Translations of Emily Dickinson into Chinese,1949—1983[1]
- Emily Dickinson’s Reception in China: A Brief Overview[1]
- “汉学主义”:从哪里来?向哪里去?[1]
- 死守陈旧的英诗格律
- 经典的跨文化传承
- 身体隐喻与比较诗学[1]
- 汉学家之死
- 陈染:“女性写作”的一个个案[1]
王柏华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诗人与帝国:威廉·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本书以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帝国叙述为研究对象,以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作为理论支撑,结合文本细读、比较研究和后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探究威廉·华兹华斯在相关文本中表征出的意识形态内涵,以及文本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和地域政治背景下被赋予的话语指涉,审视这位浪漫主义诗人与帝国多重维度的政治交集,揭示诗人、诗作与时代之间的动态互动。文学16万字 - 会员
学堂乐歌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研究
本书通过考察学堂乐歌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曲调来源、思想蕴涵等诸多问题,深入阐释学堂乐歌在结构模式、节奏韵律、语言体式、句法结构等方面的显著特征,详细描述其在提倡军国民教育思想、塑造现代国民意识、重建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中的特殊价值,探究学堂乐歌与中国诗歌的现代传播的内在关联,认为学堂乐歌在中国诗歌从古典向现代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学21.2万字 - 会员
沈德潜诗学研究
明末清初诗坛,诗派竞起,然终离不开对明代复古诗派之论争。明末的公安派与竟陵派以至于清初的神韵说之出现,或攻其弊,或自成一家之说,而其与复古诗派的诗学主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殆无可疑。清代的沈德潜则是明末清初诗坛论争的总结者。沈氏从批驳李攀龙“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之说出发,以倡“诗教”作为突破唐诗的缺口,提出“以意运法”的诗学方法论,旨在突破复古诗派在诗论上的桎梏,导引诗坛走向创造之途。另一方面,文学11.3万字 - 会员
普里什文创作的文体研究
普里什文是俄罗斯杰出的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散文、童话、文学创作论都有传世之作。本书以作家的创作史实为依据,以体裁类型为方法,对他的创作展开研究。高尔基夸赞普里什文:“列斯科夫之后我们的文学语言中再也没有如此老道的俄语了。”普里什文清词丽句,功夫在语外。他有深厚的俄罗斯文化底蕴,又浸濡了东方文化的神韵。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俄罗斯的山水风貌,作品充满浓浓的画意。他用笔精炼,立意明确。语言所浸透的道德哲理,文学32.7万字 - 会员
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增订版)
本书从“报刊”及“出版”的角度,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涉及现代中国文学的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以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报章为中心;晚清:报刊研究的视野及策略;文学史视野中的“报刊研究”——近二十年北大中文系有关“大众传媒”的;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类型特征;作为“北京文学地图”的张恨水小说;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等。文学22.6万字 - 会员
新月诗学生成论
新月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重要而复杂的诗歌流派。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三种诗学形态相伴相生,使新月诗学观呈现出相互包容的诗学理念和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新月诗派与中国著名自由知识分子社团——新月社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新月诗派不可能只是一个单纯的诗歌流派。本书从新月诗派的生成与发展这一研究视角,将新月诗派投射于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语境中,借助大量的历史资料,探讨新月诗派错综的发展轨迹。运用文学20.5万字 - 会员
西方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论稿
本书主要收集本人自高校任教以来几十年来的论文27篇,其中既有已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一直放在箱底待发的论文,还有两篇在研究过程中翻泽的泽作。这些论文成文时间跨度虽然有几十年,但都是围绕着西方文学和海外文学两大主题进行,而其中的重点在西方文学研究。两方文学研究主要包括两方古代文学三篇,启蒙主义文学三篇,浪漫主义文学五篇,现代主义文学七篇,它反映出作者关注的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与翻译部分四篇,体现出文学22.9万字 - 会员
当代作家十六谈
作家、批评家的公共言说总能在不同层面上传播文学,潜在影响社会。本书会集韩东、徐则臣、王祥夫、李浩、弋舟、王春林、何平等十多位作家、批评家相关访谈十六篇,力图还原他们在不同场合的对话交锋。如韩东对乡土小说与前辈作家的阐释;徐则臣幽微而又深刻地绘制自我文学地图的雄心;王祥夫、李浩、弋舟对书画艺术或诸多现实的不同表意;王春林、何平对技术时代或城乡变革的坦诚言说;等等。这些现场感十足的灵动对话在不同意义上文学16.7万字 - 会员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史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史》系统梳理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16年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的发展情况。书稿按“史”的顺序,提炼出“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与深化、困境与复兴的线索,深入分析了“文艺批评与文艺意识形态建设”“科学方法论在文学领域的历险”“文学是人学”等具有标识性、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并做出客观评价。文学20.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