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论语
毛佩琦 徐昌强主编更新时间:2021-11-20 22:03:30
最新章节:第23章 参考文献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影响。
品牌:同人阁文化
上架时间:2016-12-01 00:00:00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同人阁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论语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毛佩琦 徐昌强主编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拜经日记》校注
《拜經日記》是清代乾嘉時期的考據學家臧庸的代表作。本書以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進藏氏拜經堂自刻本爲底本,以清費念戀光绪十年(1884)所校清抄本、清阮元編《皇清經解》所轉本属參校本,擇要吸收前賢的相關成果,對《拜經日記》進行標點、校勘和必要的注程,便於學界據以開展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對研究臧庸及其學術成就在乾嘉考據學和清代學街史上的學術地位,進一步瞭解乾嘉時期考據學、校勘學、訓話學相互古籍27万字 - 会员
王尚絅集校注
王尚絅是明代中期有名文学家和理学家,在文学和理学发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存王尚絅文集主要有两种版本:一是明嘉靖三十年(1551)刻本《苍谷集录》12卷,现存6卷;一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苍谷全集》12卷,附录1卷。本书以四库未收书集刊本《苍谷全集》为底本,录王尚絅诗文12卷,后附诗文辑佚、传记资料、文集序跋及年谱。整理中以《苍谷集录》《盛明百家诗·王方伯集》、明人诗文集、《直隶汝州全志古籍14.1万字 - 会员
渊鉴挹菁: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典藏
本书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多年典藏精品图录,分为三部分:古籍典藏篇对32部善本古籍作了介绍;青铜文物篇介绍了贵州社科院馆藏的4类青铜文物;名家画作篇展示了10幅画作。书中所选的古籍,不分部类,以精善本为首选,除记录书名、作者、注释者、刻印者及卷数等基本信息外,还录载作者、注者、刻者的传记,介绍该书主要内容;有几种详记版式行款,也记述版本刻行等信息。每书之后,附有4至6帧书页照片,令读者有管窥的快感。古籍2.9万字 - 会员
《关中石刻文字新编》点校汇编
《關中石刻文字新編》是清代學者毛鳳枝所輯的一部金石學著作,全書收錄了關中地區漢魏以迄隋唐的石刻資料一百六十多種,是研究關中石刻文獻的必備書之一。本書首先對毛書進行了點校整理,在此基礎上又廣泛收集了毛氏所輯石刻資料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匯考為目逐一編次。其次,全書還包括了整理者對具體石刻資料所做的討論,以按語的形式附于最末。本書集文字點校、資料匯編和研究于一體,對中古時期石刻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古籍37.9万字 - 会员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古代小说集。原为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在书中得到较多反映。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诗笔记文学颇有影响。古籍7.9万字 - 会员
习凿齿文史合集校注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著作唐以后已经散佚,其《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自清末以来已有多个辑本。本书首次对历代所见习凿齿全部著作进行了辑校与简注。习凿齿的著作一向是治汉晋文史学者必备的案头资料,此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方便相关领域的文史学者。古籍26.1万字 - 会员
王琦《<李太白全集>辑注》注释研究
清代王琦輯注的《李太白全集》是李白研究最重要的底本之一。當前研究多從文學文獻的角度解讀其版本價值和王琦的文學思想,從訓詁學和注釋學角度研究王琦注釋的成果相對較少。本書立意於此,以語言層面的基礎性注釋和文學性注釋為基本架構,從訓詁學和注釋學角度對王琦的注釋條分縷析,探討了王琦針對不同内容進行注釋的方法和特點,肯定了王琦溯源出處和採用徵引式注釋李白詩文的價值,客觀評價了王琦注本的成就和不足。古籍23.8万字 - 会员
《汉书·艺文志》讲要
目录学相当于是学问的清单,摸清家底,才能心中有数,不至茫无津涯,有洞观全局之益。历代纪传体史书、政书、方志等,将历代或当代有关的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谓之“艺文志”。《汉书》中的《艺文志》正是目录学中第一要籍。作者在讲授《汉书·艺文志》时所写的这部讲义,广泛参考了十余种批注、研究《汉书·艺文志》的文献,同时也博采其他相关书籍、论文的意见,反复寻绎,间加己意于其中,对《汉书·艺文志》做了较为细致全面古籍26.1万字 - 会员
古史人镜辑录(全三卷)
此书撷取二十六史及《资治通鉴》《续通鉴》《明通鉴》《清通鉴》等史籍中记述的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事迹。上起殷末周初,下至晚清,先后约三千年。所记皆可敬可惜、可亲可恨、可喜可悲、可恶可笑之言和行。读来让人或沉思、或嗤笑、或悲悯、或愤怒,读罢则足以发人深省。编者对原著并非照抄照录,而是以“辞不害意”为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黏合删汰,如此则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史事前因后果靡不毕见。编者对历史人物未加点评论说,而将古籍8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