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儿童文学:学科与建构——朱自强学术自选集
朱自强更新时间:2025-04-24 17:29:11
最新章节:结语: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共分为五辑,在整体结构上显示出作者的儿童文学学科理念:儿童文学是一个学科,拥有自己富于特色的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具有跨学科性和实践应用性这两个属性。文集中的论文,为儿童文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话题和学术观点。第一辑“中国儿童文学史论”强调中国现代文学与儿童文学的“一体性”;发展出建构主义的本质论这一治史的理论方法;针对“传统”,采取“思想革命”的立场和观点;提出了“分化期”这一重要的断代史概念。第二辑“儿童文学理论”侧重于儿童文学观研究,发展出了当代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第三辑“儿童文学批评”是作者所建构的“儿童本位”理论的一种批评实践。第四辑“日本儿童文学论”显示了作者的儿童文学研究的国际视野。第五辑“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研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在反思“工具论”语文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论”语文观。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6-07-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儿童文学:学科与建构——朱自强学术自选集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结语: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
- 二 儿童文学分级阅读的五项原则
- 一 儿童文学分级阅读:理论方法的重要性
- 儿童文学分级阅读的五项原则
- 三 儿童文学在语文教材中被“异化”的原因分析
- 二 语文教材非儿童文学化选文问题
- 一 语文教材非儿童文学化典型案例解析
- 论儿童文学立场的语文教材观
- 结语:身体生活是一种健全的人生观
- 五 童年的身体生活与自我人格建设
朱自强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文艺理论基本问题新探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批评及文艺问题的重要论述为理论资源,探讨了有关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各种新语境、新命题,分析了文艺批评在推动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文化强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方面的价值作用。同时,本书以“文德”论、“文治”论、文艺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等一些文艺理论的传统命题、重要概念、热点论争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它们的思想内涵,探讨它们对于当下我国文艺问题的诸多启示。以上问题都是新时代我国文学20.4万字 - 会员
文体与意识形态:中国革命文学的多重表达(1927—1949)
本书旨在从文体与意识形态的视角入手,探讨1927—1949年间中国革命文学书写当中的意图(思想内容)与表达(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为此本书以蒋光慈、郭沫若、丁玲这三位革命作家为中心,围绕这段时期内他们的革命文学书写转型和发展状况,来展开相关阐述,进而揭示作家文学作品(文本)的语言形式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可能同作家本人自述的写作意图相悖,从而呈现出文体与意识形态的丰富性、复杂性。文学20.1万字 - 会员
王猷定文学创作研究
本书在全面梳理王猷定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围绕其家世、生平、交游、古文创作与诗歌创作等方面,以古文史、诗歌史的开阔视野,进行系统、深层次的整合研究,将之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加以审视,努力做到文献考证和理论阐释相结合,既规避琐碎的文献堆积,又拒绝空疏的理论推演,“从文献进入文心”,力争角度新颖,视野开阔,论证绵密细致,以对王猷定文学创作特色、文学史地位给予准确论定,丰富文学史研究,推进清初文学研究进程。文学21万字 - 会员
保守主义视域的中国文论
本书系统论述了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学术流派的文论成就,梳理了“中体西用派”、国粹派、东方文化派、学衡派、现代新儒家作为学术共同体的谱系,论及文论范畴和命题五十余个,涉及张之洞、沈曾植、陈衍、辜鸿铭、章太炎、刘师培、黄节、黄侃、梁启超、章士钊、吴宓、胡先骕、汤用彤、陈寅恪、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近现代人物数十位。立论平正,资料翔实,史论结合,为建设中国文学理论与文文学26.6万字 - 会员
民俗学语境下缅甸缅族民间叙事文学研究
本书是笔者十余年来对缅甸缅族民间叙事文学持续思考、积累的结果。笔者于2008—2018年期间三次赴缅甸开展田野调查,书中的民间叙事文学作品均来源于此。笔者在采录这些民间叙事文学作品时,不仅记录了相关作品的内容,而且还记录了整个演述过程及相关语境,以期忠实地再现当地民众的民俗生活和心灵世界。在分析过程中,坚持以民俗学语境理论为研究视角,旨在揭示缅族民间叙事文学的文化意蕴、社会内容和历史根源,力图多维文学19.2万字 - 会员
可见性与不可见性:西方绘画中的图像叙事及其话语隐喻
本书立足于问题意识,以西方艺术史上的代表性艺术家和经典艺术现象为线索进行章节建构。本书每一章聚焦一个艺术家或一种艺术现象,试图基于古典到当下的西方艺术史实践来探讨图像的叙事建构及其话语隐喻。本书关注三个关键词:图像表征、叙事建构、话语隐喻。“图像表征”是现象层面的考察,也是本书的个案支撑。“叙事建构”是现象的深层学理剖析。“话语隐喻”研究图像叙事背后的社会文化、审美观念和意识形态话语。本书引入艺术文学17.9万字 - 会员
移动中的雕刻:当代海外华文文学微观察
本书重点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华文文学中不同作家,在移动中呈现的多样书写形态与主题表达,即海外华文文学因果母题、家国与个人叙事、代际伦理中的母女、移动与空间的雕刻、未来科幻与人类的存在等,阐述了与时代有同构关系的人物形象,在性别困境中的女性自我想象与意义建构,伦理缝隙中的存在与反抗的介质,以及移动之后在母体与变体之间的主体性构建。进一步挖掘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移动时空中,文学书写的精神姿态、文化文学20.2万字 - 会员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帝国医学想象
医学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促使社会进化的重要动力。现代西方医学代表了西方文化和社会体制,是帝国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方现代医学为帝国内部权力统治的范式,并在整个20世纪对帝国扩张和集权统治产生深远影响。诚如医学史家安德森所言:“西方医学话语对普世主义与现代性的宣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涵益了帝国的欲图。”著作以两方医学史为抓手,从后殖民视角分析20世纪的美国作品,探究自然科文学26.6万字 - 会员
正声初起:早期桐城派作家研究
一般认为,清代桐城派的真正创立,始于乾隆年间姚鼐对“桐城文统”的有意塑造。那么在姚之前,“桐城派”的历史如何?作者认为,从康熙二十五年戴名世、朱书等拔贡入国子监开始,到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案发,这二十多年间,文坛上曾有一个以戴名世、方苞为核心的江南士人团体。相近的籍贯、趋同的志向、重叠的经历、深厚的交谊,使得他们成为一个富有影响力和传承性的作家群体。全书从时代背景、文体论、作家论三个层面,对文学34.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