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百货公司的争鸣(3)
此前马应彪已经于1912年在广州建成一座5层高的百货大楼,耗资40万港币。这一次进军上海,他专门拨款60万港币。后来为与永安竞争,大楼越建越高,所需资金也越来越多。不断在香港招股集资,最后建成竟然耗去200万港币之巨,整整是广州先施5倍。
郭氏兄弟也盯上了这个地段。
1915年7月,郭泉与四弟郭葵拍马赶到上海,行至南京路日升楼地段,同样认为这里最具开发潜力,但他们弄不清路南、路北那一侧人流多,郭泉想出一个办法,命两人一早开始分守南北两侧,过一个路人便取一粒豌豆放入口袋中,到晚上再统计数目,一连数日,最后统计发现路南人流大,于是选定南京路南侧开店。对面就是热火朝天的先施工地。
郭泉选定的这块地皮当时属于犹太籍地产商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的资产。哈同人称“地皮大王”,精明强干,看到郭氏兄弟对这块地皮情有独钟,哈同便有恃无恐,提出了异常苛刻的条件,比如两年内以十五万两白银建造房屋、并需在哈同指定的外国建筑师监督管理下建造、建成后向哈同认可的保险公司缴纳水火保险,租约期满后土地与其上房屋建筑一并收回等等【转引自《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一期(P42-P61)摘录的王有枚、缪林生所著《上海永安公司史料》一书】。
按照哈同的报价,这片地皮每年的租金高达5万两白银,比先施高出近一倍。但永安公司显然也看中了这里的发展潜力,不希望先施百货一家独占。为了占据地利之便,郭泉大笔一挥,签订了30年的租约,从1916年4月1日算起,到1946年4月1日终止【转引自《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一期(P42-P61)摘录的王有枚、缪林生所著《上海永安公司史料》一书。据该书介绍,1946年3月租期满后,永安支付给哈同120.5万美元,出资买下这块土地和其上建筑。而据《上海经济史话》第一辑(1963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P42,赵懿翔所撰《哈同与哈同花园》一文记录,哈同于1900年买进这块地皮时,仅花了1.8万英镑】。
先施从1914年开始在南京路修建百货大楼,1915年听闻永安跟了过来,连忙派人打探消息,探知永安准备建造一栋6层的商业大厦,于是临时改变规划,从5层增建到7层。得知此事,郭氏兄弟遂决定加盖一层塔楼,比先施高出丈许,取名“绮云阁”。先施方面收到情报,又在楼顶紧急增建一层塔楼,命名“摩星楼”。由于无法继续加盖,这场高楼竞赛便以先施获胜告终。
1917年10月20日,先施百货大楼竣工,一举成为南京路上第一高楼,时称“中华百货第一楼”。
先施之前,上海已有四家英国人开办的百货公司——惠罗、福利、泰兴、汇司,不过它们都是面向洋人和富有华人,商品价格奇高,普通市民根本不敢问津。先施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百货公司,面向全体市民,“经营高、中档洋货”,共计万余种商品,此外还提供酒店、餐饮、娱乐等多样化服务,不仅“华人惊为此前未有之大观,即西人亦叹为观止”【引自先施公司官网所刊载的先施公司编撰《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民国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印刷工厂承印】。
当日,先施开业典礼上,沪上名流士绅济济一堂,马应彪迎来送往、春风满面。郭氏兄弟作为同乡也受邀前来,亲眼目睹了上万民众对百货公司的热情。最后,他们的目光掠过汹涌的人流、流光溢彩的珠宝首饰、琳琅满目的商品百货,穿过玻璃橱窗,投向对面在建的永安大楼……
“先施马、永安郭”
先施开业在先,刚好给永安提供了参考借鉴的样本。一年多来,永安公司每天都在观察、分析对面的先施,从商品品种、陈列、定价等各个方面借鉴对方的长处,吸取对方的不足,先施有的商品,永安一定要有,先施没有的商品,永安也一定要有。总而言之,要做到棋高一着。
为了不输给先施,永安制定了堪称严苛的经营方针:“凡是上流社会所需的商品,公司应有尽有,顾客只要叫得出商品名称,公司总设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此,永安不仅派遣专员到英、美、日等国采购,还到全国各地四处搜罗地方特产,采购、储存商品达上万种。
开业前数月,永安就开始在上海各大报纸刊登广告,制造声势。在畅销沪上的《申报》连续刊登两周“开幕预告”,开业当天更是推出大幅广告,开业后连续半个月刊登“鸣谢来宾”启事,此后广告如常,宣传力度有增无减。据《上海永安公司史料》一书统计,上海永安百货开业前后短短四个月内,仅广告支出一项,累计花费竟高达8000多元(银元)。
永安大楼分三期,一期耗资110余万港元,二期、三期1924年才全部竣工,共耗资227余万。上海永安公司原定股本50万港元,一期建成后运营状况高于预期,当时西方强国忙于世界大战无暇东顾,放松了中国经济的压迫,大陆工商业获得空间发现,永安股东决定趁机扩大经营,最终追加股本到200万港币。其中香港永安投资40万,占股20%,为第一大股东,郭氏家族占股5.6%,其余为外来投资者。上海永安管理层由香港总部抽调得力人手担任,包括郭乐、郭泉在内的8名董事全部来自香港永安,当中有两名和郭氏是亲家,因此可以说郭氏实质上掌控永安董事会。此外还聘请上海工商界头面人物为荣誉董事,为的是在地面上行走方便。
1918年9月5日,永安百货一期工程竣工开业。由于事前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永安取得开门红,第一天营业额便突破1万银元,按照当时的购买力和商品市价计算,足可购买1500石(约合11吨)中等白梗米【据2004年7月14日卢锋、彭凯翔论文《我国长期米价研究(1644-2000)》(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出版,编号NO.C2004009)一文所载:1917年创刊的《银行周报》记载:1918年下半年上海中等粳米批发价为每石6.06-6.95银元,一石约等于150市斤】。永安以齐全的商品抢了先施风头,时人都说,“只要你有钞票,跑进永安公司吃、穿、用、玩、生活需要样样都有,供你一生、用不着再出门”。【2002年第2期《上海商业》P70,所载《话说百年南京路:“绮云”“摩星”争高低》一文,作者陈春舫】
百货商场开业后,为了增加客流,永安、先施争奇斗艳、寸步不让。老上海有句话叫做“先施马、永安郭”,就是形容南京路上这场百货大战。先施大楼里建有东亚饭店,拥有141间客房,永安推出大东旅社,客房142间;先施在楼顶设有先施乐园,乘坐电梯直达楼顶,花2角即可尽情观赏上海风景,永安则建造永安剧场,上演粤剧,并在楼顶开辟大东茶室;永安创办上海第一家舞厅——大东舞厅,第一家旱冰场—永安跑冰场、第一家娱乐场——天韵楼游乐场;先施声称“统办全球百货”,永安直接派人到欧美各国采购,紧跟世界潮流,引得上海富人争抢;先施推出优惠券,低价促销生活用品,永安不动声色地吃进,让先施吃了一个大暗亏。
有意思的是,上海永安不少管理者来自先施高层,比如掌握经营大权的“监督”职务的是香港先施创始股东郭标。郭标与郭全、郭乐是近亲,也是马应彪在澳洲创办永生果栏的合伙人与总经理,在华侨中威望甚高。先施、永安抢占上海南京路,都曾争取他投资,因与郭氏兄弟是堂兄弟,并且郭全许以监督之职,与之分享大权,所以郭标最后投资了永安。
在商人面前,利益至上,先施一马当先,永安步步紧逼,争斗又岂止百货业,又岂止上海一地?
早在1915年,先施便涉足保险业,在香港成立先施保险置业公司,专营水火保险,同一年,郭氏兄弟在港集资61万港元,创办永安水火保险公司;1923年,马应彪创建先施人寿保险公司,两年后,永安人寿保险公司注册成立;1922年,先施在香港创办国民商业储蓄银行,永安则于1931年在南京、香港两地注册永安银行;先施在上海开办家具厂、化工厂、化妆品厂,永安也跑到上海,开办印染厂、纺织厂。上海永安纺织有限公司1921年成立,通过不断兼并扩张,一度发展为仅次于无锡荣氏“申新”系统的全国第二大纺织集团。
香港、上海,有先施必有永安,有永安必有先施,几乎成为一种惯例,等到后来,已经分不清谁先谁后。久而久之,马、郭两家形成一个奇怪的共识:唯有两家汇聚一处,才能共同繁荣。至于生意场上的竞争,也是生存所需,虽然激烈,却不至于水火不容,有时下级人员擅自促销杀价,但总体而言,两家都比较规矩,适可而止,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否则两败俱伤,岂不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正是这种节制、理性的竞争关系,牵引着先施、永安度尽劫波。后来,郭乐、郭泉的侄子郭棣活赢娶马应彪之女马锦超为妻,两家关系更上一层了。
还有后来者:“新新”与“大新”
20世纪初叶,先施、永安的商业成功如一盏灯塔,给浑浑噩噩的中国商人们指出一条明路。意识到百货公司是一门赚钱生意,人们如过江之鲫般投身这项事业,在这些后来者当中有两家公司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与先施、永安并驾齐驱的“百货巨子”,它们就是“大新”和“新新”。
大新百货几乎可以视为永安百货的翻版。
先施公司的12名创始股东中有一个名叫蔡兴的澳洲华侨,也是香山农家子弟,少年时远赴澳洲谋生。由于同乡的关系,蔡兴与马应彪有所往来,马应彪创办永生果栏时,蔡兴入股,成为合伙人。后来,蔡兴之弟蔡昌去悉尼投奔他,就被安排在永生果栏做帮工。
蔡昌善于观察,又肯吃苦,他发现金矿华工没时间进城采购,于是低价收购每日卖剩的果蔬运往矿区出售。从中赚取了第一桶金后,蔡昌在悉尼开办了自己的泰生果栏。蔡昌虽然起步晚,又是小辈,做生意却丝毫不输他人,在他经营下,泰生果栏与永生、永安三分悉尼果蔬市场。
马应彪十分欣赏蔡昌。1900年先施成立之初缺乏人手,马应彪便委托蔡兴,把蔡昌招致麾下,委以重任。十年后,掌握百货公司经营诀窍的蔡昌从先施辞职,与兄长蔡兴联合创办大新百货,取“旭日初升,大展新猷”之意,英文名为“The Sun”,蔡昌担任总经理。
大新百货初始股金40万港元,选址先施、永安总部汇聚的德辅道中,租赁一处狭窄的铺面。虽身处先施、永安围攻之下,蔡氏兄弟吃苦耐劳、经营有术,大新百货1912年开张后发展迅速,很快在香港立稳脚跟并积极向外扩张。1916年,蔡氏兄弟步先施后尘,在广州惠爱中路建成一座5层高的百货大楼。两年后,大新又在广州西堤建成一座12层混凝土大厦,规模之大,气势之恢弘,冠绝华南,到20世纪20年代初一直是广州城最高的建筑。
1932年,蔡氏兄弟公开招股600万港币(实际募集不到500万),挥师北上,进军上海南京路。这时候,南京路上硝烟四起,开业6年之久的新新百货正与先施、永安激烈地争夺市场份额。
与大新一样,新新公司也是先施旧部创建,不过,过程却比蔡氏兄弟创业曲折得多。
先施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广州先施、上海先施都是分公司,受香港方面节制。上海先施效益大大高于香港总行,但公司财务却由总行统一计算调拨,管理层日益不满,到了1923年,上海先施开业第五个年头时,监督黄焕南、经理刘锡基决定带领一帮手下脱离先施,另起炉灶。
黄焕南、刘锡基都是百货行业的老手,但他们手中资金有限,勉强够开一家中等规模的百货商店,显然不足以与先施、永安抗衡。这件事传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简照南耳中,简照南有意支持二人开办一家大型百货公司,与先施、永安竞争,于是兴致勃勃地提出入股,不料条件尚未谈妥,简照南忽然病故,计划便搁置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