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李斯上书
李斯很害怕,又看重爵位俸禄,不知如何是好,就迎合秦二世的意旨,想求得宽容,就上书给二世说:“所谓贤明的君主,一定能建立一整套法规,运用督察责罚的方法。督察责罚,那么臣属便不敢不尽其所能顺从人主。由此则臣属与君主间名分确定,上下职责界限分明。那么,天下的人,无论贤明的,还是不贤明的,没有敢不竭尽全力为君王效命。这样君主便能独自控制天下而不受任何限制,能享尽极端的快乐。贤明的君主,难道能不明察这些吗?”
所以申子说‘拥有天下而不为所欲为,就叫做把天下作为束缚自己的镣铐’,这种人没有其他过失,只是不能运用督察责罚的方法,反而自身去为天下的百姓操劳,像尧、禹那样,所以说他们把天下看作束缚自己的镣铐。因此,若不能驾驭申韩高明的统治之术,运用督察责罚的方法,专门以统治天下为自己的乐事,那么就只能苦其身体,劳其身心,为百姓献身。这是奴隶所服的苦役,绝非统治天下的人所干的事,即使做天子,又有什么尊贵可言呢?让众人顺从自己,则自己独尊而他人卑贱;让自己顺从他人,则自己卑贱而他人尊贵。因此,自古以来所以要尊重贤能的人,是因为其地位尊贵;所以要讨厌不贤能的人,是因为其地位卑贱。像唐尧、夏禹那样使自己效命于天下百姓的人,因循旧习而尊崇他们,也就失去了尊贤的用意。这真可以说荒谬绝伦!说这些人把天下当作束缚镣铐,不也很合适吗?他们犯了不能督察责罚的过失。
所以韩非子说‘慈爱的母亲会养出败家子,而严厉的主人却没有桀骜不驯的奴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对犯错误奴仆)一定要加重处罚的缘故。故而商鞅修订的法律,对那些倒灰在路上的人按刑法论处。倒灰,本是很轻的罪,却被处以刑法,加重惩处。那就是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对罪很轻的人严厉督察责罚。罪很轻尚且重重责罚,更何况犯重罪呢?这样百姓就不敢犯罪了。所以韩非子说‘小块布帛,贫贱的人争夺它也不肯放手,而一百斤黄金正在熔化,即使盗跖也不敢抓取’,这并非贫贱之人太贪婪,一小块布帛的价值高,而盗跖的贪欲淡薄;也不能认为盗跖不去抓取金子,在于轻视黄金百镒的贵重。抓取,一定会立即烫伤手,盗跖所以不敢抓取百镒黄金。如果惩罚不一定施行,那么贫贱的人连一小块布帛也不肯放弃。因此,城墙尽管只五丈高,像楼季这样善于攀援的人也不敢轻率地攀越;泰山高达百仞,瘸腿的母羊却能在上边吃草。难道楼季难以越过五丈高的障碍,而瘸腿的母羊却容易爬上百仞的高度吗?其原因在于陡直与平缓的地势有所不同罢了。贤能君主、圣明的帝王所以能长期占据尊位,长期掌握很大的权力而独自据有天下的利益,并非有特殊的方法,只不过由于他独断专行而能严厉地督察责罚。只有坚决实行严厉的惩罚,天下臣民才不敢轻举妄动。现今陛下不尽力深究臣民不犯法的原因,却做像慈母因溺爱而使儿子变成败家子那样的事,这也是没有明察圣人主张的原因。如果不能实行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除了为天下人所役使之外,还有什么事可做呢?这难道可悲吗?
“再说,那些节俭仁义的人任职于朝,那么纵情无限的享乐就只好作罢;直谏说理的大臣站在你身边,那么放荡不羁的心志就行不通;节烈刚直的行为显扬于世,那纵情肆意的娱乐就只好放弃。所以明智的君主能把以上三者排除在外,个人独揽国君的权术,以控制那些服从的大臣,同时修正严明的法律,这样地位才尊贵,权势才威重。大凡贤明的君主,必定能改变习俗,使从己意,废除他所讨厌的,扶植他所喜欢的,这样生前才有尊贵的地位、威重的权势,死后才能得到贤明的谥号。由此看来,贤明的君主独断专行,大权才不会旁落臣手。这样才能堵塞仁义的道路,封住劝谏游说的嘴。限制住节烈行为的影响,塞住两耳,蒙住双眼,不受外界影响,内心自作主张。这样,在外,不致被心仁节烈之士的举动所左右,内心不因为规劝与激烈争辩的言辞而改变。由此才能特立独行,唯我所愿,独自而为,而没人敢对此持异议。像这样,才可以说是弄清了申子、韩非子的法术,精通了商鞅的变法主张。法术完善严明而天下生乱这种情况,从没听说过。所以说‘治国之法简单,且容易掌握’。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这样做。这样,才能说是真正做到了督察责罚,才能使臣属无邪念;臣属无邪念,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上威严尊贵;主上威严尊贵,则必定要督察责罚,必定督察责罚,则所求必得;所求的得到了,则国家富足;国家富足,则主上的生活逸乐丰裕。所以只有运用督察责罚的方法,主上所欲求的一切才能得到。群臣百姓,整天思考弥补自己的过失还来不及,哪里敢试图谋反。这样,帝王的治国之道才算完备,也才能说是精通了君主驾驭臣属的权术了。即使申子、韩非子再生,他们也不能超过陛下。”
李斯上书后,秦二世很高兴,于是更严厉地运用督察责罚的方法,向人民征收重税的被视为贤明的官吏。路上的行人有一半为受过刑的人,死人的尸体每天都堆积在街上,杀了很多人的被视为忠臣。秦二世说:“这样,就算得上是施行督察责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