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心理学和生活的关系(1)
从头读来,想必你已经体会到心理学和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这种关系,这里再进行专门的讲述。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对心理学越来越感兴趣了。今天,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使我们对于周围的世界有了十分精确的掌控,甚至都可以飞跃出地球去开拓更为广袤无垠的外部星空了。美国的“深度撞击”号在人类的遥控下成功撞击了一颗小行星——你如何不叹服人类智慧的伟大呢?可是,在黑夜里,当你躺在床上,听着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声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自己才是这个宇宙中最神秘的事物呢?我们对于自己的内部世界了解了多少呢?我们每个人既相同又不同,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我们每天都上演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一切的内部的深层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努力研究外部世界是为了我们的生活服务,同样,我们研究我们自身的内部世界也要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所要研究和利用的内部世界和“资源”,主要就是我们的心理能力。人的心理能力是非常丰富的,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珍贵的财富。
心理和生活相互影响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尽管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说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这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说一个人洋洋得意、意气风发,这就是一种心理状态;说一个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极,这其实就是在做心理学研究了。心理学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越是复杂的生活,越要懂得心理学的道理才行。懂得运用心理学管理自己,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有意义,我们的学习、工作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和他人才会友好互助地相处。
人的心理和人的生活是相互影响的。人一降生,就是带着心理能量来的,虽然这种能量是潜在的和不成型的。同时,一定的生活环境便会将这个刚出生的小家伙一下子包围起来。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人的早起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导向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一个暴力家庭,他的心理上就会发展不健全,可能会成为一个性格古怪、情绪反常、十分叛逆的人,他可能早早辍学,不愿回家,讨厌家庭,讨厌社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样是他,如果出生在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他的心理就会健康地发展,自小懂得关爱和帮助别人,懂得尊敬长者,懂得好好学习,珍惜家庭温暖——他将来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人不同的心理;有不同心理特征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生活道路。
“生活如流水”,人们经常如是说,可这个比喻并不怎么恰当。静静流淌的流水囊括不了生活的全部内涵。生活,应该说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穿峡谷、过险滩、漫平原,九曲十八弯,时缓时急,直至奔腾入海。人则是这条大河上的航行者,时而激动万分,时而忧心忡忡,时而又迷茫惆怅,但终归还是保持向着海的航向,这就是生活中人的心理写照。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它必然是来自生活的;它最终又会回归生活,指导生活。懂得和运用心理学的一些道理,你的生活必然会活得有滋有味。下面不妨来了解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有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布道。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非常感动,准备捐些钱给教堂。过了十几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便有些不耐烦,于是决定少捐一些钱。又过了十几分钟,牧师仍然滔滔不绝,于是乎,他决定一毛不捐。冗长的布道讲演终于结束了,大家开始募捐。马克·吐温却气愤难消,不仅没有捐钱,还从募捐箱里偷走了几元钱。
超限效应也常常体现在人们的家庭教育中。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父母就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五次地重复对孩子做出同样的批评。孩子一开始可能感到内疚和不安,逐渐便会变得不耐烦,最后甚为反感。孩子一旦受到批评,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从心理不安中恢复过来;受到重复批评时,孩子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便逐渐高涨起来。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教育要在一定的限度内,注意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即使非要再次批评,那也要换种说法或角度,不应简单地重复。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小辫子被“揪住不放”,逆反心理也会得以避免或减轻。
3对1规律
你应该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就是当你自己想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别人可能一口回绝;如果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他可能就乖乖就范了。那么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实验表明,能够引发对方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
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趋同行为时,他一般会坚持己见。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趋同率就迅速上升。如果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此时趋同率最高。人数增至8名或15名,趋同率则几乎保持不变。
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在一对一的谈判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如果对方是一个人,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做出趋同行为。以纸牌游戏为例,一般由4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反对。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赞同你的建议,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此人往往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皮革马利翁效应
有一个希腊传说,说的是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名叫皮革马利翁的年轻王子,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皮革马利翁雕塑了一尊女神像。他十分钟情于自己的得意之作,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她。不知道过了多少天,女神奇迹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贝勃规律
有一个关于“诱敌深入法”的有趣实验。如果报纸售价上涨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人们会十分敏感,而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贝勃规律”。
下面再举例子以说明这种“贝勃规律”。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法码,如果此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法码,他觉察不出有什么差别。直到左手法码的加重至306克时,他才会感觉左手的有些重。同样,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人才能感受到差异。也就是说,要比之前的情况多给一倍以上的刺激,人才会有所反应。所以,要想辨别出刺激间的差异,差额必须足够大。
企业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活动经常用到“贝勃规律”。例如,一家公司想裁掉一些员工,但这些人逆反、报复心理很强,首先拿来开刀则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因此,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受到历次冲击之后,这些人已经麻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