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涉县女娲祭祀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涉县女娲祭典形式和内容(2)

七原村,位于涉县城西北,漳北渠穿境而过。七原村原名沿福村,后漳河发大水,村民搬至岸上,更名七原村。清康熙时县以下行政区实行乡约制,七原约所包括七原、弹音等11个村。七原社一般为上娲皇宫的第三道社,其社每三年上一次顶,摆一次社,故有“七年两头社”之说,其出行仪式为全朝銮驾,器具与曲峧社略同。中原村元定寺即为每年祭祀娲皇圣母、换香劳之地。据娲皇寺碑《重修娲皇圣顶碑记》记载,在清乾隆三年(1938年)其维首为陈亮公、陈报工等人。1938年4月10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中原惨案”,而后其社失传至今。

5.温村社

下温村位于涉县城西部,清漳河西南岸。据1924年出生的下温人李三田口述,温村社一般为上顶的第四道社。上顶仪式为半朝銮驾,首次发现的村中道光年间石碑(现已砌入村民墙内)有女维首。上刻维首申朝文、宋孝天、申宗圣、宋枝林、孙安乐、宋□天,女维首:李保英(妻)、孙亚广(妻)、董松林(妻)……申秉林妻、曹家道妻、孙朝母、杨全藩母、董成林母。

上温靳家会还有小社,如扛桩、抬歌、小伞等等,但不上顶,各路社三月初三到三官庙摆社。最后一个维首是孙守孝。1938年日军侵占涉县后,值社朝拜女娲失传至今。

6.索堡社

索堡村位于涉县城西北,清漳河东北岸,漳北渠穿境而过。为上顶朝拜的第五道社,其社规模较小,亦为半朝銮驾。据村中老人李贵廷,1921年生,原工商总局干部)讲,索堡村主要是管饭,记得当时有“明善堂”专门舍饭。最后一届维首是赵和,香劳是杜彦兵。1938年12月日军飞机轰炸索堡村后失传至今。

7.桃城社

桃城村位于涉县城西北,清漳河西南岸,与索堡社隔河相望。桃城社是上顶祭祀的第六道社,每年农历二月廿八(小建廿七)摆社把村中圣母请至龙王庙,唱两天戏,三月初一原地聚齐上顶祭祀。香劳蒸大馒头、小馒头,打川锣、打鼓皇纲等到顶上。

1938年日军侵占涉县后,将值社部分器具烧毁于村口老爷庙。1940年3月,其维首宋书元与香劳常贵喜到娲皇顶朝拜,为圣母重披新衣。10月,日侵略军调集兵力近万人沿清漳河两岸扫荡,随后其社失传至今。

8.弹音社

弹音村位于涉县城西北,清漳河东北岸。据村中古碑《重修娲皇圣母行宫碑记》记载,明朝此村建有娲皇圣母的行宫。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维首有汤□文、张基、张怀孝,1936年维首唐廷玉。

据传弹音社应为上顶朝拜的头道社,弹音社朝顶队伍不到,娲皇宫庙门不能开。此说有待进一步考证,现在还争论不休。但清末其社已不在三月初一行列中,为三月初二日上顶。村中老人张同昌(1922年生)讲:记得孩时看过值社点卯,川锣、长号器具很全,制度很严。后来器具被火烧了一次,不完整了,卖给了温村社。1938年日军侵略后中断。

有的还说七道社中没有索堡,还有的说辽城社、新桥社、宇庄社等都在七道社中。

关于弹音社我们专程去了几趟,碑没找到,有的说砌墙了,有的说砸掉了,众说不一。

我们猜想:旧时上山都是徒步来去的,按道理应该远处早上早下山。如果这样的话,弹音社就不该是头道社。

弹音还有两个说法,一说有九个奶奶,一说七个奶奶,弹音是大奶奶、曲峧是三奶奶。大奶奶不上,三奶奶是不能上去的。该村朝顶队伍阵容从前到后依次是:令旗1面,开道锣1面,穿彩衣老太太2人,上写“弹音村女娲龙头头道社”字样的横幅1面,红旗4面,大鼓队6人,梳妆台1具,红绿旗各1面,女扇鼓队16人,红旗2面,锣鼓队6人,女子秧歌队12人,黄罩伞1顶,迎门旗2面,清代衙役装扮的杠子队8人,黄罩伞1顶,锣鼓队6人,金瓜、钺斧、朝天凳、马刀、镗镰、方天戟、银枪、长矛、鬼握拳等武执事12人,帏子队12人,红衣女子灯龙队14人,黄龙旗2面,上写“弹音村头道社娲皇圣母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字样的大横幅1面,龙头杖挑灯龙2盏,维首、香劳6人,内有大奶奶牌位的四人抬凤辇1台,护辇丫鬟2人,长柄扇2面,大黄伞1顶,上写“娲皇圣母”字样的尾旗1面。共约130多人,均是古装彩衣。

三月初一早晨6时20分许,该村队伍来到新修的娲皇宫广场,绕场一周后集中到广场东边台阶上的女娲塑像前。维首、香劳到女娲塑像前烧香纸、摆供品,磕头拜祭。拜毕,女子扇鼓队打起扇鼓来。她们唱的唱词是《娲皇圣母去修行》、《挂金灯》、《十上山》,唱的是黄梅戏腔调。然后,维首、香劳带领彩旗、武执事、凤辇、长柄扇、黄罩伞、护辇丫环等,攀登十八盘,到山腰的娲皇阁前,香劳把大奶奶牌位送到拜殿后的石窟内,意思是让她和娲皇圣母会面,并且前来赶庙会。最后,维首、香劳带领人们下山,和整个队伍一起返回弹音村,当日朝顶仪式结束。等到三月初九,再热热闹闹把大奶奶牌位接回去。该村的维首是杨端贵、汤自元,香劳是汤水平、汤花定。该村购置服装道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县政府资助一些,从村民各户中收一些,香劳捐助一些。据说该村两户香劳资助了3600元人民币。

以上娲皇宫上社顺序众说不一,除娲皇社外都有争议,但七道社说法是统一的。可深入了解又早已超过七道社了。

二、政府公祭——国家正祀的一种完美体现

女娲祭典全称为女娲公祭大典,始于汉代,明、清时盛行,民国期间中断。涉县县委、政府2003年9月恢复,于当月26日在娲皇宫广场举行女娲祭典,对这位人类始祖在巨大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灾难面前,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坚韧不拔、顽强斗争、缔造人类文明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进行公祭是为了弘扬女娲精神,展现华夏文明,凝聚民族之魂。恢复后首届大典参加人员包括全体来宾、县四套班子领导、离退休老领导、县直各部门和乡镇党、政一把手等十万余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等国家领导人发来贺电。现在,举办女娲公祭大典已形成制度,每年都要举办,这是国家正祀的一种完美体现。

公祭大典包括:第一项:奏乐(1分钟)第二项:鸣放礼炮(3分钟)(鸣放礼炮21响,代表21世纪)第三项:击鼓鸣钟(3分钟)(共38通,代表38万涉县人民)第四项:请涉县人民政府县长恭读祭文第五项:向女娲塑像敬献祭品(奏乐)第六项:请各界代表依次向女娲塑像敬献花篮(敬献花篮后回到原位)第七项:与会人员向女娲神像三鞠躬公祭娲皇大典结束。

(开始民俗表演,主祭人、参祭人按照乘车序号,由礼仪小姐引导,依次到山上拜谒娲皇宫,或继续观看民俗表演。)公祭大典场地布置包括:

1.涉左路口至娲皇宫停车场,每隔5米,在路口两侧各插一面五彩旗。

2.停车场周围(不含彩虹桥下台阶和牌坊下来宾入口),每隔4米插一面五彩旗。

3.娲皇宫牌坊前站8名礼仪,负责贵宾的胸花发放及配带。

4.娲皇宫牌坊后站6名女武士,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每人1件。

5.第一通道两侧站70名身穿道炮服的礼仪,手持彩旗、火焰旗、高照、黄龙伞、八仙旗等,每人一件。

6.第二通道两侧站80名身穿仿太平天国服的礼仪、70名身穿姑服的礼仪,手持彩旗、火焰旗、高照、黄龙伞、八仙旗等,每人一件。

7.第一通道进入第二通道口安放一座彩虹桥,两侧各摆放1个宫灯柱,悬挂1个带竖标语的大气球。

8.娲皇宫广场周围等距离站200名身穿太极服的男礼仪,每人手持一面五彩旗。9.广场周围悬挂10个带有竖标语的大气球。

10.娲皇宫广场台阶前铺30米的绿地毯。

11.主席台第一台阶两侧布置两条大横幅标语。

12.主席台第二台阶安装一个大拱门,跨度38米,高度14米,两侧摆放4个龙柱(每边2个)。

13.主席台台阶中间铺红地毯(6米宽)。

14.主席台第二台阶在女娲塑像前举1个大祭旗,向外依次为四季旗、女娲功德旗、火焰旗。

15.主席台第三台阶举火焰旗。

16.贵宾全部入场后,第二通道处身穿仿太平天国服的150名礼仪,依次转移到娲皇宫广场周围站立。

17.十八盘每隔4米两侧各插一面五彩旗,盘道中间悬挂2个大气球。

18.贵宾全部入场后,牌坊后6名女武士分别转移到:凤仙桥2名,山门前2名,娲皇阁楼前2名。

19.贵宾全部入场后,第一通道处的70名礼仪依次迅速转移到十八盘上下通道,每一个转弯处两侧各站2名。

20.娲皇阁楼前每一座烽火台上各插一面火焰旗。

21.娲皇阁楼前挂一面祭旗。

附:祭女娲文

公元2003年9月26日,农历癸未年九月初一,时值中国·涉县首届女娲文化节之际。为追缅先祖功绩,承赓开辟精神,参加节会之宾客及各界人士,以五谷三珍、时果鲜花、礼乐之仪,献祭华夏始祖女娲于涉县中皇山娲皇宫。辞曰:

华夏始祖,当数娲皇。功业际天,德泽万代。炼石补天,苍穹复原。断鳌立极,日月重光。抟土造人,教化人类。婚配男女,嫁娶有序。御灾除患,百族繁昌。立世之功,万民敬仰。华夏儿女,传承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五千余年,文明永继。革故鼎新,民富国强。中华巨龙,屹立东方。善政迭出,社稷宁康。运筹帷幄,济世桑沧。与时俱进,同奔小康。崇州大地,水秀山清。民情淳厚,文史悠长。女娲继祚,建都中皇。曲绕千盘,层台绝顶。云楼霞阁,摩崖至珍。峭壁悬空,翠盖葱茏。金碧灿然,望若霞蔚。蓬壶仙境,闻名遐迩。始祖恩泽,山高水长。造福桑梓,功德无量。涉县人民,志在图强。承授传统,蹈厉发扬。艰苦奋斗,振兴家乡。开拓创新,虎跃骏骧。兴工固农,活贸亲商。凝神发展,刻期勿停。众志成城,再铸辉煌。告慰娲皇,复兴在望。专此肃祭,鞠躬尽礼,尚飨!

三、庙会习俗和信仰——崇拜和祭祀女娲历史悠久的信息娲皇庙会风俗和信仰是女娲祭祀文化的重要辅助部分,充分体现了涉县崇拜和祭祀女娲历史悠久的信息。最主要的是旅游观光、拴娃娃、求病愈、求财运、许愿、还愿、坐夜、打扇鼓等,丰富多彩,也表现出现代人的人本思想与主体意识。

1.求子习俗

(1)拴娃娃

旧时,前往娲皇宫拴娃娃者有几种情况:结婚二三年甚至更长没生育而求子心切的年轻媳妇,连生几个女儿祈求生男孩儿的,丈夫没有生育能力却仍想生子的妇女;已经生有几个男孩儿想生女儿的。求子嗣图的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求女图的是儿女双全。这些传统观念在今天仍有一定影响。在娲皇圣母像前,按照自己生男生女的愿望,用红线绳套在一个娃娃的脖颈上,往布施箱中放些钱,用红布把娃娃包起来揣在怀里,或者放在篮子里,叫着自己起的名字,不回头地往家走,到家后放在柜里或适当位置。这叫拴娃娃。我们在十八盘上就看见一个抱着塑料娃娃往回走的年轻妇女,从娲皇圣母像前取一双还愿来的绣鞋,从香案上取一小截香,回家后研成粉末喝下去,认为也起拴娃娃的作用。

日后如真的按愿望生育后,连同拴来的娃娃,自己再买或做,到娲皇圣母那里去还愿。不成文的规矩是,生子还两个,生女还一个;没有按愿望生育的,把拴走的娃娃送回来,也有的不送还。

在邯郸市平原地带各县民间,人们都把泰山三奶奶、无生老母、广生老母、观音菩萨等视为送子神,并有寺庙庵堂供奉,而没有供奉女娲的庙宇。人们向上述神灵求子的方式多是烧香、上供、许愿、拴娃娃等,与娲皇宫求子方式大致相同;就像福建省各县一样,凡求子,必赴顺懿庙会向临水夫人祈祷。但是,前来娲皇宫求子的人们却都是奔女娲老奶奶来的,并且都知道老奶奶特别灵验。有文化的人知道娲皇宫主要供奉女娲,然而也有广生圣母、观音、碧霞元君和紫霞元君;没文化或文化浅的人,则把这些神灵统统视为女娲老奶奶。

关于拴娃娃的实际作用,我们认为,在夫妇双方均有生育能力的前提下,因女方一时患有影响受孕的妇科疾病,或者男方身体虚弱,或者夫妻性生活等原因而未生育的,通过求子,能进一步激发其生育愿望,回家后或等女方病愈,或等男方康健,或经密切配合,女方适时总会怀孕生育。另外,求子的年轻妇女中,有的是因为夫妻双方缺乏起码的性知识,婚后不懂男女交媾而未怀孕生育,她们一般由嫂子或婆婆陪同前来,嫂子或婆婆借此向她们传授男女交媾的知识和方法,起到性知识启蒙作用,日后终于怀孕生育。这些都是所谓的灵验所在。实际上,在现实中灵验与不灵验的例子均有。因此,满足自己愿望的,认为灵验;没满足自己愿望的,则说不灵。夫妇中有一人有生理缺陷,或患不育症未经医治或医治不愈者,再求也不会灵验的。

人类自身的生育繁衍是家庭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人们历来对生儿育女极为重视。加之旧时人们文化落后,缺乏人类自身和生育原理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受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和神灵迷信思想的影响,能生育的人们尽量多生,因种种原因一时不能生育的人们,求神拜佛也想生育,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求子习俗。涉县娲皇宫及其庙会求子习俗在这一带最为典型和集中。随着时代的进步,生育知识的普及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前来娲皇宫求子的人呈减少的趋势,一时不能生育的夫妻前往医院检查治疗的显著增多。在求子的人们中,农村的多于城市的。这是城市人文化素质高于农村人使然。有人曾向涉县领导部门建议,在娲皇宫旅游区范围内开设生育知识展览室,在县城开办高水准的男女不育门诊,让人们不仅来娲皇宫拴娃娃,还能受到科学的生育知识教育,更能接受男女不育检查治疗。如能这样,涉县和娲皇宫的影响将会更大。

(2)吃子山

亦称吃土。旧时庙会前,管庙人在娲皇圣母像前摆放一些泥娃娃,还愿人也送一些泥娃娃或布娃娃,现在则多送塑料娃娃。求子的妇女多在婆婆或嫂嫂的陪伴下前来,如想生男孩,就在烧香上供和默念之后,在泥娃娃小鸡鸡上抠一小块泥巴吃下去,据说回去就能怀孕生男婴。此即吃子山。这一事象可能与女娲抟土造人传说有关,为该庙会所独有。

(3)看睡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