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结论
本文所讨论的重点是五个家族如何适应明末清初时期的社会变迁,从个案数量上来说,也许不足以代表明清时代数万个家族的状况,但对中国沿海经济富庶及人文荟萃之地而言,这五个家族则可成为该地区家族发展的模式。因为沿海地区的家族最早受到明代经济繁荣的影响,拥有足够财富来教育支持子弟并参加科举考试,其佐证是明中叶以降,沿海地区士绅人数大为增加。而明朝政府对士绅阶层又给予优免徭役特权,使他们除享有实质的利益外,同时在地方上具有声望。士绅并且借重家族组织,加强子弟教育,提升中试机会。此外,又有联姻、通谱之举,扩大政治上的影响力。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来,这五个家族显示了当时南北经济之差异。南方的家族兴起时间大约在15世纪左右,他们除了拥有土地的租佃收入之外,还从事各种商业活动,如申氏进行区域间贸易;太仓王氏经营典当业;海宁的查、陈两个家族亦开设当铺,并生产和贩卖食盐。山东新城王氏却仍以传统耕织维生。然而,这些经济雄厚的仕宦家族,同时也潜伏着财力分散的危机。其一是子弟是否承袭家族原有的经济活动?若是全力培育子弟参加科考,放弃经商,则可能因沾染官场奢华风尚而导致家境窘困;其二是家族人口膨胀,子孙均分家产,像王时敏九个儿子分产,以致典当名园。
在社会方面,这些家族都很重视修谱、祭祀、教育、救恤等事业。在平时,教育子弟,等他们中试后,得以捐助田产和优免族人徭役;遇到动乱时代,或组家丁抗敌,或聚合四散族人,展现出家族组织的功能。另外,从社会流动角度来观察,上述的五个家族经历明清之际战乱,呈现较显著的变动。申氏受到李自成进京后拷掠的挫折,其家族自此一蹶不振;新城王氏在满洲入主中国前后,选择为明朝殉节一途,人才凋零;太仓王氏则困于赋役,明末被编粮长役,赔万两银,清初奏销案起,又被逼得弃产偿逋;查氏自查继佐抗清失败后,旋即教育子弟走上科举仕途;海宁陈家在清朝入关后,采取合作态度,故当官人数日益增多,其受朝代更迭影响最小。
何柄棣教授从新城王氏科举人数减少,和子孙耽溺于书画艺术,解释其家族社会地位下降原因。但是,如果王氏不执著于忠贞的政治理念,也不至于在明亡之际十余位有功名的士人加入殉难行列。若新城王氏能像其他山东世家一样投降于清朝,仍有创造冠盖云集的机会。所以当政权转换时,士人到底要为自己争得千载声名,或为子孙铺下平坦仕途,的确是一大抉择。不过整体而言,选择降清者多,当遗民者少。那是因为士绅在家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干系整个家族枯荣。所以尽管王象晋、王时敏、查继佐等成为明末遗民,但仍允许子弟出仕,唯有如此才能持续其家族势力。
在政治上,科举考试固能提升家族威望,而复杂的政治斗争却造成家族没落的可能。申时行、王锡爵两人任内阁首辅时,虽缺乏担当,亦未匡救时局,但跟着颓废的万历皇帝倒也相安无事。陈与郊则倚借座师之势,平步青云,得四品官职。清初,陈氏又在清廷笼络汉人政策下,迅速地崛起。其他家族除申氏没落于明末。另三家经过清初休养生息,到康熙二三十年代又居朝官,并投入满洲大臣的羽翼之下。在王位继承问题所引发的各种党争中,新城王士祯和太仓王脄都支持皇太子,引起康熙的不快,纷纷被革职治罪。等到雍正即位,整肃风潮接连而来。不但和他争位的诸王无法幸存;连满汉官员都受灾殃。雍正帝在查嗣庭案后,定隆科多四十一条大罪,把“保奏大逆查嗣庭”作为他结成奸党罪状之一;又将陈邦彦兄弟俩扯进钱名世案,使他们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提到过明代万历以后文官的政治作风。他们具备阴阳双重性格,一方面标榜仁义道德,为国家效力;一方面却利用体制的罅隙,追求个人私益。本文所选取的个案中,大多数人像申时行、王锡爵,还有海宁陈氏的若干官员如陈与郊、陈之遴、陈世倌等,可谓这类官僚的典型。他们在历史上评价不高,如陈之遴被列入贰臣传中,但仍拥有高官职衔。而且,经由他们刻意培植的子弟,也都能显赫于官场。此正说明这时期官僚的为政目标并非实现崇高的政治理念,而是趁着在位时候扩展家族势力。
§§第二章 海宁陈氏的婚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