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人生的晚景可恋
法国有句谚语:“怕老的心理困扰我们,可是没有几个人真正能活到老。”以往长寿的人很少,所以这样说很对。在乱世,老年实在没有意思,现在这种情形当然已经不同。年老的人对老年的看法也不同,他们不会很早退却,放弃。英国编写大辞典的约翰逊博士40岁便觉得老了。莎士比亚48岁便退休了。林肯47岁时,还未当总统,便自认衰老了。这些人所认为的老年已至,其实只是老年的开始而已。现在65岁以上的人很多很多,他们精神上仍很年轻,活力充沛。
英国诗人勃朗宁认为人生的晚景可恋。他认为只要早年好好耕耘,则晚年便有所收获。我们虽然不像他那样把晚景说得太好,至少不像我们老一辈那样唯恐老之将至。事实上,有许多人在65岁以后仍有极好的表现。
书店里关于童年和青年的书很多,而且也写得极好。可是关于老年的书则从来没有一本重要的著作。有一本书名叫《热情成灰》的小说,把老年人的思想和情绪都写出来了,可以说是讨论老年的著作中的珠宝。
我们可能忽视老年,可是老年终于来到,我们不能不面对现实。老年是有不方便的地方,譬如精力衰退,手足不便,像戏剧中的小丑一样,蹒蹒跚跚,没有牙齿,视力不好,毫无喜乐,什么也没有了,还有记性也不好。假使我们能忘却不必记住的东西,假使连想象力也凝固了,那么热情之火便冷下来了,心境也便宁静了。
老年人对时间的感觉很弱。或者说,像孩子们一样,他们有另一种时间。时间和速度有相同的意义,老年人心灵上的活动速度就不如青年人。不过,老年人也可能比青年人好。青年人和老年人,对有关问题都持不同意见。什么有关问题呢?我们的雄心,生平得意事,或实际的生活等等,老年人对这些事的估价比中年人更清楚。老年人把眼前景色看作一片,而不是看作这一块田地如何,那一块田地如何。对人生也如此,不拘泥于形式,不管遇到特殊的表现,或是挫折,都能通盘地看人生。老年人觉得我们之所谓“现实”,同人生的实貌相距甚远。
老年人对人生看得比较清楚些、仁慈些,也聪明些。他们比青年人更能容忍些,而不致太武断。他们一般的趋向是能免除日常的挂虑。由于饱受淬炼,心灵比较不拘形迹,逍遥自在些。此外老年人的特点是,较重实际,希望得到人家的爱,但这种爱并不自私,他们大都慷慨、豁达、度量宽宏,很是可爱。一个人最后的一段时光如果能聪明地度过,可以算是一种福气。因为胸襟宽大、慈祥、雍容、不拘细节、深明事理,所以能心旷神怡。
青年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集团,愈排外愈好。爱旁人,也一定要求报偿。这一点同老年人不同。如果不是受外界干扰,老年人的爱比较不含自私的动机。老年人也不会像青年人那样,觉得整个世界的责任都压在自己背上,要他去扭正过来。
明明是近在身边的东西,青年人却爬上九霄去追寻。可是等到我们年纪渐渐大起来,许多很单纯的东西也显出神奇。50岁以后,我们那个储存知识的瓶子,因为摇撼得太厉害,所以里面的东西已混淆成一种颜色。青年人有的是信心,老年人有的是信托。
摆在老年人面前的机会不比青年人少,只是外表看来不同而已。雄心诱惑青年人,贪欲则追踪老年人,这两种东西我们都该戒备,否则就会使我们跌倒。世上最惨的莫过于到老还如此愚鲁、狡猾、残忍、猥亵,这比没落、暗淡、悲怆的结局还要坏。所以虽然年老而仍能保持风度实在是很微妙的艺术。
老年人能保持青年人的信心、好奇、光和热,但又显得很成熟、很实际、很随和,这是真正的智慧。但愿我们虽老而能温和慈祥,由于信、望、爱而容光焕发,如同阳光照在我们脸上。但愿黄昏时夕阳西照,仍看到彩霞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