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摇曳如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丰年人乐业 处处踏歌行

不知什么时候,集体广场舞在这个偏远的小城里悄悄流行了起来。

每天清晨、傍晚,都会看见一群群妇女,间或有几位男子,在小城较大的空地上、商场边、公园里,在临时的场地上,张罗起简陋的音响设备,就成为一个天然的舞池。在流行音乐声的喧闹中,在百人同乐的气氛中,载歌载舞,载言载笑,惬意而快乐,轻松而自在,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妙。

好久不见的朋友,乍见令人吃了一惊,容光焕发的样子,一改往日的颓唐和慵懒,变得自信而好看。问问才知道,她也一直在坚持跳这种广场舞,看来快乐的舞蹈使人更加美丽,绝非虚词。

夏日的傍晚,酷热散去,凉风袭来,人们围成一群,欣赏着她们踏歌起舞。只见她们随着音乐,或摇或摆,或蹦或跳;一曲一换,自成风格;裙袂飘飘,俯仰皆妙。恰如古籍所载“若来若往,若仰若俯,罗衣从风,长袖交横”;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轶态横出,瑰姿谲起”“委蛇姌袅,云转飘忽”;互交长袖,手足并重,灵动中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

边欣赏、赞赏着其乐融融的场面,边揣摩此情此景,是否这就是古人所谓的踏歌呢?

而踏歌,就是民间最早的集体舞形式。

踏歌行踏歌行一路有歌一路行

最早接触踏歌此词,是小学时背诵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初学时,只知道这是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脍炙人口的名篇。至于踏歌,何为踏歌?踏歌缘于何时?起于何地?是独舞?还是群舞?表达怎样的情感?懵懵懂懂,很长时间也不解其意。

如今细究其意,才知晓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是自娱舞蹈,是一种群舞,舞者成群结队以脚踏地,边歌边舞。

踏歌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后世仿效颇多,也是民间的“达欢”意识的体现,承袭的是民间风情,涌动的是民俗之美。

民谚有民谚的特点,民俗有民俗的特征。当然,踏歌的流行也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

才知晓,踏歌,乃众民同乐,皇族显贵,田间百姓,皆可得兴舞之;

才知晓,踏歌,携伴同游,互相称和,昂扬欢快,颇得同欢同乐之妙;

才知晓,踏歌,非繁华盛世不可为之。

联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气逐人归

踏歌,这种群众性、自娱性的歌舞游乐活动,不拘场地大小,不论人数多少,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聚集一起欢乐歌舞。这种牵手踏地边歌边舞,随意填词、呼号的形式,既活泼单纯,又能够使内心感受得到尽情抒发,也许这就是其生命力持久、便于普及和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吧。

最盛行的年代还是唐代,从民间到宫廷、又从宫廷再度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最重要的特点是踏地为节,联袂而舞,边舞边歌。“男女聚而踏歌,数人吹笙而前导之,夜疲则野宿,至三日未厌,则五日或七日方散归。”

踏歌以联唱《竹枝词》,吹奏短笛、鼓来伴奏。舞时不分男女,围成圆圈,手牵手,边歌边舞,情绪欢乐。类型有:踏地为节、联袂舞;顿足踏歌、拍手相合;择场跳月以择偶等等。

据载,大唐盛世,歌舞升平,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元宵夜,在京城安福门外,装置了20余丈高的大红灯笼,燃灯五万盏,上千宫女穿锦戴绣,珠翠丁零,组成踏歌舞队,在火树银花之下踏歌三日三夜。”

遥想当年,千余美女细柳身影,踏歌声声,美轮美奂的大唐深宫前,美丽辉煌的灯轮下,载歌载舞欢乐达旦,参差懒散、仪态从容……

那情那境,一定壮观辉煌。无怪乎引得诗人刘禹锡豪情大发,赋诗为记:

踏歌行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踏歌的形式一直流传到宋代,每逢元宵、中秋,都要举行盛大的踏歌活动,正如蔡卞在《宣和画谱》里描写的:“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

《武林旧事·元夕》中,李篮员房写南宋京城临安繁华气象的诗中,有“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句。此外,张武子曾经诗云: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锦相牵。凤城半掩人争路,犹有胡琴落后船。后来,在西南少数民族舞蹈中,如纳西族的阿哩哩、跳脚,彝族的打跳等,都属踏歌一类的舞蹈形式。

看来,踏歌是人们为生活富足、祥和而舞的舞蹈。

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

南宋画家马远有《踏歌图》,这是一幅山水人物画,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之景。画中山石陡峭突兀,如刀削斧砍一般;远处高峰削成,天边朝霞一抹;山谷里松柏茂密,楼阁隐现;几个老翁酒酣归来,在蜿蜒的山路上踏歌,手舞足蹈,且歌且行;滑稽的举止惹得妇人幼童驻足观看;四周禾苗葱郁,竹柳青青。整个画面透露出一派祥和、安宁的气氛,也是作者要以画来颂扬年丰人乐、政和民安的景象。

年丰人乐是因为皇帝治理有道,政和民安是对皇帝的溢美之词。难怪画上有宁宗皇帝的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

诗画结合,整个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的诗意。

饮酒踏歌思佳丽恨无妙笔书情衷

在柔媚万千的声声情歌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就是踏歌时节最亮丽的一道景致。情,息息相通;诗,朗朗上口。

你听,那俏皮而大胆,委婉而双关的情歌: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你再听,那娇嗔而深情,柔媚而坚定的情歌:


君若天上云

侬似云中鸟

相随相依

映日御风

君若湖中水

侬似水心花

相亲相恋

与月弄影

人间缘何聚散

人间何有悲欢

但愿与君长相守

莫作昙花一现。


于踏歌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真想自己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随风而去。

踏歌是这么简单,这样的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地,没有任何顾忌地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对友情的歌颂。

恨不识李白相携踏歌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些从远古的时空踏歌而来的历史,带着沧桑、载着厚重,为人们讲述一个个生命过往的故事。

忆起的一首绝句——《诗佛》:“诗佛尚隐士,我喜里弄声。恨不识李白,相携踏歌行。”

隐士是隐士的出世方式,红尘总有红尘入世的乐趣。

如今,人们犹在踏歌,恰似渐行渐远却又渐回渐还,以久违的历史景象,来表达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百相,来解读对和平、和谐的向往。

不闻踏歌,不识踏歌,不恋踏歌,将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太平盛世,良辰美景,何不踏歌去?

你,是否打算去踏歌?那么呼朋引伴,我们去踏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