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十五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本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应时之需的产物——三十年间话今昔,昔日的精英教育局面下的大学生,人人梦想成才,个个专注学业。那时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吗?答案:虽然有,但不多。集中在低年级的专业学习适应问题;中年级的“地下爱情”(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问题;高年级的毕业去向问题。原因单纯明确,解决干净利索。今天的大众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呈现比例普遍化、原因复杂化、后果恶性化、形势紧迫化的态势。昔日没有几位心理学者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实务,偶尔为之地举办一个面向大学生的报告会,随意讲一些心理学的东西就会座无虚席、掌声如潮。今天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和高等院校的心理科学专业队伍中,应用心理学者是一支阵容庞大的队伍,而且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相映成趣的是,以资深专家自居的人很多,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人很少。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学术权威产生的时代背景已经不复存在,有实力才能有魅力,而且魅力要凭借持续的实力展示才能得以持久确立。本书是我在二十五年间积极关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宏观态势、深刻领会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与运行的政策法规、积极关注当代大学生内心世界的现实需求和矛盾冲突、创造性运用心理学相关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编纂的一本“教科书”。

在本书的规划设计中,注重四个方面的“紧密结合”:

1.针对性与涵盖性的紧密结合

本书是写给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教科书,目的在于为初入大学之门的同学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支架”,引导他们少一些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困惑迷惘,多一些走在大路上的理智坦然。但是,我相信这是一本可以陪伴他们很久的成长宝典,阅读过后会有许多理念、知识、策略、智慧的记忆值得他们在需要时重新回味。

本书第1讲至第3讲涵盖了我们在人生的全程都值得关注的话题,适宜于许多其他身份的阅读者。

2.系统化和专门化的紧密结合

本书是一本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实务兼备的心理健康教科书,涉及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业发展、人际交往、社团活动、爱情、亲情、职场、事业等。但是,又力求做到触及核心问题、剖析问题关键、根本解决问题,不回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问题,不敷衍难以说清和乏力解决的问题。

本书第4讲至第5讲显现了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流问题和疑难问题的正面关注和积极求解。

3.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紧密结合

科学绝对不可能总是从钻木取火开始,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了许多应用心理学、精神医学,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著作、论文,深受教益、启迪良多。但是,我们也没有淹没在学术的汪洋之中,在全书的各讲内容中,我们将值得关注的科学理念、知识、策略、方法吸收进来。同时,注重学术创新,拾人牙慧的事我们绝不触及。

本书第6讲至第10讲随处可以看到我们富有原创色彩的理论和技术。

4.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紧密结合

本书面向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同学们,我们假设:一个大学生今生只读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们应该让他有哪些方面的收获?为了捍卫心理学的社会声望,如何不因为读了本书,让一个对心理学原本富有兴趣和良多期待的同学就此止步于心理学范畴之外?我们所要做的是强力提升科学性,随处注意趣味性。

本书第11讲至第15讲及附录A,在轻松愉快之间就可以通晓心理科学知识,领悟心理理念智慧,让心理科学改变自己的人生。

本书是团队合作的结晶。回首书稿写作的日日夜夜,有幸与苏亚玲、江文、曹淑英、黄海宇、张新萍、柳青、叶妙玲、李幼波、林雄文等多位领导、同事深入交流、亲密合作,终于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你们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是我永存心中的温馨记忆。特别感谢东莞理工学院副院长邹晓平博士对本书写作的大力支持并欣然担当本书主审;苏亚玲、江文、曹淑英、黄海宇担任本书的副主编;李先锋、苏亚玲、江文、曹淑英、黄海宇、柳青、叶妙玲、李幼波、林雄文、张新萍分别承担一定的写作和统稿工作。

最后,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和专家们的工作,感谢张贵芹编辑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尤其感谢责任编辑桑昀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准。因为你们的努力,我可以自信地说:本书的专业水平问题,“这个可以有”,但是至于低级错误,“这个真没有”。

李先锋

2011 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