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业中电能质量与电磁干扰控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3 电磁干扰源的识别

关注电磁兼容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发现电磁干扰源。实际上,在预防和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时,首选的方案就是消除电磁干扰源,这是最主动的方法。本节的内容就是揭示电磁干扰源具有的一些共同特征,通过识别这些特征,就能够发现电磁干扰源,从而对其特别关注。

电磁干扰源分为人为的干扰源和自然的干扰源。对于人为的干扰源,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措施,减小其产生的电磁干扰。对于自然干扰源,只能通过加强敏感源的抗干扰能力,或者切断干扰进入敏感设备的路径来解决问题。

雷电是一种主要的自然干扰源。雷电现象实际上是发生在云块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的静电放电现象,其实际过程十分复杂。我们关心的是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电磁干扰。

雷电的瞬间放电电流会达到20万A,这个电流会感应出一个很强的电磁场。这个电磁场作用在设备的电源线或信号电缆上,通过电磁感应产生幅度很高的电压,对设备造成伤害(图1-2)。这种很高的电压称为浪涌电压。

图1-2 雷电对电子设备的伤害

雷电现象是无法控制的,只能通过对设备进行抗雷电设计,提高设备在雷电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对于电子设备而言,抗浪涌电压性能是电磁兼容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电磁兼容设计中提到的设备抗雷电能力,是指对这种雷电产生的电磁场的抵抗性,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讲的防雷击。另外,对于雷电浪涌的抵抗程度也有不同的解释,对于不关键的系统,我们只是要求在雷电浪涌到来时,系统能够生存。对于关键的系统,我们要求雷电浪涌电压到来时,不能出现数据错误、误动作、系统复位。

实际环境中更常见的干扰是人为干扰源。人为产生的干扰源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了特定功能发射出来的电磁能量,如无线通信、雷达等,称为功能性发射。第二类,电磁能量是设备工作时伴随发射的,如前面提到的节能灯,称为非功能性发射。功能性发射很容易识别,本节讨论伴随发射的干扰源的识别方法。

除了专业人士以外,大多数人不了解非功能性发射。有几个人能想到计算机在工作时要向电网注入谐波电流和射频电流,向空间辐射电磁波?正是由于这种干扰的发射,计算机集中的场所,如科研楼、写字楼内,零线电流过大,甚至导致电缆过热,酿成火灾。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领域,就是情报人员可以通过从电网上、从空间中截获这些计算机发射的信号,从中获得敏感信息。

究竟什么样的设备会产生伴随电磁发射呢?也就是说,怎样识别一台设备是否会成为干扰源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台设备工作时其内部电路是否会导致电压、电流的突然变化。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当然,这要求分析人员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了这个核心,就能够从现实中种类繁多的设备和自然现象中迅速识别出干扰源。

表1-1 列出一些常见的干扰源,并指出产生干扰的原因,其中涉及相应设备的工作原理,不熟悉的读者可以忽略,这里只是想加深对“电压、电流突变产生电磁干扰”概念的认识。

表1-1 常见的干扰源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