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讨,亦不能知黑水所经之处。唐初,魏王泰《括地志》云:黑水出伊吾县北。此与张掖鸡山,未知孰是?然其所谓南流绝三危者,竟亦不可复寻。禹治黑水,不若治河之详。自屈原已不能知,而 伏生辈乎?自古文《尚书》家,已不能知,而况班固、司马彪、郦道元、魏王泰诸人乎?至若樊绰、程大昌、金履祥、李元阳等,纷纷辨论,系风捕影,了无所得,徒献笑于后人而已!
嵩高为中岳,在颍川阳城县西北。守敬按:嵩高句,《尔雅 释山》文,下泰山、霍山、华山、恒山同。《汉志》颍川郡 高县太室山是为中岳。后汉省 高,入阳城,故《续汉志》颍川阳城有嵩高山。在今登封县北。
《春秋说题辞》曰:阴含阳,故石凝为山。守敬按:《古微书》引同。《国语》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守敬按:《周语》下太子晋曰,山,土之聚也。又曰,禹封崇九山。此合引之。《尔雅》曰:山大而高曰崧。守敬按:《释山》文,无曰字。《释文》崧又作嵩。《释名》云,山大而高曰嵩。合而言之为崧高,分而名之为二室,西南为少室,东北为太室。戴二为字 作有。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有太室、为少室。黄本、吴本 作为。《淮南 墬形训 注》,少室、太室,崧高之别名。《类聚》七引戴延之《西征记》,嵩高山,岩中也。东谓太室,西谓少室,嵩高,总名也。
《嵩高山记》会贞按:《初学记》五屡引卢元明《嵩山记》,《寰宇记 河南道》亦一引之,此是卢作。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云有自然经书,自然饮食。会贞按:非也。《类聚》六十二、《御览》八百四十九引《嵩高山记》此条,有此四字,今增。又云:山有玉女台,言汉武帝见三仙玉女,朱脱此四字,戴同。赵谓见字上下有脱文,增作尝见之。会贞按:《御览》一百七十八引《嵩高山记》同。《书钞》一百四十二引稍略。因以名台。朱《笺》曰:《纪异志》,嵩山有玉女捣帛石,立秋前一日中夜,常闻杵声。」
泰山为东岳,在泰山博县西北。守敬按:《汉志》泰山郡博县岱山在西北。岱、泰字古通用。后汉魏县属泰山同。在今泰安县北五里。
岱宗也,守敬按:《书 舜典》,至于岱宗。孔《传》,岱宗,泰山,为四岳所宗。王者封禅于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检之事焉。朱《笺》曰:应劭《汉书 注》云,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登封泰山,刻石记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守敬按:此《武帝纪》颜《注》引孟康说,朱氏误为应劭。应云,封于其上,示增高也。则郦所本,此封禅于其山,当封于其上之误。
霍山为南岳,在庐江 县西南。守敬按:《汉志》庐江郡灊县天柱山在南。《尔雅》郭《注》,霍山即天柱山。[四三]《续汉志》作潜,属庐江同。山在今霍山县西北五里。
天柱山也。《尔雅》云:大山宫小山为霍。朱为作曰,赵同,戴改。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为。《释山》原文作大山宫小山霍,黄本同。《开山图》曰:其山上侵神气,下固穷泉。全云:按《禹贡》不志霍山,盖以五岳而类及之。赵云:按下又出衡山,则《禹贡》荆州之山为南岳也。此因汉武帝改祀而特记之。守敬按:郝懿行曰,《风俗通》衡山一名霍山,其说是也。《诗 崧高 正义》引孙炎以霍山为误,当作衡山。二说虽不同,要其大意,皆以南岳为指衡山。郭氏不从,而以霍山为指天柱。《诗》及《左 昭四年 正义》引郭《注》,霍山今在庐江 县,潜水出焉。别名天柱山。汉武帝以衡山辽旷,故移其神于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南岳本自以两山为名,非从近来也。而学者多以霍山不得为南岳,又言从武帝始乃言之,即如此言,为武帝在《尔雅》之前乎?斯不然也。此盖郭《音义》之文,虽本《尔雅》,以天柱为霍山,但《尔雅》之霍山本谓衡山,不谓天柱,自汉武移岳祠于天柱,而后彼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此说甚明。可知天柱无妨亦名霍山,而不得冒南岳之名,郭为误据。乃孔颖达不主应劭而驳孙炎,反以郭说为然,谬矣。审如其说,亦止为汉武之南岳而不得为《尔雅》之南岳矣,近洪颐轩着《霍山为南岳解》,深明此义。
华山为西岳,在弘农华阴县西南。会贞按:《汉志》京兆尹华阴,太华山在南。后汉、魏县属弘农,在今华阴县南十里。
古文之敦物山也。朱敦作惇,《笺》曰:《汉书》云,惇物山,垂山也。岂垂、华字相乱耶?赵云:按《汉志》右扶风武功县下云,垂山,古文以为惇物。非华山也。道元误引。会贞按:当作敦物,说见下。
《经》明言敦物在扶风武功县西南,郦氏安得以华山为敦物?此《注》当是后人因《汉志》讹文而妄加。《史记 夏本纪 索隐》引《志》作华山,古文以为敦物可证。[四四]《括地志》误同。
雷首山在河东蒲 县东南。会贞按:《汉志》,河东郡蒲反雷首山在南。《续汉志》作蒲 ,属河东同。《史记 夏本纪 索隐》南作东南。后汉、魏县属河东同山,在今永济县南。
砥柱山在河东大阳县东河中。会贞按:《禹贡》作底,《史记 夏本纪》作砥。又朱无山字,赵同,戴有山字。按残宋本、明钞本有山字。孔《传》,底柱,山名。在河水中,若柱。两汉、魏并属河东。《索隐》引此县东作县南,山在今陕州东北四十里。
王屋山在河东垣县东北也。朱垣下衍曲字,赵据两《汉》、《晋志》删,戴删同。会贞按:《汉志》河东郡垣,《禹贡》王屋山在东北。后汉县属河东同,在今垣曲县东北一百里。赵自雷首下连为一条,与各本异,误。
昔黄帝受丹诀于是山也。会贞按:《抱朴子 极言》篇,黄帝陟王屋而受丹经。
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守敬按:《漢志》河內郡 [古文野字。]王太行山在西北。后汉、魏县属河内同。在今河内县北二十里。
王烈得石髓处也。朱《笺》曰:《神仙传》,王烈,字长休,邯郸人。尝之太行山,见山破石裂数百丈,两畔皆青石,石中一穴,有青泥流出如髓,烈取泥试丸之,须臾成石,嚼之,气如粳米饭,用携少许示嵇
叔夜。守敬按:亦略见《晋书 嵇康传》。
恒山为北岳,在中山上曲阳县西北。守敬按:《汉志》常山郡上曲阳恒山,北岳[原误谷。]在西北。[四五]后汉、魏县改属中山。山在今曲阳县西北。
碣石山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也。赵云:《禹贡锥指》曰,《汉志》右北平骊成县下云,大碣石山在县西南,莽曰碣石。辽西郡絫县下云,有碣石水南入官,不言有山也。及文颖注《武纪》曰,碣石在辽西絫县。絫县今罢,入临渝,此石着海旁。颖字叔良,南阳人,为荆州从事,谓此山临渝之孤石,与班固异。自颖始。《水经》有魏、晋闲人所附益。故亦云碣石在临渝。《后汉志》无骊成,刘昭《补注》遂于临渝言碣石。会贞按:《水经》魏初人作,赵尚未见及。赵自恒山下连为一条,与残宋本同。戴改。
大禹凿其石,守敬按:《汉书 沟洫志》昔大禹治水,破碣石。夹右而纳河,朱夹右讹作右夹,赵据《禹贡》校乙,戴乙同。秦始皇、汉武帝皆尝登之。守敬按:《史记 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之碣石,刻碣石门。《汉志 武帝纪》,元封元年,东 海上,至碣石。《濡水》篇末 其事。海水西侵,岁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中矣。守敬按:详见《河水》篇末。
析城山在河东濩泽县西南。守敬按:《汉志》河东郡濩泽,《禹贡》析城山在西南。后汉、魏县属河东同。在今阳城县西。
太岳山在河东永安县。守敬按:《汉志》河东郡彘,霍太山在东。《分水注》,霍太山即太岳山,《禹
贡》所谓岳阳也。后汉改县曰永安,仍属河东同。在今霍州东南十五里。
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东南。守敬按:《汉志》河东郡北屈,《禹贡》壶口山在东南。后汉、魏初县属河东同。在今吉州东南。
龙门山在河东皮氏县西。守敬按:《汉志》左冯翊夏阳,《禹贡》龙门山在北。此言在河东皮氏西,盖龙门东西对峙,各指一面言之,在今韩城县东北,河津县西北,黄河两岸。
梁山在冯翊夏阳县西北河上。守敬按:《汉志》左冯翊夏阳,《禹贡》梁山在西北。《公羊传》梁山,河上之山也。后汉、魏县属冯翊同。在今韩城县西。
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守敬按:《汉志》左冯翊里[古怀字。]德《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后汉县属冯翊同。山在今朝邑县南。
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守敬按:《汉志》右扶风美阳,《禹贡》岐山在西北。后汉、魏县属扶风同。山在今岐山县东北。
山朱作关山,《笺》曰:《禹贡》无关山。《汉志》扶风 县有吴山在西,古文以为 山。《周礼》雍州之镇曰岳山。郑云,吴岳也。赵改开山,云:按《经典释文 尚书音义》曰,岍音牵,又作 山。马本作开,《释名》曰,吴山谓之开山。盖刘熙,郑康成弟子,而康成,马融弟子也。故同马本。关山,是开山之讹。又脱禹贡北条山也注。戴改 山。守敬按:《一统志》云,两《汉志》皆谓吴山即 山。《通典》、《元和志》、
《寰宇记》俱别有 山,与吴山不相蒙,近志皆因之。然脉络相连,在古只是一山也。在扶风 县之西也。守敬按:汉县属右扶风,后汉、魏属扶风同。山,在今陇州西,赵自析城下连为一条,与各本异,误。又于此下增《禹贡》北条山也六字《注》文,[四六]云,按道元既参用马融、王肃之说,以西顷为中条,嶓 为南条,则宜以 山为北条。《地理志》右扶风 县下云,吴山在西,古文以为 山,雍州山。又总 云,雍州山曰岳。师古曰,即吴岳也。此本《周礼》郑康成说。而《渭水》篇《注》则又引班《志》左冯翊怀德禹贡北条荆山之文。全增同。
陇山、朱此二字合下终南云云为一条,作《经》。戴同。赵二字连上《禹贡》北条荆山也作《注》,云:全氏曰,此篇专释《禹贡》,而陇山非《禹贡》所及。《汉志》陇西郡下,应劭曰,有陇坻在其西也。师古曰,陇坻谓陇 ,即今之陇山。 、陇相接,道元或因 及陇,本《注》中剩字,其后脱落缪置,误作《经》文,未可知也,今改正。终南山、敦物山在扶风武功县西南也。朱敦作惇,戴、赵同。会贞按:朱从吴本作惇。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黄本并作敦。考《禹贡》作惇,《汉志》武功下则作敦,[《续志》同。]此《经》所据也。今改敦以还旧观。《汉志》右扶风武功,太壹山,古文以为终南。垂山,古文以为敦物,皆在县东。[当作南。]后汉、魏县属扶风同,太壹山今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九十里。垂山今曰武功山,在县南一百里。
西顷山朱脱西字,赵同,戴增。又朱顷作须,《笺》曰:《汉 地理志》作顷,读曰倾。戴、赵改顷。在陇西临洮县西南。赵云:按《汉志》陇西郡临洮县,《禹贡》西顷山在县西,南部都尉治。县西句,此云西
南,盖误截。守敬按:《禹贡,正义》作在县西南,《史记 夏本纪 索隐》同。乃今本《汉志》脱南字。后汉县属陇西同。山在今洮州厅西南三百三十余里。赵此条连上文,与各本异,误。
《禹贡》中条山也。朱《笺》曰:《禹贡》西倾因桓是来,马融、王肃《禹贡说》云,岍为北条,西顷中条,嶓 南条,凡三条也。
嶓 山在陇西氐道县之南。守敬按:《汉志》陇西郡西县下,载《禹贡》嶓 山。《续汉志》亦称西有嶓 山。此言山在氐道,与西接壤也。两汉县并属陇西,山在今秦州南。
南条山也。
鸟鼠同穴山在陇西首阳县西南。会贞按:《汉志》陇西郡首阳,《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南。后汉、魏县属陇西同。山在今渭源县西。
郑玄曰:鸟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会贞按:《诗 秦风 秦谱 正义》引《禹贡》王肃《注》鸟鼠、同穴皆山名,则亦以为二山。鸟名为鵌,似鵽而黄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处,鼠内而鸟外。孔安国曰:共为雌雄,杜彦达曰:同穴止宿,养子互相哺食,长大乃止。张晏言不相为牝牡,守敬按:《尔雅 释鸟》,鸟为鵌,鼠为鼵。郭《注》云云,亦见《西山经》,郭《注》、郑《注》当同。鼠如
句,鼠字下当有名为鼵三字,与上文对。郭又俱引孔说、张说,此兼采之,惟参以杜说。《书 疏》引李 曰,鵌鼵,鸟鼠之名,共处一穴,天性然也。不如杜详。故因以名山。朱《笺》曰:沈约《宋书》,沙州甘谷岭北,有雀鼠同穴,或在山岭,或在平地。雀色白,鼠色黄,地生黄紫花草,便有雀鼠穴。此虽非本注,存之以广异闻。
积石在陇西河关县西南。守敬按:《汉志》金城郡河关,积石山在西南羌中。后汉、魏县属陇西。今曰大雪山,在西宁边外西南五百三十余里,黄河北岸。
《山海经》云:山在邓林山东,河所入也。戴云:案《山海[《西山》]经》郭璞《注》引此为《水经》之文,其《注》乃后人所托,[四七]不足据证。守敬按:见《西次三经 注》。
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会贞按:《漢志》武威郡武威,休屠澤在東北,古文以為豬 澤。《史记 夏本纪》作都野。后汉县属武威同。泽在今镇番县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