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给自己上一个阀门(2)
成年子女会感到自己有愧于他们的边缘人格父母,感觉他们对父母负有责任,以下是他们感觉内疚的几个原因:
1非难和指责。无情的指责和错误的责难也会引发内疚感。如果你不断地听到别人告诉你是你把事情搞糟了,你的行为不合适,你不应该这么做(或者本该做什么但没做)……你就会开始相信你辜负了他们,并应当为此负责。你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忘记了自己真的作过,所以才觉得他们的指责不对。父母的观念在你的内疚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否认与投射。边缘人格父母否认自己行为的影响,并反过来指责你。例如,父母可能会拿你开一个很残忍的玩笑,如果你不笑,他们就会说,“你觉得我的笑话不好笑吗?你怎么总是这么严肃?”或者当你抓住父母正在做某件不好的事的时候,他们就会投射感情,说出诸如“你觉得我不好相处?如果你不是这么自恋,你就会发现难以相处的人实际上是你。”
3扮演受难者的父母。你可能听到过这样的话,“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你不知道我牺牲了多少……”“早知道你会这样对我……”
4压抑感情。因为觉得你要对某事负责,你的父亲或母亲可能会对你很冷漠,或暴怒异常,直到你承认错误、认错道歉为止。
内疚感的正面作用之一,就是正常的内疚感可以帮助你改正错误。但你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内疚感是否正常?你的内疚是否是由你的作为(或不作为)所引起的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停下来,想一想:我该感觉到内疚吗?
一件件地分析各个事例可能会使你感觉困惑,但确实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分析自己的内疚?,并搞清楚你否应该摆脱这种感觉。
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对我的批评是否与我犯的错相适应?(不论如何,你都应当承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有没有侵犯过别人告诉过我的界线?
我有没有承诺过什么事,然后又不信守承诺?
我是否真的要对此负责?我是否能够控制事情的后果?
我的目的或动机是什么?
我对情况的发展和我自己应负的责任有什么直觉?
假设一个相似的情况,想一想我的密友(或偶像)是否会认为我该对此负有责任?
我的言行是否是自卫或自我保护?结果?
还有一些问题你也可以问问自己:
尽管不该你负责任,但你仍然感觉内疚,这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种感觉是否吸取了你的精力和能量,占去了你的时间,并影响了你的健康?
内疚感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你与父母的关系?这是否会使你觉得自己对事物拥有更大的控制力?内疚感是否在其他方面促进了你的生活?
你期望通过消除内疚感和需要负责任的感觉来获得什么?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内疚感是正常的,那么请考虑一下你该怎样改正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某些内疚感是不正常的,那么你就需要采取措施来摆脱这种感觉,并且不要再承担不该你承担的罪责,你心上压的巨石该放下了。
过分的孝为何就变成“愚”了
“百善孝为先” 自古以来就作为最崇高的道德标准,而孝更是中华传统美德。但是,凡是都有一个度,打破这个度将会适得其反,如果孩子不惜牺牲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对父母尽孝,不仅对自己的生活也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和困扰,那么此时的孝也将变“愚”。
一位女士说道“我的父母都重男轻女,因此从小在家我没有得到过重视和爱,那是给弟弟的,留给我的只有轻蔑和侮辱。我清晰地记得一些事,它们使我现在仍心寒。
父母已经把他们的所有财产转到弟弟名下,母亲说我如果也想得到他们的东西就是不要脸,女儿应该去继承婆家的财产。但是,他们遇到任何麻烦困难都不会忘记我,知道我不好意思不孝顺他们,从不忘记可以从我这里索取。
从内心讲,我愿意付给他们抚养费,如果他们卧病在床,我可以请人照顾他们,但是我没有感情给他们。他们也没给过我,看到弟弟对他们并不怎样孝敬,我很难过。可是即使如此,他们也是明显地偏袒弟弟。”
为什么一些父母会对一个孩子会没有餍足地索取?你过去一定是拼命地努力去做一个你母亲可以轻视且折磨的孩子,因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你对她来说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仿佛是,仅仅因为生下了孩子,一些父母就认为孩子永远欠自己的,所以就可以进行大肆索取了。
但是,这些被过分索取的孩子,难道就不知道父母的行为过分吗?为什么他们反而会发展出对只知索取的父母进行无限付出的“愚孝”呢?那是因为,在他们心中这是他们能亲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
迎合者通常只意识到自己在付出,在奉献,而意识不到“否则”的威胁性信息。歉疚感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感觉,尤其是,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本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后,还巧妙地想给我们留下歉疚感,这会令我们感到非常愤怒。
然而,迎合者不仅在助人时细致入微,也非常谨慎小心,他们会很卑微地向你表示,他们只是想帮你而已,他们不需要任何回报,你不必有压力。面对这样的人,一开始我们很难能表达愤怒,我们甚至会因为自己心中的怒气而感到内疚。不过,如果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你的愤怒会越来越难以遏制。更糟糕的是,因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当对方疏远他时,迎合者在恐慌中会对付出更加执著。
导致迎合这种行为的核心原因是恐慌,迎合者之所以只奉献不索取,是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开始索取就会令关系疏远甚至断裂。作为一个迎合者,他心中的恐慌并未消失,他心中仍认为奉献是他能与别人拉近关系的唯一方式。渴望实现童年一直没实现的愿望,这就是“愚孝”的核心原因。这时,作为奉献者,这些人会对父母有很大不满,但当父母继续向他们索取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好像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仍然是一边抱怨一边继续做出无益的奉献。
也就是说,“愚孝”者们还在寻求这样一个结果:父母终于发现他更值得爱,于是改变了态度,爱他胜过了爱其他孩子。所以,明智的愚孝者,应当放下改变父母的渴望,接受无论如何父母都不会更爱他的事实,一旦接受了这个痛苦的事实,愚孝行为就可以终止了。
总之,好像不管走向任何一个方向,都应该注意不要让自己的孝变“愚”了。
人会为什么会产生怨气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抱怨表达自己的不满。眉头紧锁,双眼无神,像一座火山,好像随时都可能爆发,他们时刻准备着向周围发射怨念冲击波。怨气,到底有多大?
抱怨可谓是随处可闻,只需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解压,实在是太轻松了。抱怨是一种很普遍的行为,大部分的人也比较能接受,所以长期占据发泄方法排行榜的首位。
调查显示,职场中近九成的人每天都会抱怨。抱怨这种行为正在渗透我们的生活。他们到底是在抱怨什么?一旦你抛出一句“你怎么了”,他们立即就变得滔滔不绝,抱怨铺天盖地而来。当我们尝试去分析这些抱怨的真正来源,就会发现其实所有的怨气都有着同一个源头,一个不快乐但又无力改变现状的自己。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生活惹人怨,而是你自己在制造怨气。生活不会跟你作对,不妨时不时地反省一下,问问自己哪来的那么多怨气!
为何不在我们开口进行抱怨之前先掂量掂量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好抱怨的。化解怨气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的抱怨具体些,问问自己你到底是哪里受到了伤害。不要一味重复“好烦”等模糊的言辞,当你把抱怨的标准提高些、再提高些,过滤掉那些无理的怨念,就会发现生活中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多值得抱怨的事,很多时候你所抱怨的事情并没有给你带来多大的伤害,反而是你不断的抱怨行为增加了你心理和精神上的负担,相当于自己挖了个坑自己再填上,毫无意义。
抱怨不仅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你自己。抱怨也可以算是一种心理暗示,但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认为你是一个自我中心、软弱、情绪化的人。也就是说,你所谓的那些倒霉事归根结底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不要陷入抱怨——倒霉——抱怨的恶性循环,要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去消除抱怨的源头,不仅要宽容别人,也要宽容自己。
你越抱怨,心情就越差,就越容易出差错,反之,如果你对那些无关紧要的事一笑而过,就不会有持续性的焦虑情绪,也就能更冷静地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功。不管你多么理直气壮,也不管你的抱怨多么“正当”,
有种当着他(她)的面说! ”在抱怨的时候如果能对自己吼出这句话,你往往就能冷静下来,跳出抱怨的迷雾。其实向当事人讲明有时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方式。如果问题真的很严重,与其跟不相关的人大倒苦水,不如直接和当事人好好交流,消除你不满情绪的来源,将无用的抱怨变成有效的沟通,真正解决问题。
看了这么多,你可能已经想抱怨了:那我心里不舒服说两句都不行啊?一直憋着憋出病来怎么办?事物本身的问题总是比解决方法的缺陷更明显。所以,抱怨前你要想清楚,万一自己的抱怨发挥了作用,你会喜欢其结果吗?
为什么会有“不必诚恳的道歉”
一个人会向另一个人表示歉意,追根问底到底是源于什么呢?我们理所当然的就会想到,因为我们犯了错。所谓道歉,不外乎就是宣布投降,或是承认自己有错在身,既然向你表达了歉意,不管你对我如何惩罚,我都会悉听尊便。
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由于不想被人责备得体无完肤而勉强地向他人道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承认自己的错误,进行了诸多辩解,但内心仍然无法解脱,这样的话被动形势也是无法取得好转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道歉,表面上很诚恳,但实际上是为了先发制人,事先布好防线,给自己的内心腾出一定的空间。实际上,这个社会很多方面就是在许多这种“不必诚恳的道歉”行为的作用下运转的。
因此,如果只是为了向对方传达一种道歉的心情或意愿,道歉时就没有必要带有罪恶感或过分地小心谨慎了。社会中,饱含感情的道歉的确存在,也只有这样的道歉才是真正的道歉。如果不考虑对方的心情,一味地进行流于形式的道歉,反而会损坏自身的形象。实际上,进行社会交往时,多数情况下都需要讲究有技巧的道歉,要学会割舍一些情感因素。因为道歉时缺乏技巧而造成困难或损失的,绝大多数情况也都是处于这种适度的关系之中。即便心情不好,也要试着向人道歉,道歉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难以得到缓解。人们每天都会感到压力、失意、沮丧,而苦于没有发泄的场所。而在现代的商务社会中,能否做到不必时时因做错事情而向人道歉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从年轻时起就很优秀的一个标准。因此,从一开始就要求每个人都能较好地掌握不用依靠道歉这种迫不得已的手段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人都是生活在健全的社会当中的,从事着健全的商业活动。往往只进行一次、两次的道歉,然后就把自己交由对手处置,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想要运用好道歉这项技巧,就是要从道歉的本质中脱离出来,夸张点儿说,就是要掩盖问题的焦点,利用道歉,创造出对自己有利的状况。
的确,那些一开始就想着尽量不要道歉,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思前想后”、“深思熟虑”的人,常常能够先发制人,这或许才是成为优秀商务人士的必备条件。但是,仔细想一下就会明白:这种评价,其实只不过是为了让上司赏识,在商务社会中得到的小评价而已。其实,这种人属于典型性的不会道歉的人,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只能做一些不会让道歉情况出现的事情。
不可否认,在漫长的人生之中,有些时候,需要不顾一切地、发自内心地道歉。然而,我想不会有人每天都接连不断地这么做。日常生活中的道歉,不需要太过用心,如果太过用心反倒不好。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有技巧的道歉就足够了。
那些拥有高超道歉能力和技巧的空乘服务人员,他们在面对乘客时,一旦听到有人抱怨,就会毫不犹豫地说“非常抱歉”。这种符合礼仪的道歉实质上是一种职业习惯,并不是都出于真心的。相信大家都会理解。
然而,即使是事实,也不希望向人道歉。在道歉时,是有必要根据对方的心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的。
第十一节 欲壑难填: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的欲求
女人为什么爱挽男人的手呢
虽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用于男人对女人的承诺,但在实际生活中,通常都是女人挽着男人的手,而男人鲜少。有人说:恋爱中的男人喜欢接吻胜于挽手,女人却恰恰相反。男人和男人之间直来直去,坦荡无私,他们很少用动作来表示亲近感,女人则喜欢用身体的接触来表达自己的善意和亲密,她们很爱挽着男人的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小孩子都喜欢依偎在大人身边撒娇,这是动物属性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在理性上逐渐成熟,动物的原始习性就逐渐退化,隐蔽到理性后面。当女人羞于或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时,她就习惯用身体接触这种最原始,也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作为传达自己感情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女人是比男人更具动物性的,也就更加倾向于挽着男人的手,依偎在男人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