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类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总是创造发明了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就是一例。电子计算机是人们基于模拟人脑的构造、功能的结果,是人的智力快速发展的成果,虽说如此,但由于技术的原因,当时的计算机体积特别大,需要占据很大空间,操作又困难——一台计算机同时需要几个人一起操作,屏幕显示又不清晰,所以那时的计算机只供专业人员、专门机构使用,并没有在大众中引起太多的轰动效应。可是此后发生的一件事却引起了世界效应,那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以计算机为载体而产生、形成、发展起来的互联网。
互联网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由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署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使网络、计算机技术能为军事、战争提供服务。所以,在互联网刚创建时,接入的计算机只有4台,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尤其是经过商业化运作之后,互联网络一发而不可收拾,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极丰富的内容、极便捷的方式进入了大众的生活,使他们的工作、学习、娱乐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络。正因为如此,现在世界范围内的网民有16亿多。中国自从1987年9月14日随着一封内容为“跨越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的发出,完成了对互联网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接触。自此之后,经过积极准备、全面建设、功能拓展,我国计算机网络在建设和发展中,也在快速适应、使用互联网络并不断拓展其功能,使普通民众成为了“网民”。截至200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3.38亿。不仅如此,互联网络也延伸进了我国的政治领域,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开始高度关注网络,致使2008年6月20日成为了中国网络发展历程中又出现了一个里程碑——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20分钟,开创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在网络上与民众直接沟通的先河。2009年9月14日,则成为了中国网民的“网民节”。这都表明,互联网络具有其神奇的吸引力,也表明了互联网络成为了普通民众交流、娱乐、学习的“场所”。
互联网络作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立体复杂的信息交流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娱乐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烦恼。如何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便利,规避其不利,这需要科学的解答,尤其是需要哲学的解答。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整体上把握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融会贯通。所以,哲学也就成为了一门追根寻底的学问、学说,也才使人类在哲学的指引下对自身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生命体的存在,而要竭力不断地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探寻: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如何活着?……人类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不断地解答、不断地清理中走向文明,走向更高的文明。哲学代表的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对自身生存根基和生命意义的永不停息的反思和探究,通过这种反思和探究,不断地提升人类的自身意识和生存自觉。哲学思考的本质,就是对人类根本处境和基本状况的觉醒和表述,并寻求缓和、改变和超越现实生存方式的方向、方法和途径。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生存方式、实践方式、交往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既发生了新的变化,也面临着新的困惑。对此,哲学必须继续作出探究、解答和清理。
这本书就是笔者对网络进行哲学解读的一种尝试。的确,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给我们呈现出的真是一番新的图景:不仅使以其为载体的网络文化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并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使人们通过网络这一媒介而发生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紧密;交往方式的变化意味着人们也要以新的方式认识和改变世界,这就是说人们的实践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与现实实践相对应的虚拟实践。由于人们的实践方式变化了,那人们反映、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必然会随着变化,网络思维的出现也就成为应有之义了。与此同时,在网络中也存在着褒贬不一的网络黑客现象,这一方面使人们看到黑客往往都是在电脑技术上当之无愧的精英人物,另一方面黑客们的行为又是很难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些基本的秩序相容,时至今日,黑客行为更多地构成了对网络信息、网络资源乃至未来安全的巨大威胁,扰乱了网络社会的基本秩序,给他人、社会造成了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对网络生存进行必要的思考和研究:网络发展到今天,应该如何实现自己在这个时候的生存,而人又如何理性地、有限度地使用网络,以给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前途?这种新的世界图景是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角度予以解读的。对于世界图景的研究、探讨、描述,正是哲学的职能所在。我是学哲学、讲哲学的,为此就选择了这一内容。
对于网络进行哲学视角的专题研究,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们已在进行,但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上是分散的,尚无综合性的哲学解读。为此,我与师兄(中央民族大学校友)兼学兄(宁夏党校2006级领导哲学研究生班同学)、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编审、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常委王永亮先生反复切磋,筛选、归纳、梳理目前已发表的学术成果,确定本书框架体系、布局结构、写作重点和学术构思。思考讨论明确了,我便写作近一年完成了书稿。虽然有些内容不完全是我的原创,但全书内容都与哲学紧密相联。
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网络的魅力。论述了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网络的发展历程、网络的含义、网络的特征,以凸显网络作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各种交流的工具、媒介。第二章是网络文化。论述了网络文化及其特点、功能、内容和影响,以及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举措。第三章是网络交往。主要对交往的一般内容,网络交往的形式、要素、特征,网络交往的作用、价值以及如何规范网络交往进行了论述。第四章是网络实践。在这一章中,首先对西方哲学史上、中国哲学史上以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了梳理和归纳,然后对人类实践的新形态——网络实践的出现、结构、特征、意义等作了较为详细地论述。第五章是网络思维。在对一般的思维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网络思维这一人类新的思维方式的含义、表现、特征、价值以及网络思维方式给人们提出的要求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第六章是网络黑客。对黑客的由来、历史发展、原因、攻击手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说明对网络黑客必须予以必要的控制,从而营造一种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第七章网络生存。这实际上是对人们在网络条件下的生存方式的描述,以使人们正确处理虚拟生存和现实生存的关系,理性地利用网络。第八章是网络与人。这可以说对前几章的归纳,因为不论是网络文化、网络交往、网络实践、网络思维,还是网络黑客以及虚拟生存都是与人有关的,都说明人及其人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而哲学要对网络进行解读不得不涉及这个内容。
在书稿付校梓之际,我既有喜悦,更有未尽之意的缺憾,心情难以形容。书稿能够出版,还得益于我校宋建钢副校长和科研处周武壮处长、郭振东副处长的大力支持;书稿的完成也与我的丈夫马万虎、女儿马婧茹、马妍嵘的支持有直接关系。在此谨表示衷心地感谢。当然,由于时间有限,自己学识水平不够,书稿中的不足在所难免,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同仁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