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农场哺育我成长

巴荣裕

巴荣裕

1950年6月我调到西安工作不久,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农政处冯士休处长,就从刚组建的西北农业机械制造厂抽调一批青年技工冯明汉、刘勇、侯正义、孟庆华和我及农机研究所的黄嘉珺、刘同祥、刘西文、周旭安等人跟随宁夏军区后勤部副政委高宜之,到宁夏参与西北第一个国营灵武农场的筹建。卡车上装载着象征未来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工具——苏制纳齐、万能拖拉机各一台及其他农具,于11月9日晚上到达目的地——灵武县城农场筹建处。

刚来灵武不久,我们就着手为明年春耕开荒建场作准备。当时没有检修机械的设备,我们于11月27日背着行李步行来到宁夏首府银川,住到当时的马鸿逵修枪所。在设备简陋又没有经验的情况下,群策群力,边学边干,克服困难,于12月22日完成了保养检修5台美制福特拖拉机的任务,并把检修好的拖拉机开回了农场筹建处。新年到来时,由刘博森同志掌勺炒菜,十多个人一起愉快地吃了顿年饭,就这样我们在灵武县城西南角原马鸿逵的军营度过了第一个新年。

建场初期,我们都没有固定的岗位,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边干边学。1951年春,领导分配我跟着刘钟宽、王达三共同勘察、测量、规划土地。我们每天从县城步行到农场工地,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工作生活条件很艰苦。在茫茫野地里工作,每当刮起风来,沙子打得眼睛都睁不开,吃饭休息都是露天的,却没有一人叫苦。干累了、饿了就到附近老乡家做饭,吃完再干。晚上赶回县城住处再吃晚饭,就这样我们坚持了整个春天。

1951年4月21日,首次开荒战斗打响了。我被分配在徐怀文车长的纳齐拖拉机上学驾驶技术兼当农具手。有一次支重轮轴头的螺帽不慎丢失,我步行赶到银川修枪所配了一个新螺帽,可拿回来一试太松不能用,只好安上用榔头打扁锁好,然后凑合着拧上,就这样才完成了开荒任务。

巴荣裕(右一)和同事合影

为了保证农机具正常运转,农场于1951年4月因陋就简,在灵武县城西南角张公祠(今灵武一中)成立了由12名技工组成的修理队,靠一台人摇的大石磨作动力,还有旧车床和简单的锻工工具。1953年修理队迁到场部新建成的修理间(现物资总库),随后又新建了电焊间、锻工间、铸造间……1958年前农场还没有通电,修理农机具全靠人工作业,锻工靠手拉风箱、砧子、大锤、火钳;化铜炼铁靠铸工师傅傅开江用耐火土配坩泥制作坩埚,手拉独把大风箱,用盘好的土炉子一罐一罐熔炼浇铸配件;机修工、钳工全靠扳手、榔头、錾子、锉刀、锯弓和唯一的直流发电机(F-116型汽油发动机)修焊各种零配件。尽管设备简陋,条件艰苦,但大家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保证农机具随到随修,从来没有耽误过农时。

通过对农机具的使用、修理,我很快掌握了农机具保养和维修技术,并担任了主修工。1956年7月我凭借精湛的维修技术担任了修理队队长。

那时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很困难,全队职工围绕生产,群策群力,修旧利废,修复了支重轮、驱动轮(镶齿),焊补了链轨板和五铧犁翻土板等一大批农用机具。

随着农场事业的发展,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很快,但加工饲料还是用石磨,大量的豆秆、苜蓿、玉米秆等饲料无法加工利用。1958年领导派我出外采购粉碎机,从4月到8月我走遍了北京、大连、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踏破了鞋底,磨破了嘴皮,也没有买到饲料粉碎机,却意外地在江苏省工业厅买到一套饲料粉碎机图纸(该工业厅虽生产粉碎机却不接收订货),我如获至宝,这样我们就可以照图纸研制了。

回场后,在技术人员和各工种老师傅的积极支持下,我们仔细研究了每张图纸,分别按不同零部件的加工方法和精密程度进行分类,结合设备技术条件,提出了施工方案。黄云忠师傅虽没做过木模,却主动承担了铸工造型木模制作任务,边学边干。1959年1月他完成了木模制作任务,为试制工作创造了条件。当时修配厂只有1台普通钻床、2台旧车床、1台直流电焊机、26名技工和32名徒工。他们除担负本场农机具的修理任务还担负着灵武、盐池及巴浪湖农场126台拖拉机、72台农具的修理任务,由于人少、任务量大,试制粉碎机一时还排不上队。1959年2月农场职工代表大会作出决定,从3月份起试制粉碎机。

粉碎机试制过程中,困难很多。没有铸造用的生铁,就把拖拉机的废缸盖、后桥壳打碎冶炼浇铸。连着几次都因模型不当,铁水流不到而失败,后经研究改用铜板铆合粉碎机座壳体代替铸造壳体。没有主轴材料,我们就用汽车后半轴加工。尤其是在没有刨、铣、锤、冲等机床的情况下,全靠工人们用榔头、錾子、锉刀、锯弓等手工工具加工完成了348个零配件。特别是黄云忠、王秋来、尹麟甫、傅开江、陈生芬等老师傅作出了突出贡献,终于在3月份试制出第一台锤击式饲料粉碎机。至9月底为国庆献礼我们共制成了8台,解决了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粉碎机相继批量生产,向社会销售,至1977年累计生产销售639台。我们还试制了小型榨油机,并利用报废的大减速齿轮、变速箱、后大轴分别制成铸工电碾、锻工钢管锤、双柱螺旋压力机……

1958年10月我出席了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被授予“积极分子”的称号;1958年12月28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9年10月出席了自治区工交、财贸先进代表大会,并被会议推选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荣誉是大家的,我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了应尽的职责,党组织和职工们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

修理厂车间

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全厂职工为国分忧,日夜苦战,克服困难,修复了长期趴窝待报废的7台纳齐拖拉机,使其重新投入生产;修复改装了8辆福特小轿车,改装了C-7拖拉机,研制成支重轮总成磨合台,起动机缸筒在搪床加工的主轴,大大提高了农机具的使用年限。

随着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1964年自治区计划委员会批准将灵武农场修理厂扩建为国家标准二类(乙型)大修厂,担负河东地区各国营农牧场机车修理任务。我和郭毅、周旭安配合完成了大修厂的初步设计,并于1965年年初形成生产能力,1970年基本完成大修厂的建设任务。

1981年11月28日我离开农场时,修造厂已拥有各类专用设备、金属加工机床40多台;累计为区内外培养技术工人骨干650人,修理拖拉机、汽车及柴油机575台(辆);其中大修140台(辆),自制农机具1091台(件),有粉碎机、打浆机、铲运机、铡草机、割晒机、玉米脱粒机、玉米点播机、斜式轴流泵等。大修厂为农场和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农场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在同志们的关怀帮助下,我由一名青年技工,逐步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国家技术干部。农场哺育我成长,农场是我生活战斗的第二故乡。我在农场整整工作了31年,回首当年,激情如火,我对农场怀着深厚的情谊,有难割难舍的牵挂,这些将永远铭记我心。我爱灵武农场,我衷心祝愿灵武农场更加兴旺发达,阔步前进!

作者简介:

巴荣裕,男,汉族,河北河间县人。1949年4月参加革命,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参加筹建国营灵武农场,1950年至1981年历任灵武农场修理队技工、队长,修理(造)厂厂长。1981年调农业厅工作,1995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