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二 肉的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肉的组织结构及化学成分;
◎了解肉的物理性状与品质评定;
◎ 理解肉的嫩度、风味、肉色等对肉品的食用品质的影响;
◎熟悉能用作加工清真肉品原料的特点。
能力目标
◎能说出肉的组织结构;
◎能知道明胶的来源及成分;
◎能说出影响肉品嫩度的原因;
◎能知道肉色变化的过程;
◎能说出清真肉品原料的一些特点。
学习任务
◎任务1肉的组织成分
◎任务2清真肉制品的原料及性质
任务1 肉的组织成分
肉是动物屠宰后所得可食部分的统称,包括胴体(骨除外)、头、蹄、尾内脏。胴体(俗称白条肉)指肉畜经屠宰、放血后除去毛、内脏、头、尾及四肢后的躯体部分。头、蹄、尾及内脏统称为副产品或下水。“瘦肉”或“精肉”是肌肉组织中的骨骼肌。而脂肪中的皮下脂肪称为肥肉或肥膘。
在肉品生产中,把刚宰后不久的肉称为“鲜肉”;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使肉保持低温而不冻结的肉称为“冷却肉”;经低温冻结后的肉则称为“冷冻肉”;按不同部位分割包装的肉称为“分割肉”;将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处理生产出来的产品称为“肉制品”。
肉是由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结缔组织和骨组织四部分构成的,各种组织在胴体中所占的比例是肉的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化学成分如表2-1。
表2-1 畜禽肉的化学组成
一、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是肉的主要组成部分,占胴体的50%~60%,动物体中约有300多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肌肉,但其基本构造是相同的。
(一)肌肉组织的结构
肌肉是由许多肌纤维和少量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腱、血管、神经、淋巴等组成。
肌肉组织的结构单位是肌纤维。肌纤维(图2-1)是由肌原纤维、肌浆和细胞核组成的呈细长多核的纤维细胞,表面包有一层具有弹性的肌纤维膜。
图2-1 肌纤维结构
1.肌纤维膜2.核3.肌浆4.肌原纤维
平行排列于肌纤维中,肌浆是充满于肌原纤维之间的胶体溶液,呈红色,每50~150根肌纤维由一层薄膜所包围形成初级肌束,再由数十个初级肌束集结并被稍厚的膜所包围,形成次级肌束。由数个次级肌束集结,外表包着较厚膜,构成了肌肉。
肌纤维的粗细随动物的种类、年龄、营养状况、肌肉活动情况不同而异。一般羊肉的肌纤维比牛肉的细,幼年动物的肌纤维比老年动物的细。育肥良好的畜禽肌肉,在肌束膜和肌外膜中间富含脂肪细胞,因此,在肌肉的横断面上可以看到有如大理石样的形状。
(二)肌肉组织的化学成分
肌肉组织中的化学成分有水分、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含氮浸出物及少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肉的化学组成在肉的贮藏和加工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的物理、化学变化,影响着肉的营养价值、食用价值和风味。肉中化学成分因动物的种类、性别、年龄、营养状态及部位的不同而异。
1.水
肌肉含水量70%~80%,肉中的水有三种存在形式。
(1)结合水
结合水是指存在于肌肉细胞内部的蛋白质分子周围,由肌肉蛋白质亲水基团与水分子之间的静电引力而形成的一层水分。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性质不同,它的蒸汽压极低,没有流动性,冰点约为-40℃,不能溶解其他物质;结合水的含量仅占肉中总水量的5%。
(2)不易流动的水
不易流动的水是指存在于肌丝、肌原纤维间隙及其与膜之间的一部分水。肉中的水大部分以这种形式存在,占总水量的60%~70%。这种水能溶解盐及其他物质,并可在-1.5℃~0℃时结冰。肉的保水性能主要取决于此类水的保持能力。
(3)自由水
自由水是指能自由流动的水,存在于细胞间隙及组织间隙,约占总水量的l5%,具有一般水的特性。
水分含量决定原料肉的消化性、吸收性和感官特性,以及肉制品的嫩度、弹性、口感和出品率。
2.蛋白质
肌肉中的蛋白质可分成肌原纤维蛋白,肌浆蛋白、基质蛋白三类。肌肉中的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比例与人体肌纤维蛋白极为相近,易为人体所消化,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1)肌原纤维蛋白质
肌原纤维蛋白是肌肉的主要结构成分,主要包括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动球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原蛋白等。肌原纤维蛋白参与肌肉的收缩过程,其含量随肌肉活动而增加,并因静止或萎缩而减少。这些蛋白质与肉的嫩度、保水性和风味等)密切相关。
(2)肌浆蛋白质
肌浆蛋白包括肌溶蛋白、肌红蛋白、肌球蛋白和肌粒中的蛋白质等,占肉中蛋白质含量的20%~30%。通常将磨碎的肌肉压榨便可将这些蛋白质随同肌浆挤出,这些蛋白质易溶于水或低浓度的中性盐溶液,是肉中最易提取的蛋白质。又因其提取液的黏度很低,故常称之为肌肉的可溶性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肌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其中肌浆酶与生物体内的糖代谢有关,而肌红蛋白是一种复合性的色素蛋白质,有多种衍生物,是肌肉呈现红色、褪色、亮红色等不同颜色的主要原因。
(3)基质蛋白质
亦称间质蛋白质,占肉中蛋白质总量的10%左右,属于非全价硬性蛋白质。基质蛋白质是构成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和腱的主要成分。
3.脂类
肌肉组织中的脂类,一部分存在于结缔组织的细薄间层中,一部分存在于肌纤维的成分中。
4.浸出物
浸出物是指除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外能溶于水的浸出性物质,包括含氮浸出物和无氮浸出物。浸出物含量虽然较少,但意义颇大。浸出物的成分与肉的风味及滋味、气味有密切关系。
(1)含氮浸出物
含氮浸出物是非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主要包括核苷酸类(ATP、AKP、AMP、IMP)游离氨基酸、磷酸肌酸、肌苷及尿素等。这些物质是肉滋味和香气的主要来源。如ATP除供给肌肉收缩的能量外,逐级降解为肌苷酸是肉香的主要成分。如琥珀酸、谷氨酸、肌苷酸是肉的鲜味成分。
(2)无氮浸出物
无氮浸出物是不含氮的可浸出有机化合物,包括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肉中的碳水化合物有糖原、葡萄糖、麦芽糖、核糖、糊精等,有机酸主要是乳酸及少量的甲酸、乙酸、丁酸等,糖以游离或结合形式广泛存在于动物的组织和组织液中,并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例如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主要存在形式,葡萄糖是动物组织中提供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核糖是细胞核酸的组成成分。宰前动物消瘦、疲劳及病态,肉中糖原贮备少。肌糖原含量的多少,对肉的pH、保水性、颜色、贮藏等均有影响。
5.矿物质
矿物质可保持细胞液的盐浓度,有助于肌肉收缩,加强酶的作用,对体内代谢也起着重要作用。无机物质还对肉的保水性和脂质的氧化作用有影响,具有营养和加工方面的重要意义。无机物质中的金属成分有:钠(Na),钾(K)、镁(Mg)、钙(Ca)、铁(Fe)、锌(Zn)、铜(Cu)、铝(Al)等,但从量上来说,钠(Na)最多,从钾(K)往下越来越少,作为多价金属,Mg、Ca、Zn、Fe的量较多,其他则较少。构成非金属的无机成分较多的是:磷(P)、硫(S)、氯(Cl)等。
6.维生素
肉中维生素含量较少,主要有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B2、维生素PP、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D等。肌肉中脂溶性维生素较少,水溶性B族维生素含量较多。羊、牛等反刍动物的肉中维生素含量不受饲料的影响,因为其维生素的来源主要依赖瘤胃(第一胃)内微生物的作用。同种动物不同部位的肉,其维生素含量差别不大,但不同种类动物肉的维生素含量有较大的差异。
7.糖原
肌肉中含有0.5%~1.0%的糖原,它参与肉的成熟过程,决定着肌肉组织的pH值。
二、脂肪组织
(一)脂肪组织的结构
脂肪组织主要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聚集成团的脂肪细胞由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脂肪细胞很大,直径约为130μm~250μm,是动物体内最大的细胞。脂肪滴是由脂肪与水构成的胶体体系。
脂肪在体内的蓄积,依动物种类、品种、年龄、肥育程度不同而异。羊多蓄积在尾根、肋间;牛主要蓄积在肌肉内;鸡蓄积在皮下、腹腔及肠胃周围。脂肪蓄积在肌束内最为理想,这样的肉呈大理石样,肉质较好。脂肪在活体组织内起着保护组织器官和提供能量的作用。
(二)脂肪组织的化学成分
脂肪组织是决定肉质的第二大要素,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对于改善肉质、提高风味均有一定作用。直接影响肉的嫩度和多汁性,脂肪在胴体中的含量变化较大,占胴体的15%~45%。脂肪组织的化学成分中,脂肪占绝大部分,其次是水分、蛋白质,另外还有少量的酶、色素及维生素等。
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硬脂酸多,亚油酸含量少,熔点高,而且较硬。鸡脂是软脂,含有油酸、亚嘛酸、棕榈酸等主要的脂肪酸,构成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很高。
一般牛脂熔点为40℃~50℃,羊脂为44℃~45℃,鸡脂为30℃~32℃。肉制品中如添加牛羊脂肪,产品冷食较困难。
表2-2 脂肪和油的主要脂肪酸构成的比例
油酸和亚油酸是不饱和脂肪酸,其他是饱和脂肪酸。
三、结缔组织
(一)结缔组织的结构
结缔组织是构成肌腱、筋膜、韧带及肌肉内外膜、骨和软骨表面的骨膜和软骨膜、血管、淋巴结的主要成分,分布于体内各部,起到支持、连接各器官组织和保护组织的作用,使肌肉保持一定硬度和弹性,结缔组织的含量取决于家畜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及运动程度等因素。前躯由于支持沉重的头部,结缔组织较后肢发达,下躯较上躯发达。羊胴体的结缔组织含量如表2-3。
表2-3 羊胴体各部位结缔组织含量
结缔组织一般占肌肉组织的9.0%~13.0%,其含量和肉的嫩度有密切关系。纤维分为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三种。
胶原纤维是构成白色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广泛分布于动物肌膜、皮、骨、筋腱、动脉壁、脂肪组织中。
弹性纤维在动物体中是构成黄色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
网状纤维在动物体内主要构成内脏的结缔组织及脏器的支架。
(二)结缔组织的化学成分
结缔组织为非全价蛋白质,不易消化吸收,如牛肉结缔组织的吸收率仅为25%。虽然结缔组织数量不多,但对肉及肉制品的品种有极大影响。
1.胶原蛋白
胶原纤维的主要构成成分是胶原蛋白,是机体中最丰富的简单蛋白,占机体总蛋白质的20%~25%。胶原蛋白的组成,与其他蛋白质的组成差异很大,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氨基酸残根为甘氨酸,四分之一的脯氨酸吡咯环。其不含或少含色、酪、蛋氨酸,为不完全蛋白质。大多数胶原蛋白有以下特点。
[1]胶原蛋白质地坚韧,不溶于一般溶剂,但在酸、碱和中性盐的环境中则可膨胀。
[2]它不易被胰蛋白酶所水解,但易被胃蛋白酶和胶原酶作用。
[3]胶原蛋白在水中加热至62℃~63℃时,发生不可逆收缩;当超过热缩温度,在70℃~100℃水中长时间加热会形成明胶,从而能被人体消化吸收。
明胶的特性:制取明胶时,加热温度不能太高,加热时间不能过长,否则胶原蛋白会水解成更小的分解产物,降低凝胶的形成能力。明胶不溶于冷水,但缓慢吸水膨胀软化,溶于热水,冷却后即胶凝,等电点pH值4.7时凝胶黏度最小。
2.弹性蛋白
弹性纤维蛋白在很多组织中与胶原蛋白共存,主要存在于韧带、血管壁中。其组成三分之一为甘氨酸,但含羟基脯氨酸较少,不含羟基赖氨酸,为不完全蛋白质。
弹性蛋白的特点:
[1]弹性蛋白的弹性较强,但强度不及胶原蛋白,其抗断力仅为胶原蛋白的1/10;
[2]弹性纤维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水中长时间煮制亦不能转为明胶,在130℃以上加热才能发生水解;
[3]在弱酸和弱碱中不溶解,不被胃酸和胰液消化,但可被无花果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等作用。
3.网状蛋白
网状蛋白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属于糖蛋白类,为非胶原蛋白。存在于肌束和肌肉骨膜之间,便于肌肉群的滑动。网状纤维性质稳定,耐酸、碱、酶的作用,营养价值低。
四、骨组织和软骨组织
(一)骨组织和软骨组织的结构
骨组织是肉的次要部分,在动物体中起着支撑机体和保护脏器的作用。成年动物骨骼的含量比较恒定,变动幅度较小。牛占15%~20%,羊占8%~17%,兔占12%~15%,鸡占8%~17%。
骨组织由骨膜、骨质(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髓构成。骨膜由胶原纤维包围在骨骼表面形成的,在骨膜中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骨松质和骨密质都是由骨细胞和胶原纤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组成的。骨髓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细胞较多,为造血器官,幼龄动物含量多;黄骨髓主要是脂肪,成年动物含量多。
(二)骨组织和软骨组织的化学成分
骨组织的基础物质含水分20%~25%、含干物质75%~80%。干物质包括35%的蛋白质和45%的无机物。骨骼中含有很多胶原纤维(10%~32%),工业上用于生产胶和明胶。骨骼中含有大量的钙质,钙质占骨重三分之二。
软骨不含钙质。软骨组织由致密的基础物质构成,含水分60%~70%、蛋白质19%~22%、脂肪3%~5%、胶原蛋白1.0%~1.5%、矿物质3%~10%。软骨可食用并能制胶,但不能加工出质量好的明胶,故工业价值不大。
将骨骼粉碎可以制成骨粉,作为饲料添加剂,此外还可熬出骨油和骨胶。利用超微粒粉碎机制成骨泥,是肉制品的良好添加剂,也可用作其他食品以强化钙和磷。
任务2 清真肉制品的原料及性质
一、清真原料肉的种类
(一)牛肉
可分为黄牛肉(包括役用黄牛、内蒙古草原牛及专门作为肉用的黄肉牛)、水牛肉和牦牛肉三大类。黄牛肉肉质较为坚实,肥度中等以上的牛肉,通常切面呈大理石纹状,肌肉呈棕红色,结缔组织为白色,脂肪为淡黄色或深黄色。六岁以上经育肥的犍牛,肉呈暗红色,肉质较为粗硬。老公牛肉色呈暗红色并发微青,肌肉粗硬而坚韧,肌间脂肪少。小公牛肉呈淡红色或红色,肌间脂肪较少,营养价值及风味不如成年牛肉。老乳牛肉色较浅,肉纤维粗,结缔组织明显,肉中含水量较少,脂肪少而呈柠檬色。肉牛肉呈深红色,肉质较软,结缔组织较少,脂肪淡黄色,肉味鲜美。
水牛肉呈暗深红色,肉纤维粗而松弛,切面光泽强并带紫色光辉,脂肪白色,干燥而黏性小,烹调时牛肉不易煮烂,肉质差。
牦牛肉呈鲜红色,肉质细嫩,肌肉呈大理石纹状,肉味美,质量优于一般黄牛肉。
(二)羊肉
羊肉有山羊肉、绵羊肉、野羊肉之分。肉用绵羊品种有大尾寒羊、小尾寒羊、阿勒泰肉用细毛羊等;在世界羊业品种中,小尾寒羊因产量高、个头大、效益佳,被誉为中国“国宝”;肉用山羊品种有波尔山羊、马头山羊、宁夏滩羊等。羊肉呈红砖色或红褐色,脂肪含有特有的膻气。绵羊肉的纤维细嫩,有一种特殊的风味,脂肪硬。山羊肉比绵羊肉带有浓厚的红土色。种公羊有特殊的腥臭味,屠宰时应加以适当的处理。幼绵羊及幼山羊的肉,俗称羔羊肉,味鲜美细嫩,有特殊风味。
(三)骆驼肉
骆驼分布于新疆东南部、甘肃、青海、内蒙古,骆驼肉是驼科动物双峰驼的肉。伊斯兰教的国家经常吃骆驼肉,中国在一些畜牧区仍能吃到骆驼肉,骆驼肉呈淡红色,即使放置一段时间,颜色也变化不大,肌肉组织结构松软,肌肉纤维粗,弹性较差,而且肌肉与脂肪的相间现象不明显。骆驼脂肪一般有皮下脂肪层,脂肪呈堆集现象,驼脂呈润白色。肉煮熟后,驼肉一般有杂腥味或土腥味,不像牛肉那么香味扑鼻。口感发酸,腥味比牛肉重,风味较牛肉差。
(四)鸡肉
清真鸡肉一般来自五种:肉鸡、土鸡、三黄鸡、乌鸡、北京油鸡。鸡肉纤维细嫩,部位不同,颜色也有差异。腿部略带灰红色,胸部及其他部分呈白色。脂肪柔软、熔点低。鸡皮组织以结缔组织为主,富于脂肪而柔软,味美。从营养角度来看,肉鸡的蛋白质含量较低,乌鸡和土鸡蛋白质含量较高;肉鸡脂肪含量比其他鸡都要高。乌鸡是药用肉鸡,维生素和矿物质高于普通鸡,胆固醇和脂肪也较低。口感上,三黄鸡、乌鸡、地方土鸡均比鸡场肉鸡要好。目前鸡场饲养的肉鸡生产周期短,1~2个月即出栏销售,肉质较差。北京油鸡、三黄鸡的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肉鸡,鲜味更浓。
(五)鸭肉
按照一定的经济目的,经过长期驯化和选择培育成三种用途的品种,即:肉用型、蛋用型和兼用型三种类型。肉用鸭体型大,体躯宽厚,肌肉丰满,肉质鲜美,性情温顺,行动迟钝。早期生长快,容易肥育。有代表性的有北京鸭、樱桃谷鸭、法国番鸭、奥白星鸭等。突出的特点有肉质好、瘦肉率高、料肉比低,抗病力强。如法国番鸭其肉质具野禽风味;胸腿肌占胴体27%~30%;在粗放条件下,育雏率和成活率高达95%~98%。
(六)鹅肉
肉用鹅有我国的狮头鹅、德国的莱茵鹅等。生长速度快、料肉比高的品种有我国的浙东白鹅,浙东白鹅在当地特定优良的环境条件下,经不断选育,具有早期生长速度快、料肉比高、耐粗饲等优良特性,还形成了肉质细嫩鲜美的独特性状。此外,还有产蛋率高的如我国的豁鹅、太湖鹅等品种,也有的具有羽绒性状好或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强等专门化品种。
鹅肉质地鲜美,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但较鸡、鸭稍逊一筹,肉质亦较粗,带有腥味。
(七)兔肉
肉色粉红,肉质柔软,具有一种特殊清淡风味。脂肪在外观上柔软,但熔点高,因兔肉本身味道很清淡。
二、肉的食用品质
(一)肉的色泽
肉的颜色来源有两方面,一个是肉本身所含的肌红蛋白和细胞色素,另一个是残留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其中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是形成肉色的主要物质。肌红蛋白的含量主要受动物种类、品种、年龄、性别、肌肉部位、运动程度及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肌红蛋白含量高则肉色深,含量低则肉色浅。一般牛肉呈深红色,羊肉呈浅红色。动物年龄越大肉色越深,生前活动量大的部位肉色也较深。
通常刚屠宰的畜禽,放血充分,肉中血红蛋白残留很少,所以肉的色泽主要由肌红蛋白所决定;放血不充分或不放血(冷宰)的畜禽,肉中血液残留多,则血红蛋白含量亦多,肉色深且暗。
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都属结合蛋白质,它们是由亚铁血红素与珠蛋白所组成,其中亚铁血红素所含的铁原子能与氧分子结合或分离,从而使肉呈现不同的颜色。刚屠宰的胴体因肌红蛋白与氧结合生成氧合肌红蛋白,肉呈鲜红色,为鲜肉的标志;当胴体放置较长时间后,肌红蛋白发生氧化生成高铁肌红蛋白,肉呈褐色,这时肉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当肉继续存放时,就会发生肌红蛋白或血红蛋白的分解,肉呈绿色或灰色,这时的肉已开始腐败变质。
(二)嫩度
嫩度是肉的重要感官指标之一。肉质太软或太硬都不受人们的欢迎。决定和影响嫩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决定于肌肉的组织结构及成分,和死后结构蛋白的生物化学变化等。
形成肉嫩度的最基本原因是肌肉的纤维数和纤维的长度不同造成的。一般纤维太长,构成数越多越硬,纤维越短越软。
另外,肉的嫩度也受结缔组织存在量和各种硬质蛋白构成比的影响,肉中结缔组织量因动物种类、部位、营养状态等而不同。牛的结缔组织量多,同一头家畜,前肩、肋腹肉比后腿、背部肉的结缔组织要多,另外瘦的家畜比肥的家畜结缔组织量要多。
(三)持水性
肌肉中70%是水,其中大部分呈比较容易游离的状态,所以将烹调过的肉放入口中咀嚼时,这些水分就和肉中的可溶性蛋白,气味成分一起流出,使人感到鲜美的风味。肉的风味受其所含汁液的多少和流出难易程度的影响,这样的肉品性质称作多汁性或汁液性。
肉品中给肉提供汁液性的主要是不易流动的水。我们把保持肉的这种不易流动水的能力称作持水力或持水性。保水力大,即持水性高时,不易流动水的比例就变大,肉的汁液就丰富。
1.肉的pH值
在肉类加工业中pH值与肉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关系,目前对肉品质量的认识主要是通过pH值的测量,这样的测量是快速的、容易的和可靠的。
pH的测定方法有两种:一是用pH试纸;二是用带玻璃电极的pH仪。
2.pH值与肉的质量关系
在活体肌肉中的pH值是在中性点以上,pH约7.2,宰后由于糖酵解的作用使乳酸在肌肉中累计,pH值下降,肌肉pH下降的速度和程度对肉的颜色、系水力、蛋白质溶解度以及细菌的繁殖速度等均有影响。正常的肌肉糖酵解是缓慢的,pH值在宰后24小时内最终降至在5.8~5.3的范围内。如果肌肉pH值在宰后45分钟后快速下降至5.8以下,就产生了PSE肉,这种原料肉因pH值下降过快造成蛋白质变性、肌肉失水、肉色灰白,系水力很差。还有一些肌肉在宰后糖酵解太少,pH值只下降零点几,24小时后仍然保持在6.2以上,我们称其为DFD肉,这种原料有很好的系水力,肉色深但是存放期短。
pH值下降的速度与遗传因素和牲畜宰前、屠宰过程中受到的刺激压迫有关。
表2-4 PSE、DFD肉的特征
在pH值最终下降到低部后,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开始上升,如果肉存放时间过长,微生物开始繁殖直至肉腐败发臭。
3.如何利用PSE、DFD肉加工产品
尽管PSE、DFD肉有区别于正常的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使用它们,利用其特点。例如:PSE肉系水性差,不适合用于加工熟香肠和火腿。DFD肉有好的系水性,所以它们不适合加工生火腿和生香肠。另外可以在正常肉中混合一部分PSE和DFD肉使用,最多不能超过原料肉总量的20%。
(四)风味
肉的风味大都通过烹调后产生,生肉一般只有咸味、金属味和血腥味。当肉加热后,前体物质反应生成各种呈味物质赋予肉以滋味和芳香味。这些物质主要是通过美拉德反应、脂质氧化和一些物质的热降解这三种途径形成。熟肉中与风味有关的物质已超过1000种。
原料肉的基本组成类似,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而风味又是由这些物质反应生成,加上烹调方法具有共同性,如加热。所以无论来源于何种动物的肉均具有一些共性的呈味物质,当然不同来源的肉有其独特的风味,如牛、羊、禽肉有明显的不同。风味的差异主要来自于脂肪氧化,这是因为不同种动物脂肪酸组成明显不同,所以造成氧化产物及风味的差异。
生肉的香味很弱,但加热后,肉能生成很强的特有风味,这是由于加热所导致肉中的水溶性成分和脂肪的变化造成的。
肉在烹调时的脂肪氧化(加热氧化)原理与常温脂肪氧化相似,但加热脂肪氧化由于热和能的存在使其产物与常温氧化大不相同,常温氧化产生酸败味,而加热氧化产生风味物质。
当把肉加热到80℃以上有硫化氢产生,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其量也增加,同时增加的还有游离脂肪酸的量,因而认为加热温度对风味影响较大。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所产生的美拉德反应也给肉增加了特有的香味。
肉的风味还受加热时间影响,有报道说在3小时以内随时间的增加风味也增加,超过3小时风味则减少,因此加热时间要适度。
肉的风味由肉的滋味和香味组合而成,滋味是非挥发性的,主要靠人的舌面味蕾感觉。香味是挥发性芳香物质,主要靠人的嗅觉细胞感受。
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构成牛胴体的瘦肉的主要组织是()
A.骨骼肌肉组织
B.平滑肌组织
C.心肌组织
D.神经组织
2.用于清真明胶生产的主要组织是()
A.肌肉组织
B.脂肪组织
C.结缔组织
D.骨组织
3.用于牛脂肪生产的主要组织是()
A.肌肉组织
B.脂肪组织
C.结缔组织
D.骨组织
4.家畜肌肉呈现出来的颜色,主要是由于下列哪一种物质显现的颜色所致()
A.血红蛋白
B.肌红蛋白
C.胶原蛋白
D.金属铁离子
5.牛肉在加热后蛋白质发生变性,其颜色由鲜红色变成灰褐色的原因是()
A.肌红蛋白被氧化
B.血红蛋白被氧化
C.Fe2+在高温下被氧化成Fe3+
D.加热过程中肉汁发生流失
6. 水分是肉中含量最多的成分,不同组织水分含量差异很大,在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是()
A.10%
B.15%
C.60%
D.70%
二、名词解释
1.肉的嫩度
2.初级肌束
3.结缔组织
4.肉的浸出物
5.肉的系水力
三、填空题
1.肌肉的颜色主要取决于肉中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相对含量。
2.构成畜禽的脂肪组织为中性脂肪,即_____________。
3. 肌肉中的蛋白质约占20%,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家禽、家畜的胴体,从肉品加工的角度,按其含量的多少可以分为:肌肉组织、________、脂肪组织和骨骼组织四大类。
四、问答题
1.简述脂肪组织的作用。
2.简述脂肪的组成如何?脂肪在动物体内沉积的特点。
3.简述畜体的化学成分及性质。
4.简述肉的组织结构。
5.结缔组织中的纤维有几种,各有何加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