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泰勒的教育思想遗产(1)
人类从远古的洪荒中走来,历经艰难波折和蒙昧困顿,迎着文明的曙光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走出愚昧,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和自我提升。在这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伟人和思想者,用他们超越时代的思想启迪他人、指引后来者,他们在各自的时代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文化才得以传承并生生不息。在古代,东方的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西方的“智者学派”和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思想的巨人,因其思想的长久影响而彪炳史册。这些伟大的文化启蒙者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这些遗产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当然,在现代社会,由于文明的演化和知识的积累,已经很难再出现古代那样的巨人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总有一些人在各自的领域奉献了一生,其思想和成就让人敬仰。我们在本书中要谈的泰勒就属于这样的人。
在前言中我们谈到,“泰勒原理”在学术界尤其是课程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这种成就,人们禁不住要问:泰勒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他的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本章,我们首先介绍泰勒的生平,对泰勒主要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其次,为了让读者深刻了解“泰勒原理”,我们对“泰勒原理”的理论基础和当时课程研究的状况进行分析;最后,对泰勒教育思想的影响进行简要评价。
第一节 泰勒:时代的弄潮儿
泰勒尽管在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并不像有些伟人一样,他的一生并不具有传奇色彩。考察他的生平我们发现,他的一生其实很平凡:在学生时代他是个好学生;工作后他是个好老师、好领导。他一生勤奋、不慕名利,没有大起大落的传奇经历,但思想活跃、眼光敏锐,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自信勤勉、坚忍不拔,成就了自己,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一、泰勒的生平
1902年4月22日,泰勒出生于美国西部城市芝加哥。1921年,他从并不出名的多内学院(Doane College)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在南达科他州的首府皮尔市(Pierre)的一所中学教授科学课程。一年后,他考入美国南部著名大学纳布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深造,192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1927年,泰勒考入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攻读博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后,他师从当时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康茨(Counts,G.S.)和贾德(Judd,G.M.),学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师从著名课程论专家查特斯(Charters,W.W.),学习课程理论。芝加哥大学是一所私立的综合性大学,1891年创办,1892年10月1日正式开课。这所大学是美国最负盛名的私立大学之一,学术声誉排名第四,目前为止共有81位校友曾获诺贝尔奖,其中包括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崔琦。在这样一所大学中,泰勒刻苦学习,在学术上获得了巨大的进步,192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27年毕业后,泰勒来到了北卡罗来纳大学任教,1929年,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在该大学,他担任学校成绩测试总监一职。他被聘请来协助改善大学的教学和提高大学生学业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泰勒第一次创造了中期评估,在评估时不再单纯依赖考试成绩和纸笔测验,而是通过收集证据来考察学生的表现,从而致力于以如何促进教学和学习为首要目标。正因如此,泰勒被看做是档案袋评价的最早倡议者之一。
1938年,泰勒回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先后担任了教育学系系主任、大学主考、社会科学院院长,同时还兼任了美国三军学院(Armed Force Institute)考试部主任。1949年泰勒写下了著名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
1953年,泰勒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创建了“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后,担任该中心主任,直到1967年退休。
退休后的泰勒,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饱满的热情活跃在教育领域,从事教育科学的研究,并在众多教育学术团体中任职。1994年,作为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课程论专家,一代教育大师泰勒逝世。
作为一个教师,泰勒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高足很多都是后来在课程与教学及教育评价领域享有声誉的学者,如:塔巴(Taba,H.)、施瓦布(Schwab,J.J.)、比彻姆(Beauchamp,G.A.)、古德莱德(Goodlad,J.I.)、布卢姆(Bloom,B.S.)和克龙巴赫(Cronbach,L.J.)。泰勒的学生古德莱德曾经对泰勒的影响做过评价。他说,泰勒既是教师,又是行政管理人员、学者、机构创建者、立言人、顾问、咨询者、朋友。不论处于何种角色,泰勒都能起到这个角色应起的作用。泰勒平时不会理会从事某种活动会对自己生涯有何种影响,只要这项任务有价值,需要去做,他就会为这项工作付出很大的精力,并始终愿意承担这类工作。在古德莱德看来,泰勒最大的贡献是他在与人交谈时,给数千人提供的个人咨询[1]。
作为一名行政人员,泰勒由于学识广博、待人诚恳,深得人们的仰慕。与泰勒打过交道的人说:“如果你怀着任何担忧的心理,只要一见到泰勒,就会马上平静下来。”泰勒的处世之道与他的人生哲学有关。他认为:“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就是不断地试图使自己变得更富有人情、更善于学习、更有助于他人,以及与别人一起形成一种尊重每个人的潜力、不贪图他人为自己服务的社会。”
作为一名学者,泰勒著作等身,据统计,到1986年春为止,泰勒的论著已达700篇(部)。他的论著已成为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部分。1976年,“全国教育改进基金会(NFIE)”专门组织出版了《对美国教育的看法》一书,详细列举了泰勒1929~1974年的所有论著。而后,又有人列举了泰勒1929~1986年的全部论著进行出版。美国《思想杂志》(Journal of Thought)于1986年春出版了专辑,探讨泰勒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二、泰勒的教育实践
做过短暂的中学教师之后,泰勒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高校教学、理论研究和学术创作。在泰勒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其中一项工作在美国教育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这就是1933~1941年的“八年研究”(Eight-Year Study)。
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美国全国,导致了持续多年的经济大萧条。这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济不景气、工厂倒闭导致了大量工人失业,大多数中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就算是升入大学和学院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对学习不满,很快不少人就退学了,他们加入到失业大军,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矛盾。因此,当时美国教育界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改进学校的课程和教学,缓和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进步教育协会率先发起了一项教育改革的运动,从学校的课程、教学和评价入手,研究如何改进学校的教育实践。这次运动从1933年一直持续到1941年,这就是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八年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使中学摆脱大学的支配,开发设计一类对青少年有用的课程”[2]。泰勒作为评价组的组长,领导了这次教育改革运动。
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界,不少从事中小学教学和研究的人认识到,除非大学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否则中学永远不能建立起课程修订的实验基础,因为大学入学考试的要求决定了中学的课程设置,使中学课程固定为一些大学要求的学分而已。大学和中学的关系很紧张,这种紧张的关系令人难以满意。于是在1932年,进步主义教育委员会就在全美范围内选择了300多所学院和大学,与这些大学进行合作,并签订了一个方案,以解除大学入学考试对一小部分中学的限制,这一小部分中学就是由该委员会挑选出来的30所中学,这些中学有意愿进行合作,并且有能力完成相关的探索任务。1933年秋这些中学正式开始根据社区和学生的特殊需求而改革它们的学校课程,开始进入实验。显然,评价的角色非常重要,比如,要为大学提供中学生学业进步方面的资料;新的课程方案的优缺点;分析改革目标以便指导课程变革。由泰勒领导的评价委员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为参与研究的学校编制了评价学生进步情况的工具,并且对那些来自实验中学并已升入大学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估,他们共研究了1000多名学生。“八年研究”的结果说明,“来自30所中学的毕业生在大学里并没有因为他们中学的实验性课程而受到阻碍。相反,对比其他学生,他们的平均分更高,获得的学术荣誉更多,更准确、系统和客观地思考问题,并有更强的求知欲。他们更关心世界大事,在学院里,他们每年获得的非学术性荣誉也多于其他人,并且能更机智地适应新环境”[3]。
“八年研究”是泰勒开展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泰勒的课程原理就是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据说有一天,泰勒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到餐馆吃饭。其他人都在聊天,而泰勒则在思考问题。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但手头又没有笔,就跟服务员要了一张餐巾纸,顺手在上边写了几句话,然后就把餐巾纸放到一边,加入到大家的讨论中。吃晚饭后有人提醒他,问他在餐巾纸上写了什么?他才想起来,找到了那张餐巾纸。而餐巾纸上写的几句话,就是“泰勒原理”中提出的四个问题。于是,后来人们就把“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称为“诞生在餐巾纸上的课程原理”。
在美国,有很多学者给予“八年研究”很高的评价。例如,课程论专家坦纳(Tanner,D)就认为,“在美国曾经开展过的课程实验中,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实验是八年研究”[4]。而泰勒在其中的作用也为美国学者所赞赏。“八年研究”奠定了泰勒的评价思想和课程思想的基础,由此也成就了泰勒的教育人生。
第二节 泰勒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从大的方面来说,泰勒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评价和课程两个方面。他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一是评价活动的原理,体现在1934年出版的《成绩测验的编制》一书中;二是课程编制的原理,体现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无论是“评价原理”,还是“课程原理”,都反映了美国当时的教育情境和社会需求。在本节,我们将对泰勒教育思想的提出背景进行剖析,这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泰勒原理”的精髓。
一、科学管理理论
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文明已经高度发达,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美国工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资本积累和工业技术进步。在社会生产领域,那些工业主们发现,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单纯地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和增加工作强度来提高利润,因为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已经达到极限,而且这种手段很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显然,如何发展、组织、控制和管理这些工业资源的低劣方式严重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当时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严重激化:资本家对工人态度蛮横,工人生活艰苦,而资本家个人却过着奢侈的生活;工人则不断用捣毁机器和加入工会组织领导的大罢工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劳资关系的对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于如何解决发挥劳动力潜力的问题,有人主张使用优良机器替代劳动力,有人主张试行分享利润计划,还有一些人主张改进生产的程序、方法和体制。正在他们急于寻找新的途径时,一个人提出的一套思想让他们喜上眉梢,这个人就是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而他的思想被称为“科学管理理论”。泰勒提出的原理,也深受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
泰勒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思想的创始人。他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哈佛大学法律系,但因眼疾不得不辍学。1875年,他进入一家小机械厂当徒工,后来转入米德维尔钢铁公司(Midvale Steel Works),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他在工厂的经历使他了解工人们普遍怠工的原因,他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生产率的严重障碍。为此,泰勒开始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他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研究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