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目标——大海航行之舵
Udarah sarva evaite
Jnani tv atmaiva me matam
Asthitah sa hi yuktatma
Mam bevanuttamam gatim
毫无疑问,这些全都是高尚的灵魂,但更有处于认识我的知识之中的,我把他看作就像我自己。他投入对我的超然服务中,必能到达我——最高最完美的目标。
——《博伽梵歌》7.18
当我们到达了人生的终极目标,那些与神心心相印的永恒而自由的生命就会到达崇高的境界。尽管世间的大多数个体都不在这个层面,但是他们永远不会被拒绝,因为主从不认为他们是不可救药的失败者。相反,在《博伽梵歌》的第12章中,主为那些内心远离他的人提供了其他的选择。首先,他推荐了履行奉爱服务原则的程序。主知道有很多灵魂并不奉行奉爱的宗旨,因此,他们可以为神工作或者间接地帮助那些履行奉爱原则的人。即便我们无法为神工作或帮助那些灵修者,神也不会认为我们无可救药而对我们不闻不问。相反,他告诉我们,对待工作要尽力而为,但不要对结果过于执著。然而,很多人甚至连最后这项建议也无法做到,或者由于物欲的驱使,根本不愿意这么做。于是,神告诉我们,要努力获取知识。神了解我们,知道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专注于他,因此便为我们提供了种种选择。
时刻冥想着神便意味着敬仰主,并让至高无上的能量通过我们来彰显。在这一阶段,虚假的自我消弭,恐惧、嗔怒、嫉妒、色欲、贪婪、迷醉和疯狂等假我的表现形式也一同消失,此刻我们和主紧密相连。当我们的心神专注于至高的真理,心意的敌人便无法对我们造成攻击。这些敌人会使我们的心从正确的道路上偏离,使我们越来越远离最崇高的方向。因此,即使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心灵完全托付给主,完全接纳主,他依然会提供不同的方式,让我们渐行渐近,并始终看顾我们。
Ye yatha mam prapadyante
Tams tathaiva bhajamy aham
Mama vartmanuvartante
Manusyah partha sarvasah
因为所有人都皈依我,我将视其情况,沐以恩泽。菩瑞塔之子啊!每一个人都在各个方面追随我的道路。
——《博伽梵歌》4.11
无论是全身心地忆念主,还是遵循各种灵修途径,抑或是无神论或非人格主义者,我们都行走在通往最高真理的道路上,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获得相应的回报。
业精于勤
看一看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就知道很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抱有强烈的目标。很多人从童年起就开始接受训练,只为了将来能在某一项目中卓有成就。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必须目标专一、坚韧不拔、勤学苦练,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有些运动员每天都必须训练很多小时,天天如此。他们的全部生活都围绕着这项特别的运动。虽然他们也有其他的追求,但是运动已经成为了首要任务,就连饮食、交友、工作也无不围绕着这项运动。为了能有一天站在金牌的领奖台上,这些运动员必须给自己设立短期目标,并通过这些短期目标的实现到达终极目标。
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如果只有长期目标却缺乏某种策略和短期目标,那么我们的终极目标便多半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我们需要强烈的愿望和策略,方能获得持续性的成功,并最终取得杰出的成就。在长篇史诗《摩诃婆罗多》中,阿朱那为什么能一箭穿透鱼眼?在场的刹帝利武士们个个威猛无比,跃跃欲试,纷纷想赢得这次比武,娶杜洛琶缇公主为妻,但只有阿朱那赢得了此次挑战。凭借刻苦的训练和专注的定力,他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最终的目标。多年的艰苦训练再加上经由短期目标而不断获得的层层提高,终于令他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
无舵之舟
我们想赞美神、敬仰神,可人的心意却总是如此冥顽不化。倘若我们不做充分的计划,假象和种种诱惑就会取而代之。如果缺乏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便难以实现。非洲有这样一句谚语:“假如你不知去往何方,就会盲目地选择道路。”一般来说,父母都会为孩子们设定一个确切的目标,为他们的人生指引方向。但不幸的是,由于抚养孩子的难度日益加重,一些父母便简单地将孩子放任自流,如今的教育体制也倾向于让孩子们自学。然而,不讲究策略和计划,却轻率地把孩子推给外面的世界,这就好比让一艘无舵之舟起帆远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一边为他们送行,一边怀着缥缈的希望祝愿他们获得航行的动力。如果不给他们配给任何装备,他们很容易抛锚搁浅。
很显然,父母应当了解孩子的个性,并适当地因势利导。假如父母随时都在强迫孩子们以某种方式思考、行走或说话,那么孩子也许会很叛逆。但是,如果我们把孩子送入这个世界,却让他们随心所欲地为人处事,那么到了最后,他们不仅会变成无舵之舟,而且有可能变成不受欢迎的人,甚至会憎恨父母给予他们的所谓的自由。将来某一天,他们会把这种“慷慨”归因于爱和关怀的缺失,因为父母没有为他们指引人生,规划未来。
心想事成的方法
举一个灵修社团的例子。在这样的社团里,孩子们往往被日复一日地告知,我们的终极目标是纯粹地服务于主。但与此同时,身边却有那么多感官享乐和偏离正轨的事情在发生,于是那个终极目标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和遥远,甚至令人感到索然无味。然而,如果孩子们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各项短期目标,就会幸福地在奉爱文化的熏陶下一年一年地成长起来,越来越接近终极目标。他们的生活中需要激情、探险和成就感。
我之所以在热情地探讨这个话题,皆因我个人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回顾多年来的生活,我不仅理解了我保持服务热情的动力之源——我的灵性导师的仁慈,而且也看到了我的短期目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时,别人会告诉我们:“履行你的职责吧。”但是,宗教职责也是建立在个人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把职责强加在人们身上,而应当鼓励人们遵循个人职责来生活。通过奉行个人职责,我们自然能全心接受永恒的职责。假如你的付出只是出于责任感,却始终缺少激情,那么你会逐渐对生活感到失望,你甚至会觉得那些最爱你的人也会对你感到失望。然后,由于缺少生活的激情而萌生的焦虑感会以各种方式相继呈现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每个人都很疯狂。有人因陶醉于爱之中而疯狂,有人则因某种感官享乐而疯狂,但问题是如何疏导这种“疯狂”。当我们受天性的驱使热烈地追求着某个目标时,我们的热情和兴趣会感染周边的人,传递给他们一种力量。相反,如果我们常常无精打采,甚至天天垂头丧气,周围的人也会变得虚弱无力,因为热情的匮乏会悄悄渗透到每个人的意识之中,使我们追求目标的愿望变得越来越暗淡。
因此,在奥运会的项目中,同一个国家的运动员常常会同台竞技,争夺同一块奖牌。夺金者训练的激情也影响了其他运动员。因此,由于一个人的榜样作用,其他人也倍受鼓舞,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力量的夺胜军团,争先恐后地赢取更优秀的成绩。
如果我们对更高目标仅仅是听闻而已,却缺乏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那么就可能产生对最终目标的恐惧感,或者自欺欺人地认为目标已经达到,其结果就会出现不少想各行其是却老是逃避短期目标的人,因为他们唯恐显得过于我行我素。有时人们会说:“别异想天开了。别太独立了。只管去做就好了。”然而,人人都有某种独特的能力和天性,他们依然可以用来服务社会、服务师长、服务神。
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从事一些更符合天性的活动,尤其在我们的灵修过程中。即便我们不能总是想到主,主也会为我们提供取得进步的其他方法,他会为我们提供真实可行的短期目标。主是活跃的,当我们找到了驾驭心意并服务于主的方法时,我们的感恩之情也将与日俱增。
衡量目标
为了避免追求虚幻的或事与愿违的目标,我们应当首先认清,哪些是我们在生命中真正要寻求的目标,然后再设定出至达这个目标的途径。假如我们想对某些教义或哲学迅速地做一个评价,就可以率先提出一个简单而关键的问题:“如果正确履行了这套程序,最终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哲学也好,宗教也好,神学也好,都会提供一个人们可以到达的特定目标,只要人们遵循程序达到完美,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无论是建设一个地球上的天堂,感知宇宙的能量,还是练就一身玄秘本领,每一种程序都有特定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为了到达终点,一个有抱负的人必须培养一种与期望中的目标相关连的意识。
人们有时会问:“世界上那么多哲学思想,其目标不都是一致的吗?”然而,如果深入细致地探究一下各种途径的终极目标,你会发现,它们的目标和终点其实不尽相同。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大学攻读了某个学位,怎么可能指望他最终获得一个完全不同的学位证书呢?一个人想在某个领域获得一个证书,而且修完了所有的课程,自然会获得一个相应的学位。既然如此,在选择专业之前,一个人必须提出合理的问题:“如果能通过该专业的全部科目,可以拿到什么样的学位?”正如我们做学术评估,或者评价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对于灵性生活我们也应当做出重要的评估。
有的人设立目标之后,可能会感到吃惊,甚至有些不适应。但是,如果这个目标适合他们,就应该询问第二个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怎么做?”即便其中的一些规范原则难以立刻接受,对这些要求的理解依然有助于一个人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至少,就算无法身体力行,最终的目标仍可以铭记在心。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尽可能地接近目标。不过,如果这个目标并不是他们想要的,那么,就可以采用另一套系统,以便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一个人并不期望达到某个目标,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履行某个程序,那么就可以询问第三个问题:“认真执行这个程序的人是否实现了这个目标,如果是,他们获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应当研究一下已经实现目标的人,因为我们盼望在实现目标之后,也获得与他们相似的经验和品质。
假如我们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但却缺乏实施的能力,就必须明白一点,除非我们能正确地践行这套程序,否则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如果我们真的对这个目标情有独钟,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符合所有的要求才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假如我们不想做那些必不可少的事情,就真的需要诚实地问一问自己,那个目标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有时,我们也许并不热衷于终极目标,那就应当实实在在地另辟蹊径,并遵循必要的修习程序。不过,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我们也许不想尝试所有的步骤,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找到一个程序,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做,直到真正地达成这一目标。
找准计划
一旦明白了自己要追求的目标,接下来就是制定策略,想办法保持自己的热情。反观自己的生活,我们会发现,最让人愉快的就是投入到一个计划或项目中,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当我们凝神专注时,便获得了一种驾驭心意和思想的能力。当心念无法锁定在特定的目标上时,就会心神涣散,飘忽不定。心意一旦波动,就会导致忧虑、愤怒、孤独、自卑,因为这类精神倾向始终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有时,当你有了一个让你为之激动的计划和目标时,你的全部精力似乎都凝聚到了一点,你很快会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
每个人的计划都不尽相同。比如,寺院或庙宇里的修行者会问:“住在庙里的人没有家庭和孩子,只是忙于寺庙中的服务,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的目标并不直接关乎世俗事务,而是围绕着日常修行服务中的点点滴滴。再举个例子,有的人会计划在六个月里通读经典,或在年底之前改善整个社团或个人的状况等等。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选择一个能为之倾注心力的目标,这样,在个人的生活之旅上,就会时刻感到生机盎然,因为你每一天都在接近既定的目标。思想上的松懈无疑是很危险的。我们的心意和周围的环境不断地在向我们发出挑战和威胁,为了抵达最终极的目标,我们必须谨慎防备,积聚更大的内在力量。
我们应当更深入地审视自身的生活。当你在实施着一个具体的计划或活动的时候,生活会变得异常丰富多彩。但是,当你在重复每天的常规事务时,有必要留意一下这些活动给你的心态和思想所带来的影响。这就好比有的人常常参拜寺庙、修道院、教堂、清真寺、犹太教堂,但除非他们在生活中有特定的追求,有明确的目标要实现,否则依然会感到不快乐。心意的力量不可小觑,我们应该巧妙地将它引入奉献与爱心的文化。如果我们不支配它,就会被它支配。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意义非凡的活动——将我们灵性导师的著作送到博物馆、图书馆、大学和教授手里。我们一行人来到灵性导师面前,握着纸笔,大家都盼望着能得到他给我们的一些具体而独特的指导,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但是我的灵性导师却只说了短短一句话:“你们尽力而为就可以了。主会帮助你们的。”有时,我们在生活中所得到的指导十分寻常,但也应该好好吸收,并把它运用到具体的目标中。虽然这个训示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力量,一旦接受,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我们接受了这个简短的训示,最后竟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在我们的团队里,有几个极富创造力和智慧的人,于是我们每个人都设定了短期的目标和策略,这些短期目标为我们的长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请你花一些时间分析一下自己的性格倾向,找到那些能激发你热情的活动。在你的生活或灵修中,有哪些事情会令你充满活力、兴奋莫名?找准方法,努力实现这些个人目标,你一定会变得更加快乐。再重申一下,请你用一天的时间,把所有的书放到一边,写下你个人的短期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
规范戒律新解
在古老的韦达社会制度中,人们奉行一种“四社会阶层与四灵性晋阶”的制度(梵文:varnasrama),这样的制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个体和整体的思想意识。每个人的才能和特质都各有千秋,这种理想的制度鼓励每个人视其天性做相应的服务,奉献于神和社会。虽然我们会根据我们的工作性质和灵性生命阶段奉献自我,但我们最终都知道,所有的社会阶层和灵性生命阶段都是次要的,只不过是至达更高境界的一种手段。
然而,这种社会性兼灵性的制度至今依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构成了服务神的活动中的一部分。伟大的圣哲告知我们一个终极的真理,即我们永恒的身份远远超越于躯体的意义。爱不受任何一种身份的束缚,因为爱超乎所有这些范畴。但是,这些外在的类别却可以作为短期目标发挥作用,帮助我们进步。举个例子,根据《韦达经》的描述,人是三种物质自然态的混合体:善良、激情和愚昧,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形态。如果一个陷于愚昧态的人诚心服务主,便能晋升到激情态,然后到达善良态。有时我们会在不同的时刻,在不同的自然态中从事活动,但只要信心坚定、全力以赴,就能获得自然的提升。
至尊主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行走在他的道路上,无论我们的愿望如何,都可以服务于他。
akamah sarva-kamo va
moksa-kama udara-dhih
tivrena bhakti-yogena
yajeta purusam param
或无欲无求,或追求解脱,或贪恋功利性的结果,凡此种种,皆应尽其所能地敬仰至尊主,以求完美,并最终到达知觉主的境界。
——《圣典博伽瓦谭》2.3.10
《圣典博伽瓦谭》告知世人,哪怕还有无数世俗的欲望或者解脱的想法,人也应当寻求主。主首先告诉我们以某种方式走近他,然后为我们的成长做出了种种安排。比方说,如果学生不明白老师讲的课,老师就要想办法换一种方式来教导学生。老师希望学生能学业有成,因此始终把最终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同样,我们也必须铭记终极目标,否则,在工作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把工作和知识误作终极目标来对待。
至尊主需要的东西定然远远超越外在的活动表现,尽管如此,他仍然给予每个人选择的机会。假如我们以为主只关心这些规范戒律,那么我们的服务就会变得机械,内心变得麻木,我们会忘记主真正期望的是我们能常常地想念他。所有的活动,目的都是为了爱他和忆念他。著作《教诲的甘露》中说,对规范戒律的过分执著也会使人堕落。
atyaharah prayasas ca
prajalpo niyamagrahah
jana-sangas ca laulyam ca
sadbhir bhaktir vinasyati
当一个人过分拘泥于以下六种活动时,会不利于奉献服务:(1)吃得过多或聚敛过多的财富;(2)为了达到难以企及的世俗事物而过于努力;(3)不必要地谈论世俗话题;(4)仅仅为了遵守规范而不是为了提升灵性,或者排斥经典中的规范戒律,随心所欲,独立行事;(5)和物欲薰心的人过深地接触;(6)贪恋世俗的成就。
在此,应重点关注第四点。我们既不要认为规范戒律是灵修的全部,也不要轻视它。规范原则是奉献与爱的前提,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提升灵性文化的内涵。
小成就激发大热情
对于自我在这个物质躯体和物质世界中严峻的境况,我们应当有一定的认识。虚幻的物质能量无处不在,随时有可能将我们俘获,除非我们能充分地把握好自己的心意。伟大的外士纳瓦圣哲巴克提维诺德·塔库尔解释说,除非你是一位彻底而纯粹的圣人,否则你的心总是在寻求满足和刺激。心灵的活动应当给我们带来愉悦,使我们对自己的责任、环境、服务以及情感都感觉良好。没有精神上的支持,人是不可能漫无目的地从事一项工作的。我们可以加入一个社团、一个机构或一个教会,遵照权威人士的指导暂时性地从事某项工作,但是如果缺少某种精神层面的意愿,或者在努力追求终极目标的过程中没有机会致力于个人目标的实现,那么我们注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扰。
我并非在暗示大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相反,这种混乱无序算不上灵修生活,因为这种心态会将灵性文化低俗化,让虔诚的情怀变得肤浅而空洞。时常会看到一些人,看似在修行,却缺少至达终点的具体手段,结果他们陷入了僵局,甚至对灵修之途产生疑惑,认为这条途径是不现实的。有了短期的目标,我们就会对下一个目标产生迫切的期待,然后是终极目标。很多奥运会的选手就是通过短期目标的不断实现,最终摘到了梦寐以求的金牌。最后,他们会想:“我要做世界第一。我知道,只要经过训练,这个目标完全有可能达到。”即便他们没有马上赢得金牌,屈居亚军,他们也会更加努力,争取下一次比赛的成功。当目标越来越清晰可见的时候,他们也会越来越全力以赴,心无旁骛。
同样,当我们致力于短期目标时,思想和精神都会沉浸其中。随着目标的接近,信心也越来越强大,当目标符合我们的特点和个性倾向时,我们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心中的这份热情会让我们感念造物主并愿意把我们的一切敬献给他。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不容忽视的。与此同时,忽视短期目标也存在危险性,因为这会让我们停滞不前。如果对终极目标失去了信心,那么你在一开始就已经被打败了。我们会给偏离目标或庸碌无为寻找各种合理化的借口,并对整个过程产生疑虑。从另一方面而言,如果我们无法达到既定的短期目标,不能正确地驾驭自己的心意和感官,就很容易失控。如果对灵修与奉献服务失去了热情,感官享乐的热情就会越来越强。
学者圣茹帕·哥斯瓦米强调说:热情至关重要。为什么?若缺乏热情,人很容易拘泥于生生世世积累的思维定势之中,被感官和环境所奴役。最为重要的是,要破除物质型态对我们的影响,信心是极为重要的,而这种定力的培养并非一夜之间就能达到完美。如果有的人能很快做到,那也是因为他在灵性上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当内心中有了最终极的目标时,我们还要细细地审视一下自己每天的生活,检查一下各个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倾向以及所处的境况。我们希望找到那些特定的目标,并借助这些目标愉快地为社会、家庭、自身以及我们的使命做出贡献。当灵性上的追求充盈着我们的心灵并让我们为之振奋时,物质的假象就不会如此强烈地纠缠或袭击我们了。每个人都必须审视一下自己的特点,认识自己的能力,并找到相应的那些能给予我们鼓舞和热情的事物。这样,便可以一直行走在这条心灵之途上,一直通向终极的目标。
坚定信念
《韦达经》涉及终极目标,因为终极目标是必须铭记于心的。我们需要时常提醒自己终极目标的存在性和必要性。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我们可以真实不虚地到达那个目标,并且接近最终的成就。
在《博伽梵歌》(2.41)中,奎师那说:
vyavasayatmika buddhir
ekeha kuru-nandana
bahu-sakha hy anantas ca
buddhayo ’vyavasayinam
在这条道路上的人意志坚定,目标专一。库茹族的宠儿啊!犹豫不决的人,其智慧如枝蔓丛生,千头万绪。
那些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有一个终极的目标:培养纯粹的爱,回归灵性的国度。然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常常充斥着各种假象,一个人很容易被这些假象征服,变得智性薄弱,犹疑不定,偏离正确的方向。但是,假如我们的方向是确定的,就不易沦落为各种诱惑的牺牲品。
通过一步步的成功,我们的信心、决心和热情都在增长,最终可以实现宏伟的目标。我们有一个清晰的终极目标。每天,我们开启创造的大门,让意识启动,为我们的世界多贡献一份自我的力量。短期目标的实现所带来的进步会给我们注入热情,使我们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行,直到实现我们的长远目标。
一对师徒的故事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迫切想得到证悟的门徒,也许有人已经听过。这个门徒一心想做一个好弟子,所有该做的事都做了,但不知怎的,似乎还是没有开悟。于是他常常缠着师父,抱怨自己的处境。他想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获得自我觉悟,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但是,师父似乎没有把他的疑惑放在心上,连句答复都没有。
一天,师徒二人在河边散步。师父让门徒走到水里,突然间,他把门徒的头使劲按到水下,几乎把这孩子淹死。门徒大惊失色,不明白一直爱惜徒弟的师父怎么会做出如此古怪的事情。当气息越来越弱的时候,门徒只剩下一个念头,那就是如何把头拼命挣脱出水面,好喘上一口气。
就在门徒差不多快淹死的时候,师父一把将他的头拽出水面。师父用严肃的口吻语重心长地解释道:“我把你的头按在水里的时候,你只想着一件事情,如何透上一口气。你整个知觉都集中在这个目标上,拼尽了全力想活下来,得到解脱。什么时候你能竭尽全力,不受任何干扰,一心只想着培养对神的爱,你就真正觉悟到自我了。当你对神的爱和仁慈有了不顾一切的渴望时,你的终极目标也就实现了。”
问答录
问:“我们为什么活着?”
答: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但是我把照顾他人,尤其是帮助那些致力于超然追求的人,当作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你说得很对。如果我们只知道不停地工作,却从来不真实地反观一下自己的思想和意识,那么最后肯定会出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培养一种灵性上的追求,就会对灵性之外的事物产生兴趣。举个例子,你们中有些人可能觉得沉浸到书里是件难事,但是,你如果能把你学过的经典,比如《博伽梵歌》和《圣典博伽瓦谭》讲述给别人听,那么你就会深入到这些书里去。与别人共同分享的愿望会促使你从经典中获得更多的领悟。当你设定了这样一个目标时,你就会专心致志。相反,如果没有与人分享的愿望,书里的内容就无法达到内化。
回忆起童年,很多人都曾经痴迷于某件事情。有的人喜欢绘画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就欢呼雀跃,热情高涨。他完全投入到绘画课中,因为他喜欢。但是,如果他不得不上一堂数学课或历史课,那就像上了刑场一样。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一成不变的语调,简直度日如年。就算他得了一个好成绩,也没有学到什么真东西,因为他只是逼着自己记住了一些死知识而已。我们都知道,那些令我们感到兴奋的活动才是真正能吸引我们的,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给予社会,给予我们自己。
问:人们如何对原本厌烦但却不得不做的事情逐渐产生兴趣?答: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可以引用同一个例子。有些学生因为厌烦某些科目退了学,可是,还有的孩子虽然也厌倦这些科目,但是因为有其他感兴趣的东西,所以他们还坚持留在了学校里。有些课程或者课外活动让他们着迷,所以他们一直坚持上学直到毕业。人不可能对所有遇到的事情或必须学习的事情都兴趣盎然,但是假如他们一直找不到可以激发热情的领域,那就容易出现问题。一个博学的祭师或许会对清扫庭院或清洗盘子感到头疼,但是因为有其他的目标在吸引着他,所以他会把锅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时间花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如果这个祭师把盘子洗得既快又好,就可以上楼用上四个小时习文诵经了。最危险的是,一个人对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感到索然无味,如果这样,他就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酗酒、吸毒或其他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中。
问:通过设定小目标来步步实现大目标的方法果真奏效吗?
答:我们的终极目标常常会高悬在头顶上方,甚至给我们造成一种挫败感。终极目标有时显得如此遥远,使我们感到自卑、忧虑,甚至会削弱我们的实际能力,使我们对目标本身产生很深的困惑,甚至放弃努力。最后,我们甚至会失去达到目标的信心。这里让我们再次认识了短期目标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人都有能力创造奇迹,做出令人惊叹的丰功伟绩,但是,我们常常因为恐惧、缺乏信念、交友不慎或缺少计划性而停下了通往更高阶梯的脚步。尽管如此,即便我们的成功微不足道,这些小小的步子也会开启我们的大门,使我们通向更伟大的可能性。
如今的运动员简直在参加一场破记录的竞赛,他们不断地取得在十年或二十年前是根本不可能获得的超人战绩。虽然人的体能是有限的,但每年都有运动员刷新这些纪录。现在的教练每年给心理学家和运动培训师数百万美元,用于培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教给他们视觉想象的技巧,鼓励他们培养成功者的心态。运动员一旦有了这种心态,成功便会接踵而来。这些培训师要求运动员认识自己的成就,以便取得更大的收获。很多赢家的心理素质远远强于他们的对手。他们的运动技能可以说是不相上下,但成功常常垂青于心理素质较强的那一方。
同样,在我们的精神活动中,心神专注无疑会给我们的命运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当灵修活动进展到某一程度,奉爱之心变得更成熟的时候,尽管我们还受物质之躯的困扰,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心中描绘灵性世界中永恒的活动。充满奉爱的灵修生活进展到一定的阶段时,祝福和觉悟便会随之降临,这就是当心意成为我们的朋友时所蕴藏的巨大力量。相反,当心意转变成我们的敌人时,便会危机四伏。
问:为什么人们会害怕成功?
答:你的观点很深刻。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人的潜意识比显意识更有力量。虽然我们也许会有意识地以某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言行,但是,如果我们的潜意识一直在说“不”,最后潜意识一定会占上风。在“内心对话”那个部分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有的人会逃离目标,因为他们害怕成功,或害怕目标背后的意义。但是,如果我们能更多地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的恐惧心理就会减少,因为我们可以专注于给我们带来快乐的那些成就本身,这样,就不必为成功衍生出来的东西过分烦恼了。相反,我们可以一步步地工作下去,直到有能力实现更宏伟的目标。
尽管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面临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因素和困难,但我们必须牢记,这个过程实际上非常简单,它取决于你的心理活动。我们都希望把心意逐步转变为最爱的人,同时不必恐惧各种诱惑,也不必畏惧深爱的付出。这就是灵性卫士的使命。无论我们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不健康,从事着宏大的计划还是简单的服务,我们都渴望来自神的爱的怀抱。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铭记,经过了生生世世之后,主接受了我们,目的就是把我们带到生命的这一个点上。只要培养了正确的心理,最后的层层覆盖定会消融,圣主会微笑地看着我们走近他。他会希望我们不要在此刻失去坚定的意志。
虽然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依然应当学会不要把事情无端地复杂化。我们要明白,神觉的意义远胜于建设庞大的工程,背诵无数的经文,组织大型的运动,或者庆祝隆重的节日。这些活动若独立来看,并不能带给我们对神的爱。其实,我们和主早已有了连接,但是,为了让这种连接成为现实,我们必须去除这些外在的假象。当我们通过短期目标获得了一些净化时,我们就会逐渐明白,终极的目标早已存在,只待我们努力去发现。
我们身处的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艰难,讨论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寻觅到一条自救之路。当前,恐惧和迷惘的文化正在整个地球全面蔓延。随着政权的交错更迭,经济的风云变幻,人们的恐惧和迷茫在不断地加速,而假象的力量更是渗透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为了取代和抵消这种恐惧和迷惑,我们需要一种更强烈的爱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东西——爱与恐惧。当我们小心翼翼地把握了心意时,我们会表现出更多的爱,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的变化感到喜悦。然而,假如我们的心意像脱缰的野马般难以驾驭,那么过往的生命所留下的“旧磁带”就会一遍一遍地重复播放。尽管有那么多外在的活动,假如我们的潜意识和这些“旧磁带”的连接牢不可破,那么我们就会被击溃,会被那种噪音完完全全地征服。
有一天,当我们回归灵性家园的时候,我们会回首从前,明白这样的挣扎是值得的。虽然我们的奋斗看起来如此艰难,我们曾经接受过那么多的痛苦,但是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其实一切如此简单。我们只需要找到恰当的位置,接受无处不在的帮助。物质的时间或许显得如此漫长,但是和灵性的时空相比,其实只是稍纵即逝的瞬间,就好像我们离开永恒的家园仅仅短短数日而已。在我们的眼中,回归灵性家园似乎时间漫长,任重道远,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是,到了最后,过去的一切仅仅像一场恶梦。只要我们确定了长远的目标,我们实现的每一个短期目标都会帮助我们一步步地接近这个终极目标。小胜仗最后会累积成一场大战争的胜利。灵性卫士们,继续你们的征途吧,胜利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