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卷四(2)
又过了一年多,有个贵公子路过尼姑庵,见到了阿喜,被阿喜的美貌给惊呆了,于是就强迫老尼姑给他传达爱慕之情,还拿出许多金钱去引诱老尼姑。老尼姑很委婉地对他说:“阿喜是官宦人家的后代,她不甘心给别人做小老婆。所以,公子暂且回去,让我慢慢地想个妥善的办法,再去回复你。”公子被老尼姑支走以后,阿喜便想要服毒自杀。但在当天夜里,她却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父亲来了,痛心疾首地对她说:“我没有顺从你的心愿,使你落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后悔已经晚了!但是,你千万不要寻死,只要继续等待下去,你从前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阿喜醒来后,感到很惊异,并打消了自杀的念头。等到天亮后,便起来认真地梳洗。老尼姑起来后,只看了她一眼,便惊讶地说:“看你今天的面色,已经没有任何的浊气,再也不用忧虑会遭到横祸了。你的福气来到以后,可不要忘了老身啊!”老尼姑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听到一阵敲门声。阿喜顿时大惊失色,料想一定是先前那位贵公子的家奴来了。老尼姑开门一看,果然是那位贵公子的家奴。那个家奴一见面,就追问老尼姑谋划得怎么样了。老尼姑客气地接待了他,并请求再延缓三天。家奴于是转达主人家的话,说如果这门亲事办不成,就让老尼姑自己去回话。老尼姑唯唯诺诺,很恭敬地应了一声,表示向他主人谢罪,就让家奴先回去了。阿喜听了他们的对话后,心里十分悲伤,又想自尽,但被老尼姑给劝阻了。阿喜担心三天以后那位贵公子还会再来,到时候就不好应付了。老尼姑说:“有我在这里,你就不用担心,是砍是杀,完全由我承担。”
第二天,到黄昏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并听到有人在外面吵吵嚷嚷,还有好几个人敲叩山门。阿喜一听,脸上失去了血色,又惊又怕,不知如何是好。老尼姑冒着大雨去开庙门,看见门外停着一台轿子,几个女仆从轿里搀出一位美人,仆从显得很气派,车马更是十分豪华。老尼姑惊讶地询问她们要做什么,只听到仆从回答说:“这是司理的家眷,暂时到庵中避避风雨。”老尼姑于是急忙把她们领进佛殿,搬来一张矮床,很恭敬地请那位美人坐下。并把家人和仆从安排在禅房休息。那些人进了禅房之后,见到了阿喜,觉得很漂亮,就跑去告诉夫人。过了不一会儿,雨停了,夫人就站起来,要求看看庵里的禅房。老尼姑就把她领进禅房,夫人一见到阿喜,顿时惊呆了,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看着她。阿喜也呆呆地看着她老半天。其实,这位夫人不是别人,正是青梅。于是,两个人都失声痛哭,各自倾诉了这些年来的经历。原来,张介受的父亲病故后,张介受先是守完孝,然后便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又在会试中高中了进士,并被派到了一个省里担任司理。张介受先接母亲上任去了,然后派人回来迎接家眷。阿喜听了,叹息道:“今天一看,你我真是如同天壤之别了!”青梅笑着说:“幸亏娘子受了挫折,还没有丈夫,这正是老天有意安排我们两个人团聚呢。倘若不被大雨阻隔,我们怎么能在此不期而遇呢?这一定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说完,就拿出镶有珠宝的头冠和锦衣,催促阿喜换上。阿喜低着头,犹豫不决。这时,老尼姑也在旁劝说。阿喜担心两个人住在一起,名不正言不顺。青梅说:“你的身份当年就定下来了,我绝不敢忘掉你的大恩大德!试想一下,张郎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吗?”说着便强要阿喜换了衣服。待雨一停,便告别了老尼姑,带着阿喜一起路了。
到达张介受的任所之后,张介受母子都很高兴。阿喜拜见了张母,说:“我今天没有脸面见到母亲了。”张母微笑着安慰她,并打算选择一个好日子,然后给张介受和阿喜举行婚礼。阿喜对青梅说:“庵里只要还有一线活路,我也不愿跟随夫人来到这里。你如果念在过去的情谊上,能够给我一间房子,可以容纳一个蒲团,我就心满意足了。”青梅听了,只是笑笑,却不说话。
到了成亲那一天,青梅就给阿喜抱来了华丽的服装。阿喜左顾右盼,不知如何是好。不一会儿,就听见鼓乐大作,但阿喜还是拿不定主意。这时,青梅领着仆妇丫鬟,硬给她穿上了婚服,把她搀出绣房。此时,张介受已经穿好了参拜的礼服,也就不知不觉地互相参拜了。随后,青梅把阿喜推进洞房,说:“空着这个位置,已经等你很久了。”又看着张介受说:“你今晚得到了报恩的机会,可要好好待她。”说完,转身就要往外走,但阿喜却抓着她的袖子不放,青梅笑着说:“不要留我,这是不能代替的。”然后,掰开她的手指就往外走了。
在以后来的日子里,青梅便十分谨慎地服侍阿喜,不敢担当夫人。但阿喜却总感到很惭愧,心里十分不安。于是张母就发了话,把两个媳妇都称为夫人。但即使这样,青梅还是对阿喜行使婢妾的礼节,一点也不敢懈怠。
过了三年,张介受任满进京的时候,到尼姑庵里看望老尼姑,并且拿出五百金给老尼姑祝寿。老尼姑不肯接受。张介受态度很坚决,硬要送给她。老尼姑无奈,只好勉强收下了二百金,用来修了一座观音庙,并建了一座王夫人碑。后来,张介受的官做到侍郎。程夫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姑娘,王夫人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姑娘。张介受向皇帝上书陈情,两人都被封为夫人。
异史氏说:“老天生下佳人,本来是用来报答贤人的;但那些满脑子庸俗思想的王公大人,却要留着佳人赠给纨绔子弟。这是老天一定要与之相争的。于是,使事情变得离奇古怪,致使撮合的人费尽心机去经营。唯独青梅能在浑浊的尘世上识别一个英雄,立下了嫁给这位英雄的誓言,并以必死的决心期待着。那些曾经样子俨然,衣冠端庄的人物,为什么反倒抛开有德性的贤人,而去追求官僚和财主人家的子弟,其见识连一个丫鬟也比不上,这是为什么呢?”
促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宫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所以宫中每年都要向民间征缴大量的蟋蟀。这东西本来不是生长在陕西的,但华阴有个县令,为了讨好上司,但捉了一只献上去,试了一下,发现它很会斗,于是责令华阴县经常供应这种蟋蟀,县里就责令乡里去完成这项任务。因此,街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只要捉到了一只好的蟋蟀,便放在笼子里养起来,当作奇货来牟取暴利。而那些奸猾刁诈的差役,则借机敲诈,按丁摊派,往往为了一只蟋蟀,逼得几户人家倾家荡产。
当时,县里有个叫作成名的穷书生,多次应考,连一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由于他为人迂腐木讷,所以那些狡诈的差役就报请委派他做里正,让他担起上缴蟋蟀任务的重担,他千方百计推辞不掉,只好接受。结果不到一年,就把自己一份微薄的家产全赔光了。此时,征缴蟋蟀的任务又派下来了,而成名既不敢按户摊派,又没有钱来抵偿,只有干着急的份。这时,妻子对他说:“光着急有什么用,不如自己去捉,万一能够捉到一只好的呢。”成名觉得妻子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早出晚归,每天提着竹筒、笼子,到墙脚下、草丛中,搬开石头,探看土洞,什么法子都想了,还是无济于事。即使捉到了三两只,也都是又笨又弱,不合要求。而此时县官又限期追缴,十分严厉。十几天时间,他就挨了一百多板子,两条大腿被打得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最后想干脆自杀算了。
正好这时,村里来了一个驼背巫婆,说是能够借神仙的指点来预卜吉凶。成名的妻子也带了钱前去问卜。到那里一看,只见红颜少女、白发老妪,把门口都堵塞了。走到巫婆住的地方,屋里有间密室,门上挂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问卜的人在香炉里烧上香,磕两个头。巫婆在一旁望着空中,代为祈祷,两片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念的什么咒语,大家都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听候吉凶。过了一会儿,帘内扔出一片纸来,写的都是人们所要问的事,没有丝毫的差错。成名的妻子也把钱放在案上,焚香膜拜,约莫一顿饭工夫,门帘一动,一张纸片落在地上。拾起一看,不是字,而是一张画。画的像一所寺院的殿阁,殿阁的后面是一座土山,山下怪石纵横,荆棘丛中伏着一只“青麻头”的蟋蟀,旁边一只蛤蟆,好像要跳的样子。成名的妻子思量了好久,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看到画中有一只蟋蟀,隐隐约约跟自己要问的事暗合,便把纸折叠起来,拿回家给成名看。成名反复思量,说:“莫非是告诉我捉蟋蟀的地点么?”仔细端详,觉得画中的景状,跟村东的大佛阁十分相似。于是勉强挣扎着起来,拄着拐杖,带着画儿,往大佛阁的后山去寻。只见一座小山似的古代陵墓,怪石纵横,俨然是画中的景状。于是慢慢地在荆棘丛中侧着耳朵听,睁着眼睛瞧,像寻觅一枚绣花针、一粒芥菜子似的,心力、目力、耳力都用尽了,可一点蟋蟀的踪影也没有。他继续屏住呼吸,暗暗搜寻,一只癞蛤蟆突然跳了出来,他更加感到惊异了,急忙跟着它去。那只癞蛤蟆一下钻到草丛中去了,他便蹑手蹑脚地扒开乱草一看,只见一只蟋蟀伏在荆棘根下,于是赶忙用手去扑,结果那只蟋蟀一下又钻到石洞里去了。成名便用一根小草轻轻去戳,但蟋蟀还是没有出来,最后干脆拿筒里的水去灌,那只蟋蟀才跳了出来,而且看起来十分俊美健壮,于是马上过去把它逮住了。仔细一看,大身架,长尾巴,青色的脖子,金色的翅膀。成名顿时高兴极了,然后装进笼子带了回去,全家人一看成名捉到这么漂亮的蟋蟀,都像遇到大庆大喜一样,甚至比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还要高兴。于是把那蟋蟀养在一个放上一些土的盆子里,并用螃蟹肉、栗子粉去喂它,精心照料,万般爱护,只等限期一到,就把它献到官府,完成那征缴的任务。
有一天,成名那九岁的孩子,趁着父亲不在时,偷偷打开盆盖,那蟋蟀随即一跃而出,而且跳得很快,怎么也捉不到。最后,费尽力气把它捉到时,腿已折了,肚也破了,很快就死去了。孩子一看,十分害怕,哭着告诉母亲,母亲听了,气得面色灰白,大骂道:“祸种,死期到了!等你爸回来,再跟你算账啦!”孩子吓得哭哭啼啼地出去了。不久,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好像迎头泼了一盆冰水,心都凉了。怒吼着去找孩子,但孩子已经杳如黄鹤,不晓得到哪儿去了。过了一会儿,就在井里发现了孩子的尸体。于是夫妻二人由愤怒再转为悲恸,呼天抢地,痛不欲生。夫妻俩呆呆地对着墙角,默默无语,不吃不喝,茅舍里一缕炊烟也没有,简直无法再活下去了。
天快黑了,成名只好拿了一床草席,裹着孩子的尸体去埋,无意中往孩子的身上一摸,觉得似乎还有一点微弱的气息,于是便高兴地把孩子抱到床上。半夜里,孩子果然活过来了,夫妻心里多少得到一点安慰。但孩子神气痴呆,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笼子空了,气也不出,声也不作,连孩子的死活也没有放在心头了。从天黑到天明,都没有合过眼皮。太阳出来了,成名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长吁短叹。忽然,门外传来一阵蟋蟀的叫声,他惊异地起来一看,只见那只蟋蟀仍然活着。他高兴地去捉,结果那蟋蟀叫了一声就跳走了,而且跳得很快。成名用手掌去扑,似乎手掌中什么也没有,刚刚张开指头,那蟋蟀又突然跳了出去。赶忙去追,看到它绕过墙角,又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成名便在那里徘徊着,东张西望,终于看见一只蟋蟀伏在壁上。仔细一看,那蟋蟀又短又小,黑里带红,完全不像先前的那只。成名于是不去理会它,还是在那里东看看,西瞧瞧,只想找到原来的那只。突然,壁上的那只小蟋蟀跳到他的衣袖上,他一看,样子像土狗,翅膀上长着梅花小点,方方的头,长长的腿,似乎还不错。于是便高高兴兴地把它收进笼子里。准备拿它献给官府,又害怕上头不满意,便想让它先跟别的蟋蟀试斗一下,看看行不行。
当时,村里有个善斗鸡狗的少年,驯养了一只蟋蟀,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蟹壳青”,天天与人家的蟋蟀角斗,没有斗不赢的。那少年想以此来牟取暴利,把价格提得很高,自然也没有人来买。那天,少年径自来到成名家里,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不由得捂着嘴暗暗发笑,于是把自己的蟋蟀放在笼中进行比较,成名一看,只见少年带来的那只蟋蟀又长又大,是个庞然大物,自己的那只跟人家一比,自觉惭愧,不敢跟他较量。但回头又想,养一只差家伙,反正没什么用,不如让它斗一斗,开开心也好。于是便把各自的蟋蟀放进斗盆里。两只蟋蟀都放进去之后,成名的那只蟋蟀便伏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呆得像木鸡一样,少年一看,顿时大笑起来。于是便试着拿起猪鬃去撩拨它的触须,但它仍然不动,少年又讥笑起来。经过几次撩拨,那只小蟋蟀终于被激怒了,于是直奔少年的那只“蟹壳青”。双方飞腾扑击,发出冲杀的声音。不一会儿,只见那小蟋蟀一跃而起,张开尾巴,伸直触须,一口咬住对方的脖子。少年一看,大吃一惊,急忙把它们分开。那小家伙翘着尾巴,扬扬得意地叫了起来,好像向主人报捷一样。成名看了,心里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