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总体概况

1973年夏天,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浪墅桥村,原余姚县罗江公社渡头州发现了一处史前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这个发现是本世纪我国最重要的考占发现之一。该遗址以其久远的年代、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保存完好的文物资料震惊了学术界,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从1973年至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河姆渡遗址对早期的人类生活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遗址简介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这里,坐拥七千年的历史文化;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南方早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

河姆渡遗址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建造排涝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7000年至6500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

第三文化层距今6500多年至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6000年至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5500年至5000年。

通过1973年和1977年冬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尽快把它公诸于世,1976年4月,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余姚县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

1980年至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相关市县文管会在宁绍平原作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普查。近年来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遗址,至今共发现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47处,分布于钱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舟山群岛,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计有25处,因此可以说,余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乡。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而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便是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文化层的出土文物与浙江省内湖州邱城遗址下层及嘉兴市郊马家滨遗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层的出土文物,在浙江省是新发现,而且它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采用榫卯技术的干栏式建筑,在国内同时代的遗址中它的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这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

1982年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二)地理环境

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这种地貌尤如今天围海造田工程上抛筑的丁坝和顺坝,具有很大的除淤成陆功能。

河姆渡是个古老的渡口,东距宁波市区25千米,西离余姚市区24千米,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就位于它的北岸。遗址往东1000米处,有一群略呈南北向的小丘陵,向西与宁绍平原接壤,向南500米远即是峰峦叠蟑的四明山脉,山地高度在300米至400米之间,北面是一片宽阔的平原,越过平原有一处丘陵,翻过丘陵即是杭州湾。

遗址与四明山之间有姚江相隔,百里姚江发源于四明山腹地的大岚,自西向东蜿蜒流淌,到达宁波三江与奉化江汇合后注人甬江。江水滔滔,日夜不息,它似乎在向人们娓娓地讲述着千百年来,在它身边发生过的故事。

历史上河姆渡曾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门户,在它以东3000米的城山渡曾是越国海防要塞句章城旧址。据《史记·东越列传》记载,西汉武帝时东越王余善背叛中央。汉武帝派将军韩说率军队从句章出发,经海路抵达福建讨伐。

河姆渡西面3000米的地方既是越国屯积粮草军马的后方基地,又有越王庙遗址尚存。

距今10000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汇集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露出成为陆地。

根据低塘镇西村地下31米处发现的贝壳层的年代有8000多年,推测海退发生在距今7500年左右,所以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确实是四明山前的一块高地。

研究过程中委托南京大学所作的河姆渡遗址地质土样古代微生物、孢粉、土壤粒度和含盐量的检测结果印证了研究的结论。

根据河姆渡遗址孢粉资料和材料分析,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热,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年降雨量比现在多50厘米左右,与广东、广西南部和海南岛相似。

在地理方面最大的差别就是遗址南面还没有姚江阻隔,只有芝岭溪水在遗址的西南流过。

河姆渡处于湖泊沼泽、平原、草地、丘陵、山冈多种地貌的复杂环境,所以这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非常有利河姆渡先民的生产和生活。

河姆渡形成陆地时,工字形地貌两翼,即现在的余姚城区以西、宁波市西郊以东地区尚处于浅海之中,海水涨落有规律地推动湖水升降,为河姆渡人的稻田创造了自灌条件,使河姆渡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稻谷。

因此,河姆渡人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更多劳力去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有时间去发展纺织和漆木器生产。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河姆渡文化繁荣的关键因素,而河姆渡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和利用则是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