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象
生活在北极附近的土著人长期以来都把海象当做一种神圣的动物,对之顶礼膜拜,因为他们在海象身上看到了很多人类的特性。比如,海象也是一种高度社会性的动物,过着群居生活;生长发育期也很缓慢,从出生到有自己的下一代需要度过很长的时期;也会强烈地保护它们的幼崽,能够用声音来互相交流,寿命也很长。总之,很多地方都像人类,因此,它们吸引了人类持续的关注。
食性
现代海象主要以双壳类软体动物为食,如生活在北方海洋大陆架上的蛤蜊、鸟蛤和贻贝等。海象还在海底捕食大约40种其他的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虾、蟹、海蜗牛、多毛类动物、三维象甲虫类、章鱼、海参、被囊动物等,也捕食少数几种鱼,有些海象还像食腐动物和食肉动物一样,吃海豹或其他大型海洋动物的死尸。
海象主要靠触觉来确定猎物的位置,因为它们觅食的区域是比较深的海底,冬天的时候完全是黑的,一丝光线也透不进来,其他时间光线也极弱,其他感觉器官基本派不上用场。它们口鼻部前端的触觉极为灵敏,那里的皮肤和大约450根粗糙的触须极度敏感,能区分出极细小的物体。
社会行为
只有少数雌海象能在4岁就开始生育第一胎,有一些最晚在10岁才能生育第一胎,平均6~7岁第一次生育。对雄海象来说,它们的生长发育更慢一些,大多数约在15岁时身体才完全发育成熟,之后才能取得完全的“社会地位”或是在群体中掌握主导权。交配季节,雄海象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只有那些体型足够大、长牙足够长的雄海象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交配是在最寒冷的冬天进行,可能在水里交配。人们对海象的繁殖行为了解得还很少,现在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是从观察中得来的。在所有观察的统计中发现,太平洋海象大多在冰面上交配,而大西洋海象多数在冰间湖(由海冰围成的一块永不结冰的开阔水域)里交配。这种习性的不同可能是不同亚种之间的差异吧。
在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一头雄海象正展示其触须。触须对海象来说很重要,尤其在觅食过程中更是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黑暗的海底,海象就是用这些敏感的触须来确定软体动物等海底猎物的。
在太平洋海象中,成年雌海象和幼海象共同聚集在传统的繁殖地内,组成一个个相对比较小的群体,共同游动和觅食。它们在海中来来回回地觅食,累了会登陆到冰面上休息,这个时候,可能有几小群的海象在冰面上相遇而混合在一起。一般来说,由雌海象和幼海象组成的小群里还会混有1头或数头成年雄海象,它们会一直待在水里而不上冰面。成年雄海象会持续不断地发出声音,其中包括一系列重复的滴答声、击打碰撞声、类似钟声的吼叫声以及在水下发出的一系列比较短的劈啪声或在海面上发出的口哨声。它们不断地弄出声音,是为了吸引雌性伴侣或驱赶潜在的竞争者。类似钟声的叫声是雄海象喉部的气囊像共鸣器一样不断鼓胀而发出的,其目的只用来吸引异性,而其他大多数声音是通过其他的不同部位发出的。
大西洋海象由于在冰间湖内进行繁殖活动,其游动性比太平洋海象低一些。由于一处冰间湖内可得的食物有限,所以此间海象的数量也受到了限制。雄海象也像太平洋中的同类一样,发出类似的声音来吸引异性,不过它们还用这些声音与竞争者保持沟通,以稳固自己的主导地位及保护属于自己的雌性群体。这种“一雄多雌制”并保护属于自己的雌性群体的行为与报道过的太平洋海象不同,太平洋海象虽然也是实行“一雄多雌制”,但是雄性并不保护自己的众多“妻子”。这种繁殖体系上的差异可能是因雄性太平洋海象竞争激烈从而降低了地位稳定性的结果。
不管是哪里的海象,它们每胎只产1只幼崽,在交配后第二年的春天分娩,通常是5月份。海象的怀孕期很长,意味着大多数雌海象每2年才能产下1胎,也意味着上一胎小海象和下一胎小海象之间的年龄差异比较大。正因为如此,海象成了所有鳍足目动物中生育率最低的物种。海象产下双胞胎的情况是极少见的。
小海象一生下来,头尾长就能达到大约1.1米,体重也能达到50~65千克。它们全身覆盖着一层又短又软的毛,鳍肢呈浅灰色,触须很长而且为白色,眼睛看不见东西。头6个月只吃母乳,之后开始吃一些固体性食物。
出生1年后,小海象的体重能达到刚生下来时的大约3倍。在下一年里,小海象还要和母海象待在一起,这个时候,它们的海底捕食本领会逐渐增长,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在2~3岁之间,小海象就可以完全离开母海象了;有的时候,一只母海象会同时带着新出生的小海象和它的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兄长”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