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一本通(2016移动互联版)](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71/829671/b_829671.jpg)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考点聚焦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1EF6E/47078317042963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2_0001.jpg?sign=1738740239-zlAjXmVA3nndGQjO2pMx4zKZR927gKSq-0-0fc30c43c996a577edb89df85b840a24)
考点导视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1EF6E/47078317042963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2_0002.jpg?sign=1738740239-h7bv2xDksNVtRM1Fd3xL0amQkuAmfeMX-0-49068c656a79f80a5e6275921224ae0a)
移动讲堂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1EF6E/47078317042963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3_0001.jpg?sign=1738740239-JjqtFwsGf82e2Ohf62sCyjmYd4kg7PRS-0-0dc8e7067cfe5ac8b9d10e6e8a3f6c3b)
扫描二维码,听本章名师串讲。
名师课堂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1EF6E/47078317042963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3_0002.jpg?sign=1738740239-53VVWflNqhVk171JqeqH6uqbLDIrG6Vd-0-8c47505210319a3a58c318a7995819ed)
扫描二维码,即刻观看本节名师串讲。本视频免费观看,观看视频将消耗流量,建议考生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教育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
(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管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是生产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教育的系统训练,而且劳动经验的传递也要靠教育。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实践,当之无愧地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 科学包含在生产力中,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人类能掌握并运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 通过教育使前人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得以继承和发扬,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二、教育与政治制度 ★★★
(一)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发展。
2.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真题云搜索
(2015·陕西)[双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
A.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
B.教育的目的、教育内容
C.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D.教育结构、教育观念
【答案】AB
3.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
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4.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
统治阶级会利用教育这一工具来传播其政治思想观念,从思想上统治被统治阶级,所以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教育内容也随之不同。
不同的政治制度也必然会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并且政治体制改革会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如比较流行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有西欧的双轨制、美国的单轨制以及苏联型学制。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学霸修炼秘籍
政治社会化是指引导人们接受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应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认同感,以及积极参与政治、监督政治的政治习惯与能力的过程。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 ★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教育文化必然是对一定社会文化的选择。学校教育中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渗入其中的价值观都是社会文化本身。因此,社会文化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社会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2.社会文化影响着人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人们头脑中对教育的看法,它表现为具体的人才观、育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它的形成直接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观念制约和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二是文化观念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教育思想。
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社会文化能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艺术等非正式的形式对人的态度、观念、行为、道德品质起到影响教育的作用。不过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传递文化;
2.教育传播文化;
3.教育选择文化;
4.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
(三)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学校文化的分类
学校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学校组织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等。可分解为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四)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具有过渡性;(2)具有非正式性;(3)具有多样性;(4)具有互补性。
四、教育与社会人口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是确定该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人口增长过快,教育投资跟不上,就会影响教育规模的扩大,导致入学率和升学率降低、文盲率提高;人口数量过多,还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人均教育投资减少、教育普及规格降低。
2.人口的质量制约着教育的质量
人口的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个体发展的重要内部条件)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教育质量。另外,全社会人口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人口的文化结构,作为大的背景对学校教育起着间接的作用和影响。
3.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人口的迁移和分布,也直接制约着地方教育的规模、结构和层次。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口、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人口,对教育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有不同类型、层次的教育体制与之相适应。
(二)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教育和人口出生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即一般人口出生率与教育水平成反比关系。其原因是教育程度的提高会改变人们的诸如“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观念,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同时,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控制人口数量意义的认识,从而提高节育的自觉性。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核心作用)
通过教育,使总体人口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得以提高。
3.教育是使人口的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人口的社会结构主要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与职业结构,使劳动者在不同的劳动部门或工作类别合理分布,以适应社会分工及社会职业结构的需求。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
(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形式
1.教育对社会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并不是消极、被动地被社会所决定,一定社会的教育不仅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同时也能动地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或阻碍它们的发展。教育不仅被社会所制约和规定,同时也改变、引导和教化着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即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人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不是同质的,而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也使得教育具有特殊的规律。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教育的发展依存于社会存在的发展,这是从根源上和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的,是从主导方面讲的。但在一定阶段,教育发展的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会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学霸修炼秘籍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普及了初等教育;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普及了中等教育;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普及了高级中等教育;
信息革命后,普及了高等教育。
但一定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原因如下:
(1)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制约的。
(2)每个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
(3)在新的政治制度下,与旧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绝不会长期存在,迟早要改变。
(4)新的教育思想、只能在新的政治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1EF6E/47078317042963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8_0001.jpg?sign=1738740239-j1A8KlMlCq3Jinl2QsDz9Z1KUu32aHNZ-0-dae7f6adc49952403551fe81f26651b2)
扫描二维码,即刻观看本节名师串讲。本视频免费观看,观看视频将消耗流量,建议考生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一、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
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 ★★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1EF6E/47078317042963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9_0001.jpg?sign=1738740239-DSwcW4htIVfuAHOLvlEP59WXRT1quaOS-0-e262cefa44466856a211dd70b206aa51)
真题云搜索
(2015·陕西)[判断]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
【答案】×
(2015·江西)[单选]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的观点。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论
D.综合论
【答案】A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 ★★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学霸修炼秘籍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遗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学霸修炼秘籍
“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但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真题云搜索
(2015·陕西)[单选]在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
B.个 体 的 主 观 能动性
C.环境
D.教育
【答案】D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1EF6E/47078317042963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0_0001.jpg?sign=1738740239-6lzgtbOuqxtlViQV6IM9pt5gt1r15mvw-0-53a4508f0cd2b1f073c14657bc382cd6)
题目解析
2.遗传的作用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格赛尔“双生子爬楼实验”)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 ★★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2.环境对人的作用
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是推动人发展的动力,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学校教育 ★★★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
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下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观点与相应的教育对策。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1EF6E/47078317042963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1_0001.jpg?sign=1738740239-kgeuklKZAdV2ok54a3c80Ua3NCGhRkcJ-0-2a0c3c8e39d8b1f70bbc1dd764c53a04)
学霸修炼秘籍
发展关键期
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即为发展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心理学研究指出: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学习外语应从10岁以前就开始;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开始为最佳。
真题云搜索
(2015·河北)[单选]一般来说,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都比较急剧,因此教育者应该( )。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有针对性
D.抓住关键期
【答案】D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1EF6E/47078317042963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1_0002.jpg?sign=1738740239-qvciG43T1ocyEZ8jw6byM6Qm0ues9B7M-0-6451e8961a17abbe74b588d34eb86335)
题目解析
章后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1EF6E/47078317042963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2_0001.jpg?sign=1738740239-If8EiyfPWIzts3DW6FtrUJ7EQU3N6fRf-0-f5d35dba6516180c885656956cec4e60)
题目解析
2. 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3. 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能动论
4.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1EF6E/47078317042963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2_0002.jpg?sign=1738740239-amVOG1k8MTTVdFkTqrw5fUETt8ZOACqS-0-9d3d5114ed2140aed7cf0663cfd809bb)
题目解析
二、多项选择题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
A.互补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均衡性
E.个别差异性
6. 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
A.荀子
B.华生
C.孟子
D.弗洛伊德
E.洛克
7. 教育的文化功能有( )。
A.传递文化
B.传播文化
C.选择文化
D.创造和更新文化
三、填空题
8.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___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9.____的双生子爬楼实验,强调____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四、简答题
10.“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哪种因素?这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哪些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A [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接触的不同环境和不同的人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差异。历史上的“孟母三迁”也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
2. C [解析]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教育,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 B [解析]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和学校教育等,这是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此观点的典型代表。
4. A [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出自《学记》,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意思是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将教育作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意思是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可见,这两句话把教育作为统治国家和教化人民的工具,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5. ABCDE [解析]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这些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6. ABE [解析]孟子和弗洛伊德都是内发论者。
7. ABCD [解析]略。
三、填空题
8. 遗传素质
9. 格赛尔 成熟机制
四、简答题
10.[参考答案]“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
外界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将遗传素质给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11.[参考答案](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移动练堂
· 扫描二维码,本章海量试题,免费任做!
· 扫描书后二维码,加入QQ群,更可在线互动解疑!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1EF6E/47078317042963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3_0001.jpg?sign=1738740239-8qzmGScq9oYRJM8z7Y48sGjJ1HapBitw-0-cf9bcf6902a5bc5e8fe675156e183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