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爱心团队成立的前世今生(2)
我国鼓励无偿献血的年龄是18周岁至55周岁,为保证献血量的充足,有的专家呼吁放宽到17周岁至60周岁。
在我的宣传引导下,献血的人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自己血液的健康纯净,我从不吸烟,不喝酒。我时常笑着对大家说:“这下省钱了。”
听了我的话,有很多人也向我学习,把烟酒给戒了。
当年,在部队里,我随时准备着为保家卫国献出生命。现在,献出点儿血又算得了什么?何况还是有益无害的。
自从第一次义务献血,我就开始了自己漫长的献血之路。刚开始的时候,我每年献一次血,后来变成两次,这是义务献血的最高限额。
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我对献血的知识了解得也越来越多。慢慢地,我知道无偿献血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捐献全血,每个人每年最多只能献两次,每次最多献400毫升。第二种则是捐献血小板。捐献血小板,即每次可抽取800毫升或者1600毫升的血液,提取一个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后再将血液输回体内。血小板可每月捐献一次,每次均按无偿献血等量计算。
我了解到血小板也能捐献,而且可以每月捐一次时,心里颇为激动。因为献血一年只能献两次,而血小板却可以献12次。但是,由于当时鞍山市中心血站并没有提取血小板的仪器,所以我只好按捺住自己的激动。直到2005年,鞍山市中心血站引进血小板提取设备后,我捐献血小板的心愿才得以实现。
我每个月都要捐献一次血小板,每年要献两次全血。
渐渐地,我觉得只是自己一个人献血,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呀?也救不了几个人。如果能够发动更多的人献血,那就可以解决大问题了!这个想法在我的脑海里突发,几天后即成定式,越想越觉得这个想法高明,以前怎么没有想过呢?
我身边那么多工友,如果他们中间有1%的人能够像我一样成为“资深献血者”,鞍钢就成为一个大血库了!几十万人口,这是天然的血库呀!我越想越高兴,浑身的热血好像在沸腾!
激动不如行动,于是我每天在日常生活中,特意寻找机会跟大家讲义务献血的好处和作用。下班的路上,和一些工友聊天时,遇到路边的熟人时,甚至去邮局邮钱时,都会抓紧一切机会鼓动大家去献血。
我心里明白,大家就是怕献血对身体有害,于是我就拍着胸脯说:“看看我,我献了这么长时间了,身体还是这么好,连感冒发烧都没有。”
时间长了,工友们的脑海里就形成了一个念头:献血对身体没有什么害处,那有机会就献吧。
我心里着急,还不知道大家的真实想法,就是一心一意想让大家接受义务献血的爱心活动。于是,我又萌生用礼品“贿赂”人们的想法。我家可以说是一贫如洗了,每月的收入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外,剩余的钱都捐助别人了。既然家里没有多余的闲钱了,我就想到血站为了表达对长期义务献血志愿者的感谢,赠给我的一些小礼品。
我每年都献血小板,一个单位的血小板相当于800毫升的全血。捐一个单位,血站就会送一台榨汁机或豆浆机这类招人喜爱的纪念品。但我每次都推说家里有,要求换成4块献200毫升血时送的手表。每次都是如此。
血站的工作人员对此很是不解,便问我:“为什么不要贵重的礼品,反要这些小礼品?”
我神秘地说:“有大用处!”
我把这些小礼品分别送给工友们,并告诉他们:“这都是无偿献血赠送的礼品,如果你去献血,一样也会得到的。”
我觉得这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既帮助了有需求的工友,又宣传了献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有效果了。
有一次,我正在献血,无意中听到“鞍山市临床用血严重告急,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的广播。我眼睛一亮,机会来了!我马上找到血站站长,建议发起大规模无偿献血活动。
站长当时没有反应过来,微笑着看着我:“资深献血者,你没有毛病吧!不是刚刚献过血吗?怎么像打了鸡血似的,你说的事靠谱吗?”
“不做怎么会知道,我回去发动工友们,你做好准备工作,听我的信。”
我回到矿里,立即自己动手写了一份倡议书,然后就跑到矿上向工友们宣读,并大讲特讲这次献血的意义如何重大:“因为如果无法保证临床用血的供应,就可能使患者因缺血失去生命。”
我声情并茂地宣讲,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工友们,加之我平日里的宣传,大家对无偿献血已经没有戒心了。
最后,在我的鼓动下,齐大山铁矿和矿业设备检修协力中心等单位有100多名干部和职工参加了这次无偿献血。
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结果,心里甜滋滋的。不过,我还是不满足,觉得还不够,越多越好,还有许多需要输血的人等着呢。于是,我又跑到平日经常见面的人那里,建议他们无偿献血,就这样终于组成了爱心献血团队。
2007年2月的一天,我来到鞍山市中心血站献血。血站的工作人员说,由于这些天天气冷,献血的人少,临床用血快要供不上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一下子像开了锅似的翻腾起来。
回家后,我赶紧写了一份《无偿献血倡议书》,马不停蹄地面对面向工友们宣读。很快,我的倡议得到了齐大山铁矿和矿业设备检修协力中心等单位干部、职工的积极响应。
这样,知道我无偿献血的人越来越多,和我一起献血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我的头脑里闪现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建立一支无偿献血队。
常言道:鱼的力量再大,不借水的浮力浮不起来;一个人的力量再大,没有众人的帮助也不成。
我觉得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虽然上次发动无偿献血一下子来了100多人,但是我不知道下一次再需要献血的时候,能有多少人和我一起参加无偿献血?如果能够组成一个团队,只要有病人需要献血,大家都能随叫随到,这该多好。
我将这个想法告诉了身边的人,那些接受过我帮助的人纷纷表示支持我,不多久就有120多人参加了我组织的献血队。这些人中有我的工友,有社区居民,还有经常接触我的邮局工作人员……
2008年6月,全国都在为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做最后的准备,鞍山市中心血站也要为北京奥运会备血。
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全身的血液立即沸腾,好像急着要冲出身体似的。我又组织了30多名职工到血站献血,他们因此获得鞍山市首批“奥运生命”奖章。这是值得我们一生骄傲的事!
2008年11月,鞍山市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大家一致推选我为队长。
2008年12月,我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荣誉称号。
所谓无偿献血奖是按无偿献血量来评的,而金奖则是对无偿献血者的最高奖励。这是我的骄傲。
2009年9月,我成为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当时与我一起成为代言人的还有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郭跃和交警冯志国。
我心里很高兴,高兴不是因为自己获得了荣誉,而是觉得自己成为“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后,我的号召会更有力度。这样,就能让更多人加入献血团队。这才是令我开心的事儿。
鞍山捐献造血细胞志愿者俱乐部
2006年年底,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下班后,在齐大山铁矿职工浴池里,大家总会看到我准时来到浴池为工友们搓澡。
其实,我给人搓澡是有目的的,就是借搓澡的机会,向工友们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意义。
2006年12月初,我听说一位工友13岁的女儿患了白血病。我又了解到采矿车间有位职工,他15岁的儿子患上了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症。
看到两名工友整天愁容满面,想着两个少年的生命正在被无情的病魔蚕食,我心里非常难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两个家庭和两个孩子渡过难关。
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在矿里组织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呢?面对这两个可怜的孩子,面对这两个坷坎的家庭,大家表示可以多捐些钱,但是一谈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大家都犹豫了。
有许多人不了解献髓过程,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不免担心献髓会影响健康。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有一天,我来到浴池为工友搓澡。就在我拿起浴巾时,工友们拦住了我,纷纷说:“老郭,我们知道你的心思了。你放心,我们寻思好了,回头我们都给那两个孩子捐造血干细胞去。”
配型后,张国斌的女儿万分幸运地和一名工友配型成功,随时可以移植。
工友刘孝强的孩子因为没有匹配的造血干细胞而死的事件,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太深的遗憾。如果有更多的志愿者来采集血液样本,很有可能找到和死去孩子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
孩子永远地离开了,可是那些伤痛却不会消失。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捐献造血干细胞,才能让人类的遗憾越来越少。所以,当我看着大街上来往不息的人流时,心中就涌出一种无法抑制的感动。那些陌生人中,很可能就有人能创造奇迹,让更多的孩子免遭不幸。
于是,我开始想办法发动更多的人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
从2006年起,我不断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到现在一共有8次了。
在我的努力下,一共有1700多名工友及社会人士响应。据有关部门统计,鞍山市目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已有5000多名了。
在我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那些身患绝症病人的重要性。他们不但自己被感动,也在不断地感动着别人。
他们在这些感动中变得越来越积极,那不是为荣誉而努力,而是因为敬畏生命,要为挽救生命而努力!
经常有人对我说:“郭师傅,你把我的报名顺序往前靠靠行不行,说不定我的就能和那些需要的人匹配上呢……”
每当听到这种话,我的心里总是感动不已。别人的一句贴心话,一次积极的响应,都能令我感动,可是我却从来没想过自己感动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