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霸权:从巅峰走向破产(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幕后操纵 摩根和美联储出钱让欧洲打仗(1)

“这是一场保卫世界民主的战争。”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于1918年在公共信息委员会上的讲话

捉襟见肘的英帝国

在1914年世界大战的前夜,庞大的、日不落的不列颠帝国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虽然它的内部核心之处已经腐朽,虽然它在经济上已经穷途末路;但这个事实当时还无法被人认清。1899年,靠着从性情古怪的矿业大佬塞西尔·罗得斯那里得到的金钱,英国同南非德兰士瓦的荷兰布尔移民打了一仗,从后者手中夺取了大量黄金资源。南非的黄金延长了伦敦金融城的生命。那一年正是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她作为女王已经统治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超过半个世纪。英帝国正处于权力和声望的顶峰,这一点不容置疑。

南非开普殖民区的高级专员艾尔弗雷德·米尔纳,是罗斯柴尔德勋爵的密友,两人都是一个自称“天命人社团(The Society of the Elect)”的秘密会社成员。米尔纳与罗得斯、亚瑟·鲍尔弗和艾伯特·格雷都在觊觎荷兰在南非的布尔人德兰士瓦布尔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的金矿所蕴含的经济权力。他还想建立一个从开普到埃及的不列颠殖民邦联,对非洲大陆实施支配和统治。(1)

伦敦的罗斯柴尔德公司支持罗得斯和米尔纳,也支持他们打仗的理由。塞西尔·罗得斯心中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楷模,成立一家英国南非公司,他需要得到皇家特许。罗得斯相信,南非丰富的黄金和矿产资源将足以使伦敦金融城在数十年里维持它在全世界无可匹敌的金融中心的地位。

罗得斯、米尔纳以及英帝国的战略家精英们,大多数都曾经在牛津大学的万灵学院求过学。为了振兴低落的帝国精神,他们在1910年成立了一个秘密会社,这个团体将会秘密地对英帝国的战略政策施加重大影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们借中世纪圣贤亚瑟王的故事称自己的组织为“圆桌”,并且以“圆桌”这个名字命名他们的杂志。(2)

英国人打赢了布尔战争,但是在走向胜利的道路上他们失去了帝国。伦敦本以为能够速战速决,但是事与愿违。英国与欧洲仇敌的最后一次战争是1853年与俄国打的克里米亚战争。自从那时以后,英国军队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只是在与世界各地缺少武器缺乏训练的土著人作战,再未遇到真正的挑战。1899年的布尔战争在伦敦被设想成又一个“小小的辉煌战争”,伦敦人以为在几周之内这场战争就会结束。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后,美国将军在针对伊拉克的震慑攻击和实施快速占领之后,也表现过英国人的那种狂妄自大。

布尔战争对于英国,正如一个世纪之后的伊拉克战争对于美国一样,最后的结果都非常具有破坏性。荷兰的布尔移民打得很勇猛,采用了非常规的或不对称的战术来对付占有很大优势的对手。英国人按照老习惯从殖民地调军队打仗。布尔人像游击队那样迅速行动,高度机动灵活,他们还得到了德国毛瑟枪和新的无烟子弹,这样打起仗来便于隐藏阵地。

布尔人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不仅造成了英国人难以承受的损失,还彻底挫败了英帝国绅士派头的“公平之战”的观点。布尔人不是绅士,他们是在为土地和家园而战。那场痛苦的战争持续了三年,而英国为名义上的胜利付出了难言的代价。布尔之战向全世界表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不能打败一支数量很小而又处于劣势的军队,因为这支小小的军队决心保卫家园。这是美国的精英在20世纪70年代打越南战争时还要痛苦地再学习一次的教训。

布尔战争的成本和伤亡人数不停地上升,而女王陛下的将军们一口咬定离战争的结束不远了。英国舆论开始不耐烦了。由于英国的无能和疏漏,2.5万布尔平民(主要是妇女和儿童)和1.4万当地土著人死于“集中营”——这个全新的名词在这里第一次出场。这场战争是一个分水岭,英国人自己的帝国理念从此开始缓慢地走向衰落。(3)

挑战英国全球地位的两个对手

在英国显示出没落迹象之时,两个潜在的竞争者难以觉察地登场了,它们将要挑战英帝国并且填补帝国角色的空白。一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尽管德国精英当中很少有人去思考1900年之后的英国,但是德国的工业增长、教育系统和科学技术已将英国远远抛在身后。只有在世界贸易方面,伦敦金融城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第二个挑战者是美利坚合众国。它在1898——1899年刚刚打完第一场帝国战争——为了得到菲律宾和古巴而与西班牙开战。不列颠、德意志和美利坚之间秘而不宣的地缘政治竞争,还需要花费三十年的时间、打两次世界大战才能见分晓。(4)

在美国,控制了金融托拉斯和大工业托拉斯的精英,那些围绕着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希夫等的精英们,现在看到了掌握真正的、主导性的、全球性权力的机遇。

布鲁克斯·亚当斯是约翰·昆西·亚当斯总统的孙子,是最狂热和最有影响力的美帝国鼓吹者之一。他在1902年写道:

在刚刚过去的十年里,世界经历了一种周期性发作的危机,改变了社会均衡。确定均势的力量源泉已经从欧洲向美国转移……应用科学是实现美国至高无上地位的唯一途径……在经济和能源领域,优秀的美国公司在管理方面无可匹敌。

亚当斯指的显然是摩根的美国钢铁公司、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和它们控制的铁路和其他产业。他继续写道:

美利坚合众国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和正在成长的帝国,这个帝国扩展到了半个地球,拥有自己积聚的财富、最完美的运输工具以及世界上所能够达到的最精致而又最强大的工业体系。(5)

亚当斯的描述,预示了1904年哈尔福德·麦金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篇讲话《历史的地理枢纽》中的思想。亚当斯这样写道:

美国现在占据了一个力量无边的位置。受惠于诸多因素如地理位置、矿藏、气候和它的人民的性格,只要对付国内大众的摩擦不至于抵消它的活力,那么它不论在和平时期或者在战争中都不必惧怕对手……采取了公司的形式后,能够控制这些公司的人就会脱颖而出,因为他们是最合适的人。这个过程就是自然选择。(6)

天定命运论

亚当斯重复的是弗里德里希·杰克逊·特纳的思想。特纳把美国“天定命运论”[1]理论化了。特纳认为,美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无限扩展的边疆。他将美国的历史存在定义为永远向西部新边疆行进的地缘政治扩张:“一片自由的土地,它的存在和不断的回归,无休止地向西移民推进,这就概括了美国的发展。”特纳认为:“美国人,正在膨胀的人民,开疆拓土是他们都具有的本性。”这正是后来德国的“生存空间”概念的先声[2],在它的里面浸透了宗教式虚幻:是上帝要美国来充当救世主。

特纳认为,正在发生的地缘政治扩张,是“那些扩张势力内在力量的真实成就”。对他来说,美国历史就是一个“把边界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美国所具有的活力会要求为它施展抱负找到一个不断扩大的空间”。(7)

特纳和亚当斯的著作为美国精英家族从1890年以来在全球扩张的行为和计划创造了在道德上站得住脚的理论。美国“天命论”在1914年欧洲大战这个节点上,用精英圈里的J.P.摩根和约翰·D.洛克菲勒的观点来看,就是去填补全球事务中由于英帝国衰落而形成的真空。亚当斯在他写于世纪之交的《新帝国》一书中,预见到美国将成为世界大国,并将征服整个欧亚大陆这个地缘政治意义上的空间。(8)

亚当斯和特纳一样,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洛克菲勒、卡内基、摩根和大多数美国富豪精英也都是。他们说出了一个遏制不住的想法:19世纪美国实行扩张是承奉“天定之命”,先要横跨美洲大陆,不久以后必须统治这个世界的所有其他地方,因为那个照耀颓废僵硬的英帝国的太阳已经西沉了。

布鲁克斯·亚当斯将特纳的“边疆”扩大到全世界,在这里就是公开地反对德国和对抗英国。他指出,美国要成为英国霸权的继任者,唯一的竞争对手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两个对手之间,美国要同较弱的英国结盟,反对较强的德国——这就是美国从一场欧洲大战的废墟中崛起的战略。野心勃勃的美国精英已经认真钻研过英国式的均势法。他们踌躇满志,要动真刀真枪地干了。这些美国学生马上就要动手向老师篡位了。不过干这件事情还需要一点时间。

找一个打仗的借口

英国的军事和外交领导者因走背运而于1914年参战,其中的细节在笔者的前一部著作《石油战争》里已有叙述。(9)那一场战争并不是由于违反重大国际条约,在萨拉热窝刺杀弗朗西斯·费迪南大公而引发的。打那场战争的战略决定,很早以前就在白厅和唐宁街10号作出了。英国先是在1904年与法国达成友好谅解,然后与沙皇俄国签订1907年协定——俄国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输给了英国支持的日本。这个“三国协约”的目的,是对它们共同的仇敌德国实行军事包围和孤立。

那时英国政界主要受两大派系的影响。其一是以罗伯特·塞西尔勋爵为首的团体。塞西尔在战争期间的1915年担任过一年的外交次长,然后在1916——1918年间负责掌控“战时对敌封锁”这样的重要行动。塞西尔是伊丽莎白女王一世顾问的后裔,他后来起草了战后成为国际联盟宪章核心部分的内容。

其二是影响力大得多的艾尔弗雷德·米尔纳的圆桌会社的拥戴者。圆桌会社利用对伦敦《泰晤士报》社论的控制权来宣扬这样一个观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存在和强劲的增长,已经对英国继续统治海洋、控制世界贸易和资金流动构成了致命威胁。它力图使读者相信,要想阻止德国从英帝国的废墟走向世界统治者的地位,打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宣战的直接理由实际上有两个。第一个,也许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个,是德国银行界和政治领导修建铁路线的决定——把柏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格达(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连接起来,这对英国从波斯得到石油供给、对英国控制通往其直辖殖民地印度的通道构成了威胁。在敏锐的英国军事思想家看来(年轻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也在其中),这个形势由于第二个因素而恶化: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打算建立远洋海军,从1898年到1912年将分阶段实施此计划,至少要保证德国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反对英国对海洋的控制。这是德国海军上将冯·蒂尔皮茨的主意。

自从拿破仑战争以来,英帝国的战略核心一直都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交通线和全球商业贸易通道(10)。英国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开战的决定以及后来向奥斯曼土耳其开战的决定,并不是出于英帝国的强大,反而是由于这个帝国看到了自己的致命弱点。这是精心策划好的:最好的战略是先下手,而不是坐待崛起的德国霸权来挑战英国,那时将更难以应对。这个决策最终将要证明的是,不列颠的统治是会终结的。不过,在英国精英不情愿地承认这个事实之前,还有两次世界大战要打,还要再过好多年的时间。

中立的美国:“他使我们免于战争……”

欧洲战争爆发时,美国的全部人口中1/3以上是移民,大多数来自德国、爱尔兰和意大利,其中有800万美籍德国人。除了主要在东海岸与伦敦或法国有商业往来的少量银行业和商业精英以外,绝大多数美国人与一场在欧洲进行的战争没有利害关系,也没有兴趣介入,这场战争绝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

1916年,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就是与金融托拉斯成员一起于1913年创建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那个总统,再次得到“雄鹿”进步党的支持,以最微弱的优势当选连任。

乔治·珀金斯,J.P.摩根的前任合伙人,这个事件中的政治贿赂“中间人”,曾经会见奥古斯特·贝尔蒙特、雅各布·希夫、乔治·贝克和克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这些人都是金融托拉斯精英中的精英。为了确保威尔逊在1915年年底连任,他们在美国钢铁公司的艾尔伯特·格雷的家里秘密会晤过。(11)参与者还有前总统、“雄鹿”进步党的党首西奥多·罗斯福。在战争中繁荣起来的这家美国钢铁公司,也是由摩根控制的。

威尔逊十分小心谨慎地接受来自摩根圈子的秘密竞选资金,这个圈子里有他的老赞助人克利夫兰和道奇、库恩-洛布公司的雅各布·希夫、金融家伯纳德·巴鲁克、华尔街的威廉·博伊斯·汤普森、大通国民银行的大股东海登·斯通。尽管如此,威尔逊仍然只是勉强获胜。在投票的次日,加利福尼亚进步党人对选票做了手脚,让人不得不对威尔逊的得票数产生怀疑。(12)

1916年1月,连任的威尔逊总统召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他在竞选中提出的唯一口号是“他使我们免于战争”,这是他的影子顾问爱德华·豪斯上校设计出来的。在那次记者招待会上,威尔逊说过这样的话:“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一个人民的政府,而人民是不会选择战争的。”一年过去之后,美国人民仍然不选择战争,但是威尔逊选择了战争,在他的背后是金融托拉斯的强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