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产业结构理论
2.1 产业及产业结构
2.1.1 产业的含义
产业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发展的。在重农学派的时代,产业主要是指农业,这时手工业依附于农业,尚未形成独立的产业。在资本主义大工业产生以后,工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要,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这时的产业曾用来专指工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曾把产业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到了近现代,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工业、农业、建筑业、商业、运输业等均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特别是服务部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经济服务化”,因此作为经济研究对象的产业内涵也亟须重新界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充实和扩展,凡是有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活动都被列入产业的研究范畴。于是,凡是有投入产出活动的行为和事业,都列入产业活动之内。这样,产业的内涵,不仅包括生产领域的活动,还包括流通领域的活动,而且把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活动也纳入产业活动中,从而使产业的内容大大扩展,既包括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又包括服务部门、文化教育以及公共行政事务等部门。
产业作为经济单位,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属于中观经济。它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同类企业的集合,因此准确把握产业这个概念,对产业经济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产业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从社会分工角度来看,它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现象。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一般分工主要发生在两个历史阶段,一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此时的社会生产由工业和农业两大物质生产部门组成,这是第一次发生的一般分工;二是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逐步独立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服务部门,如咨询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这是现代经济发生的第二次一般分工。特殊分工是在一般分工的基础上发生的,由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科技进步对社会生产的影响更加明显,生产专业化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在原来的生产部门中又分离出新的行业和部门。例如,工业中分出机器制造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行业;机械制造业又分出农业机械制造业、采矿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不同业种,以及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出现化纤工业、原子能工业等新的生产行业等。可见,产业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特殊分工,它是产业形成的主要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各种物质生产活动和非物质生产活动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此时,不仅表现为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在非物质生产领域里社会分工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而使产业的范畴大大扩展。近代经济研究中提出“三次产业”(大分类)的观点,就是对产业范畴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概括。
其次,从静态的角度看,产业是一个多层次的范畴。当我们以国民经济的宏观视角为研究对象时,一般分工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这时我们更关心的是诸如农业、工业这个层面的产业概念。当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更为具体的中观经济活动时,大类分工下面的特殊分工就成了关注的焦点。因此,界定产业范畴,不能忽视在微观与宏观经济之间多层次地形成产业的现象,只有把握产业范畴的这个特征,才能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产业变动的规律性。
再次,从动态角度来看,产业和产业之间存在极其复杂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联系。不同的产业,作为不同的经济单位,形成自变与因变之间的函数运动,使全部产业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产业的存在,会成为其他产业出现和发展的条件,而且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也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其他产业的变化。
根据以上分析,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必须满足如下的质和量的规定性:(1)产业是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从事同类物质生产或相同服务的经济群体;(2)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的经济系统,如部门、行业、业种;(3)产业与产业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联系,整个产业构成一个具有函数关系的经济系统;(4)产业是有投入和产出效益的活动单位。
上述“从事同类物质生产或相同服务的经济群体”的“同类”或“相同”的含义应理解为:(1)从需求方面说,是指具有相互密切竞争关系的商品或服务;(2)从供给方面说,是指生产技术、工艺相近的物质生产和经济性质相同的服务业。
根据上述研究得出,由于产业范畴的规定性,在实际分析产业问题时,应以一般分工形式和特殊分工形式所形成的多层产业活动为范围,如按部门(大分类)进行,或者按部门内部进一步分离的行业(种)以及业种(亚种)来进行。实际上,往往要从多方面进行观察,才能正确揭示产业发展的复杂规律,即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对产业进行相似的组合和分类。如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依据一般分工形式将国民经济分为顺次发展的三次产业,把工业部门分为加工工业和基础工业,以及工业部门内部又将加工工业分成一般机器制造业和汽车、家电制造业等。
2.1.2 产业结构的含义
一般来说,“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构成部分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这一经济范畴,从经济学发展史上看,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它的应用始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时,这一概念既可用来解释产业内部的企业关系,也可解释为各个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组织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贝恩(J. S. Bain)在其1966年出版的著作《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中,就将产业结构解释为产业内部的企业关系。在日本,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中,产业结构就用于概括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
随着对产业经济研究的逐步深化,产业结构的概念和研究领域也逐步界定下来。现在一般公认的产业结构专指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按照产业结构研究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产业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之间的本质联系,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广义产业结构除了狭义产业结构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产业之间在数量比例上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等。
产业结构的基本含义,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内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之间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他相应的“结构”效益。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
从区域分布来看,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区域分布状态。产业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上形成和存在的,产业的定向分布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产业的区域分布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各地区能够提供成本较低的产品和劳务,则基本上可以认为这种产业的区域分布是合理的,有利于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产业结构通过产业间质的组合和量的规定,构成产业间经济资源的分布结构,这种结构既是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又是产业间质的联系的有机耦合;既是动态比例的关系,又是区域分布动态关联的发展。
2.1.3 产业结构的划分方法
从产业结构发展的历史和研究角度出发,人们对产业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产业分类是研究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产业变化的反映。目前,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有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结构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等(臧旭恒,2015)。
产业结构主要的和普遍的量化表达是三次产业的相互关系。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于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三次产业概念。他在1935年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可分为三次产业,即所谓的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第二产业(secondary industry)和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其中,第一产业是人类第一个初级生产阶段相对应的农业和畜牧业;第二产业是和工业大规模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以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提供物质资料的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是以非物质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包括商业在内的服务业。在费歇尔三次产业分类的基础上,英国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这种分类方法首先得到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统计学界的承认,并正式出现在澳、新两国政府的统计手册中。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提出了以经济活动与消费者的关系作为分类标准,第一产业为广义的农业;第二产业也称工业,包括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水电气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政府服务和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克氏的三次产业划分法为越来越多的经济界人士所接受,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步在许多国家经济统计中被采用。三次产业的划分,是社会分工深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要求,因此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并且费歇尔和克拉克被公认为是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
为了统一国民经济的统计口径,联合国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十大项,每大项又分成若干中项,每个中项下面又有若干小项,每小项又分为若干细项,其十大项是:(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和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和旅店业;(7)交通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和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服务业;(10)不动产分类的其他活动。
三次产业分类和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产业分类保持着稳定的关系,三次产业的扩展形式即联合国的标准产业分类形式。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的,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来说,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本书的产业分类主要是根据我国现行的产业划分方法,这是基于统计资料获取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