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思维极限:勾股定理的365种证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割补法

在求不规则几何图形面积的时候,一个常用的方法是把图形切下一部分,把切下来的那部分移动到其他位置,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这个方法一般称为割补法.显然第1章介绍的分块法可以看成是割补法的特例.比如我们熟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其推导过程的核心就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求梯形面积则是通过割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求圆面积是通过割补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等等.

割补法在勾股定理的证明中有悠久的历史,最经典的就是下面的证法30.

证法30 如图2.1所示,首先作两个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设它们的总面积为S,如子图(a)所示.再从子图(b)和(c)中可以看出,S可以分割成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边长为x=ba的小正方形.在子图(d)中又把这4个直角三角形和小正方形拼接成了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于是可知a2+b2=c2.  □

图2.1

在参考文献[2]中记录了近40种和证法30类似的证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下面的证法31.

证法31 如图2.2所示,截取CR=a,则SMPRF=(ba)2=S2SCRPL=SCBNL.故有

图2.2

下面的证法32也是从证法30变化而来的.

证法32 如图2.3所示,子图(a)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拼接而成.现在我们将子图(a)中的Rt△ABC沿向量平移,便可得到子图(b)中的Rt△HDG.类似地,将Rt△ABC沿向量平移后,便可得到子图(b)中的Rt△AHF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割补法将子图(a)中的两个正方形拼接为子图(b)中的正方形ABDH.于是立得a2+b2=c2.  □

图2.3

下面的证法33可以看成是证法30的变种.其证法的关键在于能够观察出图2.4中的多边形RTLABPDE全等以及

证法33 如图2.4所示,容易证明XZ=YZ=baNC=CL=ba,故SCNST=CL·CN=(ba)2=SXWYZ.现在就有

图2.4

下面的证法34中也能看出证法30的影子.

证法34 如图2.5所示,由S1+S2=S3立得c2=a2+b2.  □

图2.5

下面的证法35和证法36都与证法34类似,但是分块数更少.

证法35 如图2.6所示,易证S6=S3+S2S7=S1+S5.故

图2.6

证法36 如图2.7所示,易知

故有

图2.7

下面的证法37比证法36更加简洁.

证法37 如图2.8所示,易证,故S3+S6=S3+S4+S5.于是有

图2.8

下面的证法38与证法36一脉相承.

证法38 从图2.9(a)和(b)中可以看出

HNAD.由HD=ba=KF,∠KFL=∠LHD,∠FLK=∠HLD可知于是可知LF=LH.再考虑到∠LHN=∠A=∠SFL,∠FLS=∠HLN,得到,所以HN=FS.而,故于是.现在就有

由式(2.1)和式(2.2)立得a2+b2=c2.  □

图2.9

以上介绍的证法30~证法38的过程都是先对两个直角边上的正方形进行分割,然后将其中的某些子图块拼成斜正方形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割直补斜”.

作为对比,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割斜补直”的证法,即证法39~证法44.它们的特点是先对斜边上的正方形c进行分块,然后把某些子图块拼到直角边的正方形中去.这些证法大多数也都可以看作是证法30及证法1的变形.

证法39 如图2.10所示,由S3=S1+S2立得c2=a2+b2.  □

图2.10

证法40 如图2.11所示,由S8+S9=S7立得c2=a2+b2.  □

图2.11

证法41 如图2.12所示,由S7+S6=S2S8+S9=S3立得c2=a2+b2.  □

图2.12

证法42 如图2.13所示,由S6+S7=S3立得c2=a2+b2.  □

图2.13

证法43 如图2.14所示,由S6=S8S7+S8=S3立得c2=a2+b2.  □

图2.14

证法44 如图2.15所示,由S1+S2=S3S6+S7=S9立得c2=a2+b2.  □

图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