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16堂佛学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忍耐一切不如意

1.向人叩头,反被打,不生嗔恨

“贪、嗔、痴”是佛说的“三毒”。不管触犯的是这三毒中的哪一种,都要吃一次亏。不原谅别人的过错,犯的就是嗔毒。《正法念处经·观天品》中说:嗔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嗔。犯了嗔毒的人,往往会在刺伤别人以后,又反过来刺伤自己。

在《法华经》的记载中,有一位被人们称为“常不轻”的菩萨,他就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修行菩萨道的一生。

常不轻菩萨见人就拜,即使是修行没有他高的比丘、比丘尼也叩头,对待普通人也是十分恭敬。他说:“你们将来都会成佛,我不敢轻看你们,如果我轻看你们就等于轻看佛一样。”然而,有一些傲慢的比丘却责怪他根本就不懂佛法,还胡乱给别人授法,便在他叩头的时候用脚踢他,恶狠狠地打他。如果换做一般人,对人如此恭敬却要被打,一定会吸取教训,不会再向别人叩头。然而,他在远远看到比丘、比丘尼的时候,还是像以前一样向他们叩头,然后不等这个人走到他身边就站起来跑掉,以避免他们再打自己。

佛说:学会宽恕别人,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只有宽恕,才能以更好的姿态继续生活。如果不原谅他人的过错,心灵就会被怨恨占据,受伤害的终究还是我们自己。

南怀瑾先生曾说:“悟道成佛,不是为了混饭吃,也不是为了吃素、念念经而已。这是要发狠心,突破根深蒂固的贪、嗔、痴恶习,开启本具的智慧光明,济世利生。”

在金山寺旁边有一条小街,街上住着一位与自己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的贫穷老婆婆。老婆婆的儿子经常喝骂她。妙善禅师知道这件事后,觉得这位老婆婆很值得同情,于是就经常去安慰她,并时常跟她讲一些佛家因果轮回的道理。

老婆婆的儿子对妙善禅师常来家里这件事非常反感。有一天,他悄悄躲在门外,手里还提了一桶粪,等妙善禅师一走出来,他立即就把粪桶往禅师的头上浇去,禅师的全身瞬时淋满了腥臭污秽的粪尿,大街上的人都跑来看热闹。

妙善禅师一直顶着粪桶走到金山寺前的河边,不气不怒地把粪桶取下来。看到禅师这副狼狈相,跟着来看热闹的人笑得更厉害了。

“这有什么好笑的?人身本来就是众秽所集的大粪桶,大粪桶上面加个小粪桶,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妙善禅师毫不在意地说道。

“禅师!难道您不觉得难过吗?”有人忍不住问。

妙善禅师微笑着说:“我一点也不会难过,老婆婆的儿子给我醍醐灌顶,这是对我的慈悲,我正觉得自在哩!”

老婆婆的儿子后来知道这件事后,深为妙善禅师的慈悲所感动,便跑去向禅师忏悔谢罪。禅师高兴地对他说:“父母养育之恩山高水深,不能好好孝养,反而打骂犯上,如此不孝,何以为人?”

受了禅师的感化,老太太的儿子从此改过自新,后来还成为了闻名乡里的大孝子。

佛家有句有名的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不原谅伤害你的人,总想报复,就等于是手握屠刀。这种心里的恶念一旦生根,就会不断地膨胀,最后让人做出邪恶行为。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宽容,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用宽容去替代怨恨,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阳光般的气息。

当你觉得难以做到完全宽恕别人的时候,不妨做下面这个思维训练,帮助自己消除报复心。

首先,闭上双眼,想想那个最令你难以宽恕的人;然后问自己:要怎样才会使你宽恕他?你想把他怎样?如果非要让他受苦,你才能原谅他,那么就想象一下,他现在正在受着各种严酷的刑罚,刑罚的残酷甚至连你都开始对他产生怜悯之心了……这样,你就会很容易放弃你的报复心,不想真使他这样受苦,然后大度地原谅他。

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眼睛,我们不能用贪婪、嗔怒、愚痴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多一分理解和宽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会更快乐、更有意义。

2.忍辱波罗蜜

南怀瑾曾说:“想发脾气,把脾气转为慈悲,把烦闷转为快乐,这就叫一步一步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

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当你明白烦恼即菩提的道理时,还有辱可忍吗?无辱可忍。一切烦恼皆是解脱我们、成就我们无上菩提的种子,这个烦恼已经转化为了菩提,是我们非常乐意面对和接受的。所以,无辱可忍,这就叫忍辱波罗蜜。”

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佛在修行时,专修忍辱之法,所以他还被人们尊称为“忍辱仙人”。释迦牟尼佛在山中修行期间,面对蚊虫虎豹等的侵袭,一直是忍辱而不反抗,以避免吓怕它们。

有一次,歌利王带着自己的妃嫔和大臣们到山中打猎,妃嫔们便趁此机会在山中四处游览。她们在路上遇到了忍辱仙人,见他长发长胡子,面貌十分怪异,就害怕得要躲起来。忍辱仙人叫她们不用惊慌。妃嫔们见忍辱仙人跟她们说话,就好奇地看着他,问他为什么会在山里面。忍辱仙人答:“我在山中修忍辱行。”放下戒心的妃嫔们就与他交谈了起来。

正在这时,在附近打猎的歌利王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声,就走来看个究竟。看到正在畅谈的忍辱仙人与妃嫔们,歌利王非常生气,就问忍辱仙人是什么人,在山中做什么。忍辱仙人回答说他在山中修行,为的就是能忍受一切痛打辱骂而不反抗。

歌利王不屑地说:“世上哪有受人打骂也能忍受的?”说完,他就用宝剑割下了忍辱仙人的一只耳朵,看他是不是真的能忍受屈辱。当看到忍辱仙人面色坦然、毫无愠色时,不甘心的歌利王随即又割下了他另一只耳朵。忍辱仙人说自己仍能忍受。歌利王不相信会有被割耳朵而不生嗔恨的人,于是又割下他的鼻子。忍辱仙人仍说能忍。歌利王说:“既然你能忍受,我就助你完成道业好了。”接着他又割掉了忍辱仙人的四肢。

可是忍辱仙人只是可怜歌利王的无知,而并没有对他产生怨恨。他还对歌利王说:“等我成佛时,第一个先度你修道。”听到这话,歌利王心中非常羞愧,就拜了忍辱仙人为师,跟着他研习佛道。

“佛能包纳虚空,包纳六道的众生,我们学佛也要学会包容,若连周围的人、单位的伙伴、身边的亲人都不能容纳,又怎么能说自己学佛呢?”这是南怀瑾先生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南先生还说:“没有这些人折磨,你的烦恼习气怎么会断得了?关起门来,躲在山洞里,一辈子也断不了。所以天天要受考验,天天在这里面去磨炼境界现前,心里就有觉悟,觉就没有怨恨,欢喜接受。这叫真正修行,真正在做功夫,把你的烦恼习气修正过来,叫修行。若还有一点点怨恨,心不平的话,那就是功夫还不到家,还差很大的一段距离。一定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够长智慧。”

有个脾气暴躁、易怒的人,他经常与人争执,大家都不喜欢他。有一次,他到大德寺游玩,刚好遇到一位禅师正在说法。这人听完后,觉得禅师说得很有道理,就想要痛改前非。于是,他走到禅师跟前说:“我以后再也不跟人打架、争吵了,就算是受人唾面,我也只会默默拭去!”

“何必拂拭呢?就让唾沫自干吧。”禅师说。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忍受成这样?”他不解地问。

“你就把它当作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这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微笑地接受吧!”禅师回答。

“那如果对方不是吐唾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怎么办?”

“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是一拳而已。”

那人非常不服气,认为禅师是在胡说八道,于是生气地在禅师头上打了一拳,并问:“和尚,现在怎么样?”

“我的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禅师非常关切地说。那人听后,立即对禅师起了敬意。

“‘忍’在佛法修持里是一个大境界,如想修得大乘佛法,则必须‘得成于忍’。”南怀瑾先生说:“忍辱的时候有痛的感觉,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心念把痛苦拿掉,转化成慈悲,这才是忍辱波罗密。到达没有痛的感觉,那是功夫境界,不能说是忍辱波罗密的功德……极痛而能不痛,那是你真正的智慧成就,你当场就可以把五蕴里的受蕴与想蕴,都拿开而解脱。学佛也是要学解脱,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加以说明。”

3.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南怀瑾先生在介绍佛学时说:“这个世界上充满缺憾,甚多苦难,而人与一切众生,不但能忍受其缺憾与许多的苦难,而且仍有很多的人们孜孜向善,所以值得赞叹。如果世界上没有缺憾与苦难,自然分不出善恶,根本也无善恶可言,那应该是自然的完全为善,那就无可厚非、无所称赞了。”

古印度,常会发生水灾或干旱,老百姓们常常会因此失去收成,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有一位婆罗门,对此十分不忍,便每天清晨都到庙里去祈求梵天免除这些灾难,让人们过上富足安稳的日子。

他的虔诚终于感动了梵天,梵天来到婆罗门的面前,婆罗门激动地叩拜在大梵天的脚下说:“尊敬的梵天啊,您创造了这个世界,却常常让人间的土地干旱或洪水成灾,导致农民失去收成。现在大家都过着饥饿的日子,您怎么忍心呢?还是让我来教您点东西吧。”

听完婆罗门的话,梵天并没有因为他的不敬而生气,而是平静地说:“那就请你教我吧。”

婆罗门说:“请您给我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您就按照我所说的去做,你会看到,世界上再也不会有贫穷和饥饿的事情发生。”

梵天答应了婆罗门提出的条件。在这一年里,梵天按照婆罗门的指示,没有电闪雷鸣,没有狂风暴雨,任何可能会对庄稼不利的自然灾害都没有发生过。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下,小麦的长势特别喜人。

一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看到麦子长得那么好,婆罗门就又向梵天祷告说:“梵天您瞧,如果一直按照这样的方法,十年后,人们就算不干活也不会饿死了。”梵天只是在空中对着婆罗门微笑着,并没有回话。

终于到了收割的时候,当大家兴高采烈地割下麦子时,却发现麦穗里边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婆罗门非常惊慌,他又跑到神庙里去向梵天祷告说:“梵天呀,请您告诉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

“那是因为小麦没有受到任何打击的缘故。这一年里,它们过得太舒服了,没受到过烈日煎熬,也没经过风吹雨打。你帮它们避免了一切可能伤害它们的事情,这的确能让它们长得又高又好,但是,我的孩子,你也看见了,麦穗里什么都结不出来……”梵天微笑着回答。

万事顺意是不利于成长的,太舒服的生活会消磨你的意志,让人的修养和学识停止不前。只有忍受苦难,经受必要的锤炼,才能让一个人走向成熟,拥有大智慧。

孟尝君曾被齐王驱逐出境,后来孟尝君重新得势,在他返回齐国的路上,在边境遇到了一个叫谭拾子的齐国人。

谭拾子问他:“你恨不恨那些在你得势时百般逢迎,而在你失势的时候却四散离去的人?”

孟尝君心想:是啊,那些人真是令人讨厌。于是就点了点头。

谭拾子说:“这个世上的人本来就是这样,看见谁贫贱就远远避开他,看见谁富贵就向他靠拢。就像市集一样,早晨的时候总是熙熙攘攘,到处都挤满了人,到了晚上就空空荡荡,一个人也没有。这不是人们爱早恨晚,而是根据需要来的,因此希望你不要恨那些人!”

孟尝君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便取出之前刻着那些自己痛恨的人的名字的木简,用刀把那些名字全部削掉了。孟尝君宽容了那些趋利避害的势利之徒,也为自己树立了声望,巩固了地位。

“一沙一世界,一尘一劫哀。”可是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我们在真正成熟之前会经历多少创伤。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坦然面对这些创伤,因为每经历一种创伤,我们就会离成熟更近一步。

4.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佛说: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你要永远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当人们给我们制造逆境时,我们或许会感到自己吃苦了、受委屈了,但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才能得到磨炼,提高自己的素养。我们能不感谢他们吗?南怀瑾先生曾说:“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

有一位禅师在山中修行。一天晚上,他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中他发现一个小偷潜进了他的茅屋。禅师知道小偷不会找到任何值钱的东西,就赶在小偷离开之前回到茅屋,刚好不期而遇。

小偷不知所措,禅师却微笑着说:“你走了老远的山路来看我,我却没有什么东西让你带走。天气凉了,你就把我这件衣服带走吧!”说着亲手把自己身上的禅衣脱下来披在小偷的身上。

小偷惊慌失措,无地自容,低着头一言未发地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逐渐消失在明亮的月光中,不禁感慨道:“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你一轮明月。”

第二天清晨,禅师打坐起身,一开门就看到地上放着昨天他送给小偷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

禅师脸上露出了微笑:“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南怀瑾先生曾在对佛界弟子的演讲中说:“大家学佛修道,都是想证果。但为什么学的人多,证果的少呢?除了见地、修证之外,主要是行愿不够,不是功夫不到。”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夫差便令勾践为其牵马,当众辱骂之勾践却表现出一副奴才的样子,对他唯命是从。

有一回,夫差大病。勾践便暗中命范蠡探看,范蠡回来告诉他,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于是,勾践便亲自去见夫差,以探问病情为理由,当着众人的面,他竟然亲口尝了夫差的粪便。

之后,勾践便向夫差道贺,说大王的病不日就能好转,并且向夫差磕了个头,凑近他身旁告诉他:“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头,这是得了医生所说的时气病,此症一定能够好转,大王不用太担忧。”

夫差看到勾践对自己如此“忠心”,被他的话语和行动所感动,再加上没过几日身上的病果然好转过来,便动了恻隐之心,不顾群臣的劝阻,把他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去后,不近女色,不观歌舞,安抚群臣,教养百姓。勾践不肯用褥子,床上尽是些干柴干草,并且用绳悬挂一个苦胆。每天尝一下苦胆的滋味,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掉昨日受的凌辱与苦难。他还常常到外地巡视,探望孤寡老弱病残。人们对他更加爱戴,他便对他们讲:“我预备同吴兵开战,望诸位肝胆相照、奋勇争先,我当与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死,此乃我一生夙愿。如果这不能办到,我将弃离国家,告别群臣,身带佩剑,手举利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做奴仆,侍奉吴王,以找机会与吴开战。我知道这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决心已定,一定要实现!”

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越国对吴国进行了决战。越军包围了吴王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灭吴之后,越国势力大大增强,民心欢悦,越国遂称霸于诸侯。

如果没有吴国的进犯和吴王夫差的羞辱,就不会激起越王勾践强烈的斗志,或许越国也就不会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了。所以,请把别人给你的逆境看成是一种动力,以鞭策自己奋发有为。

逆境是“锻造人生的熔炉,锤炼人生境界的铁錾”。因此,我们应该感谢那些给我们制造逆境的人们。

5.不受磨炼不成佛

佛说:“十方三世一切佛皆以苦为良师。”没有苦,不可能成道。逆境是增上缘,因为有苦,人才会努力、思考、精进,才会领悟,这就叫因苦成佛。

在山中的庙里,有一口大钟和一尊铜铸的大佛。大钟每天都要承受几百次撞击,而大佛则是每天坐在那里接受千千万万人的顶礼膜拜,这让大钟感到十分不平。

一天夜里,大钟忍不住提出了抗议,他对大佛说:“我们同样都是铜铸的,你每天都是高高在上,人们对你烧香奉茶、献花供果、顶礼膜拜;而每当有人拜你之时,我就要挨打,这太不公平了!”

大佛听后微微一笑,说:“大钟啊,你其实不必羡慕我。你不知道,当初我被工匠制造的时候,工匠们对我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我日夜忍耐如雨点落下的刀锤……千锤百炼才铸成佛的样子。我经过了这些难忍的苦行,才能坐在这里,接受鲜花供养和人们的礼拜!而你并不曾经历过我所历经的苦难,现在别人只不过在你身上轻轻敲打几下,就忍受不了了吗?”

要成为大佛,就必须要忍受艰苦的雕琢和锤炼。忍是修行必须的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人获得成就的不可回避的路程。

南怀瑾在回复网友们“组团见南师”的信中曾说:“你们以为拜了老师就会得道,就会成佛?当面授受就有密法?真是莫名其妙!口口声声求法度众生,却连自己的事都搞不清楚。先从平凡做人做事开始磨炼吧,做一份正当职业,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不要怨天尤人,要反求诸己、磨炼心智、转变习气,才有功德基础。否则就成了不务正业,活在幻想的虚无缥缈中罢了……功德够了,自己会开发智慧。”

鉴真14岁时被智满和尚收为沙弥,做了大云寺内很多僧人都不愿做的行脚僧。刚开始的时候,鉴真感觉做行脚僧非常辛苦,经常不能按时起床出去化缘。

有一天,已经日上三竿了,智满师父发现鉴真依旧没有起床,就去叫鉴真起床,并问他:“鉴真,你怎么还不起来呢?”

“师父,我剃度才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做行脚僧太苦了!”鉴真指着自己床前一堆破破烂烂的芒鞋说。

听鉴真这么一说,智满师父马上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微微一笑,对鉴真说:“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大云寺前面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雨水把黄泥水冲到了寺前的路面上,致使路面泥泞不堪。

智满师父站在寺前的空地上,拍着鉴真的肩膀说:“我记得你昨天在这条路上走过,你留下脚印了吗?”

鉴真不解地看了智满一眼,摇了摇头说:“昨天,这条路又平又硬,我哪能留下自己的脚印呢?”

“今天呢?如果你今天再在这路上走一遭,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为什么?”

“这还不清楚吗?只有泥泞的道路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呀!”说到这里,鉴真自己突然开悟了。他转过身来对智满师父说:“师父,弟子明白了!要想修炼成佛,必须经历苦难。”

弘一法师曾说:“能受煅炼,便如松柏历岁寒而逾坚;不受则如夏草春花,甫遇风霜,颓靡无似矣。”一个人不经过艰难困苦的坏境的磨炼,知识、思想和修养就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也不会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自然也就难以顿悟成佛了。

6.忍辱负重不觉苦

佛说:受一切痛苦就是辱,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南怀瑾先生对此的解释是:“譬如我们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来自己许多烦恼,也带给别人许多烦恼。”

南怀瑾先生在讲《金刚经》时说:“切断一切万缘叫作法忍。我们中国文学的形容词是,拔开慧剑,斩断情丝。有时,我们剑是拉不开的;有时候又只拉一半;有时候剑拉出来了,看看剑却愣住了。不要说斩了,扯都扯不断,那个剑早就钝了。所以说,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我们要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难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为什么定不住啊?两个腿痛,你就忍不住了,这个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当然,硬忍是很难,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两腿两手,四大皆空,那个时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过去。所以,这六度的一关忍辱度,你就过不了,过不了的话,这一切皆是空谈。”这是南怀瑾先生对“忍辱”的理解。

有一位白隐禅师,非常有德行,门徒也很多。距离他的寺院不远,有一户开布店的人家,全家都是白隐禅师的信徒。可是他们家的女儿却和一位行为不正的年轻人发生了关系,还没有出嫁就有了孩子,实在很没有面子。做父亲的一再逼问女儿那个人到底是谁,女儿深怕一讲出来,他的男朋友会被父亲打死,所以一直不肯讲。后来,经不住父亲的一再逼问,她忽然念头一动,父亲最尊敬白隐禅师,因此就说:“是白隐禅师。”

她父亲一听,整个人像天崩地裂一般,万料不到竟有这样的事,白隐禅师曾经是他最敬重的人呀!他怒气冲冲地拿着木棒,找到白隐禅师,不由分说地将他痛打一顿:“你这个坏家伙,本以为你是得道高僧,没想到居然和我女儿做出这等伤风败俗的事!”

白隐禅师虽觉得不太对劲,但仔细一想对方的话,便明白了一些端倪。他心想,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没有用,而且又关系着一个姑娘家的名节,就说:“就是这样吗?”

小孩呱呱落地以后,女孩的父亲把小孩抱到寺院,丢给白隐禅师说:“这就是你的孽种,还给你!”从此,白隐禅师只好做起了这孩子的保姆,天天带着孩子化缘奶汁,到处遭受辱骂与耻笑:“这个不守戒律的坏和尚!”但是白隐禅师不论受到怎样的辱骂,仍是默默地抚养这小孩。

在这之前,女孩的男朋友早已吓得逃跑到外地去了。过了好几年,他才敢回来找这位女孩,问起过去的事。女孩骂道:“你这个不负责任的混蛋,你走了,我没有办法,只好说孩子是白隐禅师的。”年轻人一听马上说:“你怎么可以诬蔑禅师呢?他可是个大好人啊,我们真是罪过啊!现在该怎么办呢?”女孩也愧疚地说:“只好去向白隐禅师忏悔了!”

听女儿表明当年事实的真相后,父母亲心里都感到无限懊悔,便立刻带着全家大小,向白隐禅师陪罪忏悔。白隐禅师听了以后,也没生气,只简单地说:“哦!原来是这样子!这小孩是你们的,你们就抱回去吧!”

南怀瑾先生说:“忍辱最难办。你说自己心很清净,戒律也很好,那是当你没有受到打击的时候;打击一来啊,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净不清净,什么毛病都出来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为那是最难最难的。也因为这个原故,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萨地。”

有一个禅师,在老师的身边学禅多年都没有什么成果,老师便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点化他。一天饭后,年轻禅师陪着老师在长满一片青草的田野上散步,老师随口问他:“你看这田野是不是很青翠。”

年轻禅师回答:“是啊,郁郁葱葱,很有生机。”

“哈哈哈……”老师听后,发出了一阵大笑声便踱步离开了。

年轻禅师愣在了那里,心想:我有什么说错了吗?我觉得我没有说错什么呀!老师为什么嘲笑我呢?

年轻禅师因放不下老师这一神秘的笑而寝食不安,心里总是想,我哪里说错了呢?老师为什么嘲笑我呢?连睡梦中都会被老师那神秘的笑声惊醒。他实在忍不住了,第二天清早,便去请求老师明示:“师父!昨天在田野里我是哪里说错了呢?”

“你没有哪里说错啊!”老师回答。

“那师父为什么嘲笑我呢?”年轻禅师又问。

老师说:“你既然没有说错做错,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是笑是骂呢?你看过市集上专门耍把戏的小丑吗?众人对他指指点点,并发出阵阵嬉笑,但他依然能心安理得地表演。而你被人一笑便弄得寝食不安,对外界的看法如此执著,如何参禅悟道呢?实在是连耍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啊!”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学佛的人注意:别人态度不好,或一句话不中听,马上起计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学们注意,不要听了金刚经讲忍辱,就万事不做,自以为那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