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各地文场耍家求艺
从前,桂林有一种人被称作耍家,听来一定会使人感到奇怪,怎的还有“耍家”这种“专家”?顾名思义,耍家指的是以“耍”为专长的人。可能有人还没听闻过,也不相信,但是桂林的确有耍家,老桂林人不但耳熟,而且见过,还能谈出耍家的许多板路呢。
耍家大多是富贵人家的子弟,因家中有钱财,房屋田地多的是,经济条件优越,他们自然就不干活,生活过得优哉游哉。耍家多喜爱皮黄,学唱桂戏、文场等,通常和一帮闲者组成班子,唱耍玩子。我接触到的文场耍家有很多,以下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才子”沈善文
沈善文是柳州能打能唱还能创编的有名耍家,柳州第四中学毕业的。他毕生爱好文场音乐,投师于李子忠、吴岳伯,深得真传。吹、拉、弹、唱俱精,能一手打扬琴,一手摇板,同时唱曲,又擅编导,是柳州市文场艺术造诣颇高的民间艺人。
1932年前后,他与盲艺人苟妹(叶群枝)结婚后,协助苟妹挖掘了传统剧(曲)目《文远借茶》,以及《摘葡萄》、《十不调》、《芙蓉泪》、《碧玉箫》、《相思恨》、《碧云草》等唱段。当时约有五年时间他常到柳州河南太平西街的济生堂中药铺“坐玩”,成为大众文场社、柳莺文场社的主要成员,并带动了不少青年参加文场的活动,如陈锦文、曾伯希、董锐山、洪国璋、陈萼楼、龙溪、曾寿松、吴亚年、梁启仁、曾宪书等人。
1940年至1942年,沈善文相继到柳江县百朋乡和罗城县龙岸镇教馆,培养了许多文场人才。1953年、1956年,曾两次作为柳州市文艺队的代表参加在南宁举行的第一、第二届广西民间文艺观摩会演,为文场演出担任伴奏。1959年8月,沈善文被邀请到桂林市文场戏曲训练班传教月余,1959年他与海逢贤一起受聘于广西艺术学院,任职达三年之久。
1956年8月,正好桂林市文化局将我调到艺术科筹办文场戏曲训练班,我有幸遇到沈老师。由于我负责招生筹备文场戏曲训练班,沈老师在那坐琴,我就对沈老师说“我想听桂林没唱过的,你们柳州最爱唱的”,然后沈老师给我唱的第一首曲就是《水上琵琶》,我当即就记录下来。可后来经我与爱人去四十多个县市采风考证,发现即使是金紫臣的《最新琴弦曲谱》也没有《水上琵琶》。我猜想此曲就是沈善文老师作词的吧。沈老师还有一个自创的代表作《月夜秋深》,这是一首描写初秋月夜景色的小段,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孤凄、哀怨、悲秋、怀想的心境,这里我附上《月夜秋深》凄美的唱词,可以窥见沈老师的才情:
新秋夜银汉中月明如昼,
遥映着柳荫下绿水悠悠。
金风送画楼前铁马相斗,
纱窗外粉墙边虫声四啾。
庭前桂初发蕊迎风舞袖,
上苑菊未含苞对景生愁。
葡萄下海棠花鲜明雅秀,
唯有那老梧桐独自悲秋。
听谯楼一阵阵更声催漏,
观不尽秋色景月笑当头。
穿曲径步花荫几番回首,
阳台上若有缘梦里再游。
“拾零者”韦建章
柳州的耍家我不得不说韦建章,他是柳州名耍友,是成立于1935年的柳州国乐研究社社员之一。我和我爱人苏兆斌去柳州采风,他很热情地接待我们,并提供了很多关于柳州文场的资料给我。20世纪90年代,他病重不能说话了,我和我爱人去柳州看望他,他用手比画和我们交流,得知第二天早上我们要离开柳州,他就叫三轮车拉他到车站送我们,很感人的。
柳州文场的名耍家何汉湘(一排左七)、韦建章(一排左八)、章九英(二排右六)
1946年春,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他与黄永清等人在柳州河南戏院与桂剧同台挂衣公演了【文场壮调】《洒金扇》(该剧唱、白全用壮语)。
1953年,韦建章在家中组建了柳州市春秋业余文场社。1960年他被聘为柳州市艺术训练班文场队教师,1982年任柳州市业余文场研究社社长。1953年和1957年,他参加了广西第一届民间文艺观摩会演和广西第二届民间文艺会演,个人获得奖励,改编、创作的文场戏有《壮汉一家》、《母女俩》、《拆篱笆》等。
韦建章的文字功底相当好,能演唱能作曲。其中《洒金扇》就以壮族语收录在《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西卷》,由于他经常把张三李四写的曲刻印成唱本,取名为《拾零集》,因此我将他称为文场的“拾零者”。
“信陵君”何汉湘
我还要再说一位柳州的耍家何汉湘,他与章九英是夫妻。何汉湘是柳州文场研究社的社长,他慈祥淳朴、不善言辞。每次我去柳州他必定不让我们住宾馆,而让我们去他家住。何汉湘说:“何老师,你若住宾馆每天还要来回走,但若住我这里,我们就可以每天有更多时间谈、唱文场,这不是很好嘛!”
我就住在他家,我们从早唱到晚。去柳州不住宾馆,住他家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有更多的时间来交流文场,我们的关系真是好到如同亲人般啊!柳州人称其为柳州文场界的“信陵君”,其意是为好客,他真是当之无愧的“信陵君”!
“不合群”的曾日照
有个耍家叫曾日照,他很爱文场,但是不合群,因为他有文化,而一些耍家文化没有他高,他又是税务局的干部,很孤傲,不合群。我和他相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他有很多文场资料。
最近一次(2014年)我见到曾日照是在家里,他得了喉癌,口齿不清,但是见到我后依旧在家组织一批人唱文场,后来听说我出了几本书,让我寄书,我马上特快邮寄给他了,他很高兴。
之后我给他打电话,发现从上次唱完后,口齿清晰,恢复了。后来曾日照去世了,他的爱人打电话跟我说:“这老鬼,他不合群啊,他的徒弟没有哪一个没被他骂过,或者唱得不好,就直接说‘你给我出去’。真是不合群啊!”所以他自成一派,他有自己的本领,他是柳州文场唯一一个既唱得好碟子也打得好的耍家。
“太热心”的徐道元
徐道元老师会拉一点二胡,不怎么会唱,但是很热心文场的事情。徐道元这位耍家是真正地在“耍”。徐道元非常热心,只要我去采风,他事先给通风报信,热心地安排我今天去哪家,明天去哪家,他还热心地送了很多书和碟给我收藏。那时他都是近80岁的老人了,知道我要去,每一次都是亲自跑腿联系安排好的。真的好热心啊!
“太入迷”的覃绍华
覃绍华唱文场是入了迷,迷到一天到晚都在唱文场的程度了。因为对文场太入迷,他的师父不将文场的词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布上以便保存传承。他赠送给我一共17块布,全部写满了文场的唱本。
有时我在想,若是专业唱文场的人有他一半的精神,那该不得了啊。至今我与覃绍华都是以姐弟相称。无论唱到何地,覃绍华都会唱上的一首他为我而写的《赞知音》,唱词中的肖因果是我的笔名。特此附上词:
大姐,大姐,好大姐,能讲会唱会编曲。
肖因果编的曲,个个唱,真是人间一绝唱。
好大姐,我将你来好有一比,凌霜傲雪像蜡梅。
我爱你黄花晚绽香馥郁,满院馨芳胜桃红。
为文场创作编写……啊……几代雄。
赢得荣誉,赞芳馨,赞芳馨……
好大姐,文场结交好知音,非物质文化得传承。
文场事业需要你,永远与你做知音,
永远与你做知音,做知音……啊……
覃绍华自打自唱《芦林捡柴》
覃绍华送给何红玉的写在布上的文场
采访“琴王”苏焕章(左)
“琴王”苏焕章
苏焕章是柳州市人,自幼喜好广西文场,常跟张席卿、吴岳伯、黄铭卿等柳州市的老一辈文场名耍家们在一起弹唱,他擅打扬琴,琵琶、三弦、二胡等技艺亦精湛,是继柳州“琴王”罗纯华后的新“琴王”。
他的琴打得流利、幽雅、抑扬顿挫相得益彰,富于感染力,能带动演员投入情感演唱。同时他又善唱生角,吐字清晰,唱腔委婉、细腻,自打自唱,琴人合一,是位技艺超群的耍家。
他在当地是一位深得大家尊崇的艺人,他创编(含词、曲)的《兰亭春梦》在柳州一带已深入人心,为人喜爱,广为传唱。我曾在柳州拜见了十几个打琴的人,他是数第一的,只要他一来,原来坐琴的人都会起身相让给他来打。
“文场痴”张平英
在平乐,有这样一群人,非常热衷于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有文场、桂剧、彩调等戏曲曲艺。近年来,这几种形式已分别被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为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许多老艺人孜孜不倦,甚至呕心沥血,倾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其中平乐老艺人张平英就是对传承广西文场很执着的人。
张平英住平乐县城桂剧院后面的新兴街5号,经过这里的人,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悠扬动听的音乐曲调从小屋传出,那是她与她的徒弟们在演唱文场。这间小屋也是平乐民间自发成立的“凤凰曲艺社”,社长就是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艺人张平英。
她介绍说,凤凰曲艺社成立时,有10多个人。廖岱师父教他们文场,用文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还编渔鼓,以渔鼓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搞街头剧,宣传计划生育、好人好事等。比如平乐有一个大孝子,梁锦鹏,为人诚实,非常孝敬父母,张平英他们就以渔鼓的形式,宣传这个大孝子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大家以他为学习的榜样。
何红玉(左六)与张平英(左八)
张平英老师对平乐的文场的保护、传承、弘扬、振兴,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她老人家给我寄出的文场本子,叠起来就有厚厚的一沓,送给我的碟子有二十几张,都是自己打扬琴自己唱。我说她是“文场痴”,痴到什么程度?就是唱文场如痴如醉,一唱起来不想吃、不想睡。这种精神,值得我也值得我们下一辈好好地传承下去。为了文场,我们就是要做出点实事。
可以这么说,张平英老师把毕生所学的文场知识和宝贵的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我们,让文场传承下去。她还说要把平乐的文场发展下去,不让它失传。她当真是文场痴心人啊,我说她是平乐的广西文场大师也不为过。
“文场大户”陈士云
陈士云是柳州罗城县龙岸人氏,她家在龙岸很有名。以前我跟爱人去龙岸采风,只要一跟人打听唱文场谁唱得好,得到的回答一定是陈士云。
为何要说她是“文场大户”呢?原来,新中国成立前陈士云家就请过十几个唱文场的师父在她家教唱,在龙岸谁想唱文场都可以去她的家里,她家每天包唱文场的人吃饭。她的父亲也爱文场,她家大门一直为文场而开,唱文场包吃饭,这个大户人家为何这么慷慨,就因为爱文场!
“文场梦”陈守汾
陈守汾先生是阳朔县白沙镇人,白沙镇唱文场历史久远。我在《戏韵》一书中,曾在“活动”一章专门写了“白沙镇的文场戏”。1977年,白沙镇成立了一个组织机构相当严谨的业余文场队伍——白沙镇曲艺队,有队员30人左右,大都是镇上的农民,当时还在上班的陈守汾就是其中的骨干之一。这支队伍演出的剧目,用他们的话讲,“是从桂林市曲艺队那里‘偷’来的”。晚上几个人开拖拉机到曲艺队看演出,用录音机偷偷地将戏录下来,回来后记录整理成唱本排演。就这样,他们居然偷演了两个大戏——《西厢记》和《王老虎抢亲》,以及小戏《葛琳》、《香罗帕》、《丑人计》等,精神可嘉,令人钦佩。
陈守汾在桂林组织成立了一个有十余人的雅乐文场社,自掏腰包陆续录制了文场演唱光碟六张,其中文场音乐卡拉OK光碟两张,为观众了解、学习、演唱、欣赏广西文场搭建了一个可喜的平台,对广西文场的保护、传承、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陈守汾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著名耍家,多年来,他用诗词的形式抒发了他痴爱文场的情怀。《文场梦》其一:少时文场梦,夕阳梦更痴。票友真情注,百花满园春。《文场梦》其二:不计冬夏不争春,浓淡疏密根自深。金色岁月痴心唱,愿随文场漫人生。《文场缘》其一:三十年前缘西厢,如今丝桐又重弹。悲欢聚散终须有,回首人生尽沧桑。《文场缘》其二:往事如烟常记忆,不时梦里笑嘻嘻。铜琶铁板声声唱,同是天涯沦落人。《文场情》其一:高山流水有知音,文场音乐伴我行。曲不醉人人自醉,如泣如诉情所依。《文场情》其二:那日偶去南溪山,又听一曲《骂玉郎》。众说雅乐功一件,光碟流传满园香。
被陈守汾先生酷爱文场真情所动,不会吟诗的我也胡诌一首《文场魂》:少时文场梦,夕阳梦已圆。雅乐常相伴,逍遥赛神仙。
“诗人”蒋铁根
蒋铁根老师是文场传唱盛地平乐县的名耍家。20世纪30年代,他就与当地的文场权威人士陈芳梅、林瑞峰、何炽圃等齐名。他柔软清甜、缠绵悱恻的“窄音”(女喉)唱法令时人赞叹不绝。代表曲目有《崔氏逼休》、《武松与潘金莲》等,新中国成立后定居桂林。20世纪70年代,我在市文化馆从事广西文场的录音抢救工作时,得其辅佐。他是文场有名的“记老”,唱不下去的唱本还得由他提示,令桂林的一批名耍家如李景修、唐道成、秦春生、娄德沛、马直清、唐玉明等折服。
蒋铁根对诗词很有研究,口中常念念有词。他的一首《鹧鸪天》,书写了广西文场华章,传播、影响久远:八桂文场久有名,唱腔柔婉类莺声。抑扬顿挫循旋律,离合悲欢显感情。曲曼妙,调清新,珠圆玉润字晶莹。大江东去铜琵扣,百转黄鹂深树鸣。
“书画家”何如坚
1982年,我第一次到柳州采风,在文化馆的排练室里,一位神态肃穆的刷琴老人顿时抓住了我的眼球,疾速的琴飞、悠扬的琴声、平稳的领奏令我折服,他就是名耍家何如坚。近十次的柳州采风录音,“阵阵不离穆桂英”,他肚子里的货多,但却从不张扬,仅在私下与我交流探讨,是耍家中一个典型的文人儒士、知晓琴棋书画者。他曾送给我一幅字画,画的是一对鸳鸯,神游在荷花盛开的莲塘,题诗与落款是:
桂林鸳侣事文场,每过龙城慕结双。发掘精研誇绝代,为君写照万年香。兆斌、红玉老师贤伉俪为广西文场多年发掘创新奔走各县传经送宝誉满人间,此次来柳过问老人益蒙厚赠,谨挥就此图借作纪念聊表寸心。九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八一叟何如坚题记於柳州。
书画家何如坚送给何红玉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