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众筹在中国
中国众筹的机遇与挑战
文/盛佳
如果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那么2014年则是当之无愧的众筹元年,2015年则是众筹爆发年。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国内已有303家众筹平台,其中107家主要以奖励式众筹为主的平台,成功筹款金额约为80亿;以股权众筹为主的平台共130家,筹资总额至少在50亿元以上。(其中,包含约80家平台为综合众筹平台。)
在监管层面,股权众筹也在2014年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证监会在这一年密集调研股权众筹,曾在6月视察网信金融集团及旗下众筹网,又在12月出台《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并于2015年1月公布了第一批入选证券业协会会员的股权众筹平台。国务院也在2015年提出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并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众筹模式,尤其是股权众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众筹模式的发展机遇
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 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早在十七世纪,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将希腊史诗巨作《伊利亚特》翻译成英文,利用征订的方式出版书籍。1884年,美国为安置自由女神像,在6个月内筹到了超过10万美元的资金。在旧时代便已见雏形的“众筹”,又因互联网的发展而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
众筹优势:高效、广泛的新型金融模式
众筹作为新型的金融模式,以其独有的魅力受到了更多普通人的追捧,为新的创意、事件、活动提供了更广泛的融资来源,也为天使投资人、VC、PE们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参考源:来自市场的检验,是众筹发起人必须要突破的关卡。
首先,众筹打破了传统资本的拨款周期,扩大了融资的地理范围,项目的投资者可能来自世界各地,平均距离超过3000英里。早期阶段的公司可使用众筹探索产品的可行性,并尽可能去寻找低成本和低进入的壁垒。
第二,众筹合并了社交网络与创业融资,优秀的众筹网站已经成为投资人挖掘融资交易并互相联络的社交平台。
第三,为项目支持方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同一时间可查看大量的众筹项目。
第四,媒体和网络为项目的运营提供了公众舆论监督。
全球众筹发展机遇:3年380%的高幅增速
根据Massolution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个人和机构通过所谓“众筹”平台给予或者借贷的总金额达到1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6%。2013年这一数字是61亿美元,2015年这一数额增至344亿美元。众筹利用了以公众为基础的决策和创新优势,把资金用于项目或商业投资。利用社交网络、社会概况以及网络通信的病毒性质,在过去的5年间,个人及公司以债券、股票和捐献的方式为各项目筹集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全球最大的众筹平台Kickstarter在2016年3月突破了22亿美元的筹资额,这笔资金来自224个国家的1050万名不同的投资者。
根据Massolution数据显示,全球众筹融资产业规模从2009年的36.1亿元飙升至2012年的173亿元,3年增长380%,但是2012年亚洲地区仅占1.2%。根据数据及艾瑞统计预测模型核算,预计在2016全球众筹交易额能达到1989.6亿元。

国内众筹发展机遇:10年内将达500亿规模
除了在发达国家的良好发展势头,发展中国家将是未来众筹的发力板块。根据世界银行2013年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发展中国家众筹将达960亿美元规模,其中500亿在中国;在中国金融体系银行独大的局面中,众筹模式可以支持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改善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
自2011年开始,国内引入众筹模式开始,各个众筹网站发展迅速。综合众筹平台众筹网的奖励式众筹平台累计投资人超过100万人,在科技、娱乐、出版、农业、艺术、公益、房产等多个领域的项目共筹得资金140亿元。其股权众筹平台成功融资51.9亿元。截至目前,已有大大小小300多个中文众筹网站,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不断挖掘探索。
国内众筹发展的挑战
从发展程度来看,相对国外市场众筹的发展,国内各个众筹模式网站还处于初期,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众筹网站众多,发展情况参差不齐,不断有互联网巨头加入进来,但也不乏一些网站铩羽而归的情况。
就目前的众筹运转模式来看,股权众筹平台的数量已经开始超越奖励式众筹平台。除了目前市场呈现的网站同质化程度高、融资规模不大、法律风险等外部因素,市场的起步,对众筹项目发起方、支持方以及平台的建设均提出更高的要求。
众筹项目发起方:经验不足、盲目乐观
首先,创业者及项目发起者大多经验不足。项目发起方对产品的质量、投放市场的方式、产品的宣传推广方面均缺乏独立运作的能力。在现有情况下,众筹网站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用于项目发起人的培训与项目的宣传推广,帮助发起方推动目标实现。
另一方面,项目发起方对预期始终保持乐观。这种乐观不仅体现在对项目是否成功的预判上,也体现在最终是否能够完成项目并提供回报的预期。但实际上,超过60%的项目无法完成融资。而根据201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Kickstarter上科技与设计领域的项目中有75%的项目不能在众筹成功后按时完成。因此,在项目过程中,稚嫩的市场和信用体系需要平台方加强众筹过程中的管理和监控力度。
第三,项目版权问题。目前国内立法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参与者意识,还处于一个亟待大力发展的阶段,创意项目的投放无法真正规避迅速被抄袭的问题,也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例如一个“众筹咖啡冲泡过滤系统”的项目,最初想在90天内获得5000元的资助,但很可能在项目发布并筹资的过程中,创新和特色就已经被其他成熟商家借鉴,并更快地推出同样的产品。
众筹项目支持方:习惯卖家角色而非投资者
文化、环境、经济、国民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国民的收入水平,对众筹的认知程度等,都对众筹困境有较大影响。由于奖励式众筹项目的回报不是真金白银,而股权众筹项目虽然回报丰厚但又存在较大风险,而我国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因此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国内用户更习惯于买家角色而非投资者。他们对物质产品,如早交货或折扣价格更感兴趣,而鲜少对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提供支持。多数项目支持方其实缺乏判断项目的能力,对众筹模式有可能出现的无明显利益回报的模式,缺乏兴趣,众筹模式在这样的投资环境里实际成功的难度较大。
众筹项目平台方:面临多重挑战
在国内众筹市场的稚嫩期,项目平台方遭遇的困难与挑战相对更多。
首先,是市场的敏锐度和多种行业经验要求。在市场不成熟、支持方的辨识能力尚不充分的阶段,平台方需要具备对不同领域项目的筛查及市场敏感度。比如开展科技众筹,需要对新发明的捕捉;娱乐众筹,离不开大量的文艺界资源及推动;股权众筹,需要大量金融和投资知识等等。总之,平台方既要保证平台项目的吸引力,又要使得项目本身具备众筹价值和一定的市场认可度。
第二,是对项目方的风险控制。作为平台方需要不断对平台系统进行优化;对众筹的项目发起人进行严格的审核,尽量确保发起人信息的真实性。另外一方面,项目执行的管理也是挑战,项目发起方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及支持方的权益,均是一个在不断完善和摸索的过程。
第三,承担更大的行业推动责任。国内的众筹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需要保护行业的发展,鼓励多样化的众筹经营;另外一方面需要众筹平台方不断培育市场,带动更多人接受和认同这种新理念,同时不断培养对项目发起方、项目支持方的众筹意识。
尽管挑战重重,但作为新型金融模式,国内众筹的发展方式和理念与国民进步、经济环境进步、法律法规进步的步调一致。不断提升的全民素质、日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社会对创新的包容度的不断提升,都为国内众筹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宏观环境支撑。剩下的众筹模式的完善及行业的进步,则需要行业中每一个主体,包括项目方、支持方、平台方的共同努力。虽然发展的道路有些曲折,但前景却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