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供方诱导需求研究范式的启示
我们指出SID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念不兼容,不是对SID研究范式的否定。SID假设源自实践,基于实践,显然有其合理性。可是新古典经济学又是如此强大,对它的挑战几无胜算,需要对SID假设的提法做出修正。
一 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念
由于SID假设的本质是将医疗服务的需求看作是不确定的,所以它要么难以摆脱与效用的主观性和个人理性等新古典经济学核心理念之间的冲突,要么将患者和医生的效用精细化以消除需求的不确定性,从而失去了理论模型的简洁性。站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接受SID假设及其理论,失去的东西将远大于得到的东西,这或许就是基于SID假设的医疗服务市场的模型始终难以融入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原因。因此,要建立一个能有效分析医疗服务市场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绕过或放弃在医疗服务市场研究领域中占重要地位的SID假设。
放弃SID假设作为医疗服务市场研究起点,除了理论上的理由之外,在实践上的理由源自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在国外,许多医疗服务的费用都由第三方支付,诱导患者增加需求对医生好像很有吸引力。在我国,人们享受的医疗保障程度各不相同。对于那些有较好医疗保障的患者,往往支付能力也较高,对医生和医院开出的医疗服务不存在支付能力问题,通常任由医生和医院决定实施什么样的医疗服务。对于那些没有较好医疗保障的患者,一般都缺乏关于医疗服务的知识,只能由医生和医院自主决定实施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所以,除个别显示出有特别高的支付能力的患者被医院施以夸张式治疗之外,医生和医院无须诱导患者的需求。
然而,在实践中,医生在某些情况下诱导患者增加对医疗服务的消费是一个客观存在,建立一个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理论模型应该注意到SID这一现象。不过,我们宁愿将SID理解为一种价格歧视手段,即医生试图识别不同患者的支付能力,然后在消费者剩余中挖掘盈利的潜力。若能够采用这一基本观点,那么每个患者的支付能力可以不同,而市场需求却没有因为每个患者的实际支付改变而改变。只要我们试图建立一个与新古典经济学基本理念兼容的研究医疗服务问题的方法或模型,就应该重新思考SID研究范式的适用性。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摆脱现行医疗服务问题的研究范式与主流经济学基本理念相冲突的困境。
二 医疗服务市场的市场失灵
买卖双方对于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是分工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市场经济是一个高度分工专业化的经济,由于分工,人们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所有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技能,因此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整体的生产效率。不过,它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于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具有高度的不对称性。一旦在买卖双方之间关于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就存在一个卖者力图夸大产品或服务的好处而掩盖其缺陷,买者是否相信卖者传达的产品或服务信息的难题。
市场机制是通过竞争来解决这一难题的。例如,消费者不用担心因为自己不知道电视机的原理和制造过程而买到劣质的电视机,电视机厂家之间的竞争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如果所有电视机厂家都不吭声,那么消费者确实不知道哪家的电视机更好。这时,如果有一家电视机厂家提出质量担保,比如说,一年以内坏了包修包换,消费者可以断定提供质量担保的电视机比不担保的好,不担保的电视机将丢掉市场份额,竞争迫使它们也担保。如果所有电视机厂家都只包修包换一年,那么消费者又不知道哪家的电视机更好了。这时,如果有一家电视机厂家提出两年以内坏了包修包换,那么消费者可以断定担保两年的电视机比担保一年的好。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电视机厂家在进一步提供担保而增加的包修包换成本与得到的市场收益相等为止。消费者不用知道电视机的质量,市场竞争可以迫使生产厂家说实话。不过,医疗服务市场则不能利用担保的方法向患者传递医疗服务的质量信息。
市场竞争机制在克服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时不是都能很好发挥作用的,一旦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就称为市场失灵。在事关人们生活质量而又难以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产品和服务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医疗服务了。正因如此,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医疗服务市场才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不过,它也同样给我们启示,如果我们有办法消除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同电视机厂家提供质量担保一样,那么医疗服务市场也就没有市场失灵产生了,一切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用什么办法克服医疗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我们会在以后的内容中说明。
三 供方诱导需求假设的方法论问题
虽然供方诱导需求不是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主要现象,我们还是可以从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一些方法论方面的启示。在当代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就是不谈或少谈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不过,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有时还是不得不提及的。为什么主流经济学一直没有能够很好解释医疗服务市场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今医疗服务的研究范式与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和理念相悖,两者不可能在一个统一的方法论框架下兼容,这正是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为了说明这一点,先稍微谈一点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
当试图用理论来说明一种实际现象时,用什么作为理论的假设呢?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我们以物理学中的牛顿的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比较为例来说明。牛顿力学的基本假设有三个: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两个假设基础之上的: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是说,物理学定律在所有惯性坐标系中都有相同的表达形式;光速不变原理是说,在所有惯性坐标系中,光在自由空间中都有相同的速率。依据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可以推出运动中的时钟变慢,直尺在运动方向上变短,运动物体的质量增加等,这样一些时间、空间、质量依赖于运动的惊人结论。
可以看出,牛顿力图揣摩“上帝”造物时使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并以此为假设建立理论,然后由此来说明各种现象,牛顿的方法可以说是一个“从本质到现象”或“由里及表”的方法。爱因斯坦相对论则不同,它把光速不变这一实际观测现象作为理论的假设,然后由此说明各种现象,这可以说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或“由表及里”的方法。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时间、空间和质量应该是比光速更为基本的东西,应该作为假设,由此建立理论来说明光速不变现象,相对论却把光速不变作为理论的起点。
什么样方法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的方法似乎更有实际精神。如果你无论做何种实验都没有办法打破光速不变这一现象,由光速不变为假设建立的理论并由此演绎出来结论你也没有办法推翻。狭义相对论看似抽象,却是建立在坚实的经验观察基础上的。从这一点来说,供方诱导需求研究范式也是建立在经验观察基础上的,这就是理论的实践精神!因此,建立一个与实际经验符合的医疗服务市场理论,至少应该能够包容供方诱导需求这一现象。
四 对于医疗服务市场分析的启示
除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外,医疗服务市场的最基本特征是医疗服务价格的事前不可知,事后不可比。患者在治病前是不知道治愈疾患的总费用的,由于患者之间的异质性,治愈之后也不可能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获知看病的费用是高还是低。对于一种商品或服务,如果连价格都不知道,当然没有办法建立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那么现行经济学工具箱中关于需求的分析方法都不能使用,这正是医疗服务市场的行为和效率分析的难点。
我们宁愿做一个这样的选择:患者知道自己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比如说,患者清楚自己愿意用多大代价来缓解和消除疾患带来的痛苦,只是不知道医生的实际要价。医生不知道患者的需求,于是试图通过诱导患者来实行差别定价,这样,就可以将供方诱导需求研究范式完全纳入新古典经济学分析体系。
不过,困难仍然存在。如果价格事前不可知,那么还是难以使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在理论上,放弃需求分析的研究思路,从市场竞争性角度分析医疗服务市场的现象;其二,在实践上,只要我们能够让患者在就医前获得医治疾患的价格信息,医疗体制的若干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些都是后面章节中要阐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