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养涵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理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范围、研究现状及重点难点

“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即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这种思想源于儒家的传统。”[英]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61页。具体到学术研究领域,明晰而确定的研究范围、细致而具体的研究现状、凸显而准确的重点难点,同样是优秀学术品质的一种彰显。从传统价值观视角来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研究范围、研究现状以及重点难点表述如下:

(一)研究范围

本书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研究对象,以分析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切入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通过提炼传统价值观中的相关精华成分,探索一条转换和传承传统价值观,进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的创新路径。本书涉及的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包括: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是现实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心理支撑和意识追求。基于此,任何现实社会均有人们共同追求和全社会持续构建的基本价值和核心价值。而价值观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意义、作用的总评价和总看法。马克思、恩格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混乱和整体迷失的批判出发,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和核心价值进行了概括和论述。早在1843年,恩格斯就在《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一文中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他指出,与英国人通过实践、德国人通过哲学不同的是,法国人得出社会主义的结论是通过政治,“即他们起初要求政治自由和平等,继而发现这还不够,就在政治要求之外又加上社会自由和社会平等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页。。可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当中始终包含着价值观的内涵——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无产阶级的实践运动,也是一种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当然,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可分为基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集中概括和体现,是能够反映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表现形式、目标构成的根本取向和态度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能够让社会主义设定的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作为截至目前社会发展中最为高级的社会形态,其基本价值包含着人类对过去一切价值观念的扬弃和对进步价值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原则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泛化和抽象,其基本理念包括三个层面:在国家层面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导向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代表着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在价值追求上超越了以往任何社会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和未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这正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萃取和提炼。

(2)传统价值观。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意识结晶,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发展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评价及其对自身重要性的惯性认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进入近代以来,思想和文化的启蒙便逐渐成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持续性话语,就启蒙的实质而言,也是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审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融入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考量,努力实现传统价值观精华的当代转换,将传统价值观的转换、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密切结合,必将有助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路径,从而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研究现状

论文:截至2013年5月20日,在中国知网文献资源总库以“传统价值观”为篇名进行全库精确检索,获得204项结果,其中,学术期刊网络文献151项,特色期刊文献11项,博士学位论文1项,硕士学位论文13项,重要会议论文6项,国际会议论文1项,重要报纸文献21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篇名进行全库精确检索,获得1448项结果,其中,学术期刊网络文献1009项,特色期刊文献98项,博士学位论文7项,硕士学位论文41项,重要会议论文17项,国际会议论文1项,重要报纸文献274项,学术辑刊1项;以“‘核心价值’并‘传统价值’”为篇名进行全库精确检索,获得学术期刊论文2项;以“‘核心价值观’并‘传统价值观’”为篇名进行全库精确检索,获得5项结果,其中,学术期刊网络文献3项,特色期刊文献2项,暂无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记录。

在相关检索中,以“‘传统文化’并‘核心价值’”为主题进行全库精确检索,获得1303项结果,其中学术期刊网络文献832项,特色期刊文献67项,博士学位论文71项,硕士学位论文289项,重要会议论文21项,国际会议论文5项,重要报纸文献15项,学术辑刊3项;以“‘传统文化’并‘核心价值’”为篇名进行全库精确检索,获得69项结果,其中学术期刊网络文献55项,特色期刊文献5项,国际会议论文1项,重要报纸文献8项,暂无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检索记录。

著作:截至2013年5月20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资源库以“传统价值”为题名进行检索,获得84项结果,其中馆藏中文图书67项,外文图书3项,中文电子图书2项,方正阿帕比电子书12项;以“核心价值”为题名进行检索,获得200项结果,其中馆藏中文图书180项,方正阿帕比电子书20项;以“‘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为题名进行检索,获得1项结果,为学术论文集。需要提及的是,国家图书馆的图书检索系统由于入库图书存在建库周期的缘故,所检索图书著作均为2012年以前出版。至于最新出版的相关著作,由作者及时到实体书店或互联网络途径考察购买,也已列入参考文献。

总体来说,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战略任务以来,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研究热情。表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特点:

第一,研究视角日益拓展。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内涵解读以及基本特征的阐述和论证。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研究视角拓展至挖掘理论根源、探寻实践路径、剖析价值内涵等层面。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路径、拓展渠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以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

第二,研究方法丰富多样。从最初的理论解读和哲学思辨的研究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方法逐渐跳出了政治学和哲学的研究窠臼,诸多学者尝试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史学、文学、计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形成了数量丰富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第三,研究取向趋向现实。最初的研究着眼于概念界定和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仅限于知识界和理论界的宣传和推广。近年来,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层面多维度地阐释、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和理论内涵逐步得到拓展和扩散。十八大倡导从三个层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人民、服务于现实日益成为研究者的共识。

本书着眼于从传统价值观的视角来分析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路径。学术界对于这一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关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凝聚和提炼,前提是要明确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作为一套完备的体系来讲,自然要包含着诸多的层次和要素。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样一个不仅包含着价值观,而且包含着核心价值观的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体。进而,核心价值观自身又容纳了丰富的内在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集中反映。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二者存在辩证统一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载《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尽管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涵极为充实的价值系统,其中也包含较为丰富的层次和要素,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和灵魂这一角度来把握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体系当中的重要位置。因为核心价值观凝聚、概括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精髓,在多层次的体系中、在多方面的要素中均居于主导和统领地位;而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层次和多个要素当中,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华和本质内涵。核心价值观之所以有着这样的引导力和向心力,从而成为整个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灵魂,是因为“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中,只有那些集中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上。。也有的学者从宏观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孔令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载《知识经济》2011年第11期。。比较一致的结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价值尺度的核心和灵魂。

第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维度选择。一段时间内,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提炼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就在于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凝练的过程中,很难确定一套较为固定、统一的维度框架。有学者认为应该从国家与公民两个层面来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从‘安邦定国’的角度展示对国家发展理念、目标、路径的基本选择,又要从‘安身立命’的角度展示全体公民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国家和公民这两个基本路径加以概括”杨明:《国家与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载《红旗文稿》2012年第4期。。有学者认为,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进行纯粹学理推演并以此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实践性原则。“离开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无源之水,也无法凝练核心价值观。所以,凝练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辩证唯物论的生活实践的逻辑。”祝福恩:《凝练核心价值观要以实践为源泉》,载《光明日报》2012年2月25日第11版。这一观点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需的实践包括:认真吸取苏共失败实践的教训;批判地借鉴西方国家较为成功的实践;立足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实践。也有将多种维度选择加以综合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依托,具体而言,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从根本上重建现代价值秩序。此外,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积极汲取‘东方的智慧’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同样要有宽阔的‘世界历史眼光’,须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离开也离不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它必然是在中西古今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形成、丰富、发展的”万资姿:《从价值体系建构走向核心价值观凝练》,载《光明日报》2012年1月21日第11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难以用单一的维度进行价值观的提炼和概括。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度选择的分歧,说明了对这一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第三,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原则。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置性问题就是掌握一定的方法论原则。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既要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要求,又要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既要继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又要适应中国现实发展的要求;既要适应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要求,又要具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虞崇胜:《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大原则》,载《光明日报》2012年2月18日第11版。对于凝练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原则,学者们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出自身独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能够深刻揭示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能够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既集纳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华成分,又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和提升;既容纳了社会不同群体的差异性要求,又能够实现包容多样和高度统一;既能体现社会主义自身独有的先进性,又能够运用大众化的形式加以展示。“总的来看,目前学术界关于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所展现的思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原则,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侧重推陈出新,注重代表性和人民群众的认同度。”《光明日报》理论部、《学术月刊》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载《光明日报》2012年1月10日第11版。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征及内部关系的研究。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既要包容人类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规范,又要超越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以特权和资本为本位的价值观局限。学者们对此基本达成共识,只是在具体概括和表述上有所差别。一种观点认为,公平、民主、和谐应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诉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规定必须确立在国家制度文化层面,必须是一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诉求,而不能变成仅仅是对公民的行为要求和道德规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民主、公平、和谐,它们就渗透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方面面。无论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主义都追求公平、民主、和谐;无论在什么阶段,社会主义都追求公平、民主、和谐。”韩震:《民主、公平、和谐——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与之相近的观点认为,“公平、正义、和谐是人类基本的价值追求,它们不仅反映和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而且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的根本准则和治国理政、管理社会的指导原则。这些基本价值影响着人类的和平与幸福,影响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没有公平,社会就不可能和谐;没有正义,社会就不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解决好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荆蕙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构建》,载《文化学刊》2010年第4期。。另一种观点认为,用民主、富强、公正、和谐、自由来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更全面完整,具体来讲,“民主表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的要求;富强表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社会物质基础的要求;公正表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关系及其规则的要求;和谐表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自由表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终极目的的要求。民主、富强、公正、和谐、自由五位一体,相互渗透、互为前提,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体系,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长久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侯才、峦亚丽、邓永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论析》,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赋予我们的理想信念始终是我们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始终不变的价值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亿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我们始终不变的真理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动力观。我们是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论者,是价值观、真理观和动力观的有机统一论者。立场、观点、方法,价值观、真理观、动力观,全部有机统一到人民群众这一主体上”李慎明:《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特征。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整个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从最深层次上看,中国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创新的关键,最终决定于价值观念的现代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需要,借鉴东西方价值观念发展的历史经验,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义利观、伦理观、价值观。”王东、纳雪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发展道路创新》,载《光明日报》2011年8月8日第11版。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来讲,既包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容纳的理论意义,又包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包含的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讲,“指向明确、语言简洁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标志,也是一个政党能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标志,更是动员群众、凝聚人民的旗帜”韩震:《中国文化上自强必须有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的核心价值观》,载《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3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概括、倡导和培育,不仅是“推动文化科学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需要”荆蕙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构建》,载《文化学刊》2010年第4期。,而且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化”公方彬、崔春来、张明仓:《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从实践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对维护国家统一、保持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抵御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及影响,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起着根本保障作用”张骥、张爱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载《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积极应对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新变化的内在需要,新世纪新阶段的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避免苏联解体的命运、塑造世界大国形象、提升软实力”辛向阳:《国际视野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载《理论探讨》2011年第2期。的重要战略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迈向新时代之际,“如果我们要在全球化时代真正实现文化上的自觉、自信,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稳定而持续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这种价值观应该代表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且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韩震:《“和谐”:体现民族传统又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核心价值观》,载《理论视野》2011年第12期。。因此,“我们必须从提高综合国力、掌握国际文化竞争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勇于面对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形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维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秦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方式新变化》,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24日第6版。

第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了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和市场领域的价值取向、在公民个人方面的价值引领方向,党的十八大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倡导了不同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走的道路、要实现的目标,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维系社会团结和谐提供了精神支柱;在社会层面,吸取了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实现第一层次目标的内在条件;在公民层面,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职业道德、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和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机制相结合,在实现国家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为公民个人做好了价值定位。对于“三个倡导”之间的关系,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三个倡导’之间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不可或缺”龚群:《三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在关系》,载《光明日报》2013年1月5日第11版。。因为作为一种具有先进性和引领作用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对社会主义的客观现实进行高度概括,而且还要呈现出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它是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努力追寻的价值目标,必须体现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位一体的价值诉求。”吴俊:《“三个倡导”体现高度的价值自觉和自信》,载《光明日报》2013年1月5日第11版。

(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研究。

第一,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起点和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把全体社会成员思想认识的持续深化和教育引导作为起点和着力点,就很难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作用。“当前,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通过深度的理论开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完备成熟地昭明于世;就是要通过丰富细致的教育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般地润人心田;就是要通过广泛深入的践履实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引擎的巨大作用。”沈壮海:《把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载《光明日报》2013年1月5日第1版。具体来讲,首先要通过对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的发掘和澄明,让全体社会成员通晓明白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从而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要“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先进典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头兵作用,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示范带头作用,发挥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作用,引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公民道德宣传日等道德实践活动,使人民群众在参与道德实践中,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素质”钟声:《践行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载《光明日报》2012年12月15日第11版。。再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制度建设作为保障,以制度的刚性来确保培育和践行取得实效。“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贯穿于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中,才会避免流为无所依附的观念漂浮物;只有形成制度化的建设机制,才会获得扎根现实、持续推进的有力保障。”沈壮海:《把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载《光明日报》2013年1月5日第1版。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是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必须遵循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必须弘扬的旗帜和主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必须树立的方向和信念。但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线和灵魂,更重要的是无论理论建构还是实践弘扬,都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指引和支撑。对于具体的培育和践行路径,学者们纷纷建言献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提出各自的思路和方法。比如,从理论建构层面来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认真真刻苦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认真关注、深入思考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坚持深入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既要有勇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勇气,又要有勇于修正错误的气度;改造主观世界。李慎明:《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角度来看,“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创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自觉地创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天赋’权力。人民大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社会主义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一个根本特征。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涌流”孙伟平:《文化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载《光明日报》2010年10月19日第9版。。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出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有国际视野,“倡导文化多样性,借鉴国际社会的先进理念,挖掘海外爱国主义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等”辛向阳:《国际视野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载《理论探讨》2011年第2期。。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文化的学习引进和自主生发。毋庸置疑的是,一种文化只有保持开放的状态,才能具有不断丰富、有容乃大的活力。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引进,不仅不会伤害中国的传统文化,反而会更加激发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对此,“我们决不能全盘西化,搞文化殖民,也不能再闭关自守,妄自尊大,而应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外来先进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超时代意义的因素萌芽,在与外来文化的先进因素的交感中被激活、再生、发展,进而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育、成长和完善。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还应当立足于当代中华民族的生产实践、生活世界和生命体验,成为社会进步观念的表现和思想引领。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和创造当代中国文化这三位一体的实践过程中持续展开的一场全面而又深刻的文化变革运动,这三个方面既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又相互促进、互为因果,还相互转化、互为动力,构成了中国现代化持续展开的实现机制;而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民族化,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世界化,基于上述二者而对中国当代民族文化的整合、重构和再创造,则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欧阳康:《当代中国文化构建的资源选择与价值取向》,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也有学者建议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当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成分,也是通过教育教学来拓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历史知识是人们必需的文化素质,它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增强民族自信力;激发爱国主义热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精神。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功能,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重要意义。”于沛:《历史科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载《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4)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文化互通性和契合性。大多数研究从微观入手,分别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某一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探寻其文化互通与契合之处。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均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相通之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中介和桥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形成和发展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孙金华、张国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载《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也有学者从宏观上把握,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结合的独特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黄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密关系》,载《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具有普遍性的观点认为,正是由于二者之间的互通与契合,才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中间产生“可感知、可理解、可接受的愉悦的文化认同心态”孙勇胜:《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扎根、生长、不断壮大的丰富土壤;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没有脱离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转换、提升和继承。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之融汇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中。在这一方面研究的欠缺之处在于,缺乏从历史演进的深度来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纵向脉络,从而更加明晰地彰显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正当性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性。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一方面,学者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魂,就在于它在揭示社会主义根本区别于其他社会体系的独特价值及其客观依据的同时,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进步性、人类性和无限生命力,从而能够真正起到整合并引领日益多样的社会价值观的作用”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根本》,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与此同时,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可实现当代转换的价值资源,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原则所体现的和谐发展思想;“和而不同”所体现的和平发展思想;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的伦理追求等等李立峰:《传统伦理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文化》,载《学术论坛》2009年第4期。,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一番改造制作的科学研究工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可以看做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不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难以中国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固守传统、拒绝接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进行研究、发掘就不可能现代化”桂立:《论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载《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第5期。。究其原因,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凝练、创新而成的,其建构紧密依托中华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思想源泉,尤其是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荣辱观这两大基本内容,更是直接来源于传统文化,是其精髓的一种提炼和承继”薛艳丽:《二重维度勾连与互动中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载《理论月刊》2008年第2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超越了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民族精神,超越了传统民族精神的狭隘性”黄桥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载《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这方面研究的欠缺之处在于缺乏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论述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视角和高度,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而把握对传统文化继承和超越的广度和深度,进而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之所以能够对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实现超越的根本原因。

第三,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只有文化,才是自己真正的精神和民族之根。即,只有从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歌曲、舞蹈、衣饰、食物、习俗等点点滴滴文化要素中,才能追寻到真正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精神之根,才能燃起那一盏照亮自己人生之途的明灯。”石川人:《文化是心中一盏明灯》,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2月15日第1版。在文化发展方向上,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互相促进。”张友谊、王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5期。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互关系方面,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封建文化,它包含着糟粕,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精华。”黄楠森:《中国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载《内部文稿》2000年第6期。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体系,使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了明确的价值定位,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感召力,成为凝聚社会的根本力量,呈现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和凝聚离不开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和各民族共同的人文理想的现代价值转换。吴玉敏:《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民族凝聚力探源》,载《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在文化发展路径上,与个别力主全面学习西方现代文化不同的是,大多数学者注重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传统文化的转换和提升。王炳林、阚和庆:《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载《光明日报》2007年7月10日第9版。这方面研究的欠缺之处在于单纯注重宏观的理论概括和原则要求,缺乏与现实密切结合,从细节入手,探求在实践中提升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和方法,逐步浸润、渗透、扩散,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重点难点

本书试图通过揭示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实现传统价值观精华的当代转换和传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因而本书的重点在于通过实现传统价值观精华的转换与传承,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互通性与契合性,通过提炼、转换和提升,传承传统价值观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揭示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于转换、传承传统价值观,进而拓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路径,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书拟突破的难点有两个:其一是揭示和论述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其二是准确地发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应的传统价值观精华。将中国传统价值观精华的转换、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纳入到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演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从纵向上揭示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正当性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双重推进的视角,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中国传统价值观精华的同时,之所以能够对其实现转换和提升的根本原因;着眼于现实、服务于实践,探求转换与传承传统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