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第一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孝敬父母幸福自己

孝道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一个性格特征。不是说其他民族不讲孝敬——《圣经》中上帝亲自宣布的神圣十戒的第5戒就是“应当孝敬父母”——而是说只有中华文化才把它视为“道”。什么是“道”? “道”的本意是光明大路,引申为基本规则,根本道理。与孝连用,就是对待父母长辈的规则,全天下的儿女都应该也必须遵循这个道理。孝道的根本性、普遍性不仅表现在亲人之间,还表现在对老年人的尊敬和照料上,所谓的孝亲敬老;同时也表现在更广阔的社会各个领域。在古人看来,它是通达天地、理顺人伦、弘扬道德、治理国家、维持秩序、确立个人位置,是增强个人、和睦家庭、协调社会、整合文化、移风易俗的“大经”,即大法则。可以这样说,孝道作为古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其根本价值是定。定,稳定、确定、奠定。孝道定天地、定人伦、定道德、定国家、定秩序、定个人、定家庭、定社会、定文化、定风俗、定幸福。借用神话道具,孝道是古代中国的定海神针,意义极为深远。

“道”通导,意即引导,孝道是快乐幸福的导向。一般以为,尽孝是子女的付出,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受益的是双亲。其实尽孝的最大受益者是子女自己。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从继承方面看,子女是父母终其一生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人际关系、经验教训的继承者。其次,从快乐方面看,尽孝是一个体验天伦之乐、成人之乐、自由之乐的过程,这样的愉悦及其带来的幸福感是其他活动难以企及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再次,从价值观方面看,孝道是树立心灵依托的一个途径。在社会转型的大变局中,随着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和价值结构的彻底改变,孝道已经失去了“大经”的地位,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一种道德规范、一种心理感情却仍旧存在,并且继续发挥作用。它的根子牢牢地扎在人性中、民族性中,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必须。今天的孝道无疑是一种历史传承,但绝不是古代的复制品,其中不平等、不公正、不自主等内容已经基本荡涤干净,而亲情则保留下来,并且日益突显。这种中国式亲情是建构主流价值体系的一个基本因素,是具有民族性格的一种普世价值。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来说,亲情表达的是一种最终关怀,最终价值,是自我的安身立命之所。

由于尽孝的最大受益者是子女自己,所以我们说:孝敬父母,幸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