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装备制造业研究综述
因为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所以,国外针对装备制造业的相关研究还较少,但是,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以及北美工业分类体系制造业分类(NA-ICS)等比较来看,国外的行业分类中存在与我国提出的“装备制造业”吻合的相关“设备制造”和“机械制造”等行业。所以,本章选取国外对“设备制造业”或“机械制造业”等行业进行研究的典型文献来进行综述。国外对装备制造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关于装备制造企业进入、创新投资、并购等市场行为和企业战略方面的研究
Dowling、Michael、Ruefli和Timothy(1992)运用1975—1986年期间的电信设备行业数据验证了创新可以作为新企业进入不断变化的行业的一个途径。研究表明,产业组织模式传统的稳态假设和最近以这种模式为基础制定的战略,不适合经历根本性技术变革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旨在充分利用产业变化的战略设计可能会更加富有成效。Henderson和Rebecca(1993)利用一个胶印设备行业的详细数据同时验证了新古典理论和组织理论关于激进创新的论点:如果一个产业受到激进技术变革的冲击,在位企业增加的创新投资比进入者要多,但在位者开拓激进创新的研发努力明显比那些进入者少很多。迈克尔·J.道宁、杰夫里·E.麦克荃(Michael J. Dowling, Jeffrey E. McGee, 1994)提出了关于新合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战略以及技术战略的相关假设,并且使用从首次公开招股(IPO)收集的52家电信设备行业的新企业样本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新企业开展广泛的成本领先战略更成功,在研发支出等方面的创新投资与高绩效紧密相关。最后发现,在创新投资和竞争策略以及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Fernand Amesse、Robert Latour Claudia Rebolledo等(2004)指出,电信设备行业在90年代发生的变化应该归因新技术和管制的引入以及需求和产业的动态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从契约协议、联合投机到并购的多种类型的合作协议,并根据1992—1999年的21个领先的设备制造商的947个协议考察了动态治理结构。研究表明,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主要设备制造商的合作战略在治理形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时以开放的合同协议为特点,随之呈现兼并和收购的发展趋势。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或许能够由不同市场领域的需求和技术的动态变化来解释。A. Wadhwa和S. Kotha(2006)使用来自电信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投资者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企业风险资本投资能够影响知识创造的条件:当投资者的参与性较低,企业风险资本的投资数量与创新绩效存在“倒U形”关系;当投资者参与性较高时关系逆转,增加投资会促进创新。
(二)使用详细的行业数据对装备制造子行业的生产函数、生产效率、生产边界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G. Steven Olley和Ariel Pakes(1996)估算了电信设备制造业生产函数的参数,然后使用这些参数分析了工厂一级生产率,并且指出,企业选择是否进行清算或投入生产由生产率而定。研究设计了一个估计算法,解决了估计生产函数时导致的选择和同时性问题,并且发现估计算法与传统的估计程序相比,能够对生产函数的系数进行更可信的估计,研究结论指出,放松规制使总的生产率增长速度提高,而且生产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资本的重新分配而不是因为生产设备的增加。C. Doucouliagos和P. Laroche(2002)应用随机生产边界框架,依托法国设备制造企业的样本数据,探讨了劳资关系对效率的影响以及最佳的生产边界。研究表明,在这个行业中,劳资关系对企业绩效有重要影响:工会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对生产率的整体影响是消极的;多个工会的存在提高了生产率,但对效率没有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对效率却有负面的影响。
从国外对装备制造业有限的研究文献来看,其中的经验研究部分对本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装备制造相关行业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相关的生产函数、生产率以及生产边界的研究结论对本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 先进制造业内涵研究综述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特有的概念,而先进装备制造业更是一个寓于现时代的中国化概念。虽然学术界对先进装备制造业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不过,很多学者已经对先进制造业的内涵进行了探讨,这为对先进装备制造业内涵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
对于先进制造业的界定,秦世俊(2004)认为,先进制造业是指不断地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即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制造业的总称。
王志华、陈圻(2005)认为,先进制造业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管理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先进性和发展模式上的先进性四个主要特征,并把先进制造业定义为:以先进制造技术或高新技术为主要生产手段,采用现代先进管理模式,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有巨大促进作用,走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道路,体现新型工业化方向的制造业。
国外对先进制造业的界定很少,但相类似对先进制造业有相应的解读。瑞士在研究报告《未来的瑞士制造业》中把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界定为先进制造业,并且明确列出金属加工、精密仪器制造、机械与电气工程、汽车、化学—医药制造、电子工业为先进制造业。在美国的研究报告中是以高技术和高附加值来界定先进制造业,并且把空间技术、计算机和办公设备技术、电子通信系统、医药制造等领域列为先进制造业(殷醒民,2009)。
制造业属于产业分类中的第二产业,所以,先进产业比先进制造业的范围更大,但两者对“先进”的界定有一定的关联。冯英娟、滕福星(2007)指出,先进产业一般包括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两大类,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领先技术为基础,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外溢性强、具有节能、环保特征的能够主导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先进产业应当具备动态性及相对性、技术的先进性与尖端性、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和较强的技术外溢性以及环保性等特征。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诸多学者对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尚存在不同的解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结论,所以,如何在此基础上借鉴已有的成果对“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内涵进行界定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三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的研究还是凤毛麟角,但是,对与本书考察的先进水平有紧密的联系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及相关指标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成果。国内学者对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及相关指标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五大部分:一是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经营效率、技术效率等效率指标的测算与比较;二是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等技术创新指标的评价或测算;三是对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四是对装备制造业区域发展水平的评价与比较;五是其他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等效率指标的测算与比较采用的研究方法为Malmquist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DEA)和Tobit回归等方法。刘靖宇、张宪平(2007)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采用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的Battese和Coelli(1992)模型测度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并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对全国及三大地带2001—2005年的技术效率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李星光、于成学(2009)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进行了测算,并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两部分。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5.7%,且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的差异,分行业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韩晶(2010)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Tobit回归分析方法评价了2003—2008年中国38家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研究结论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整体处于良性的发展状态,并且从总体上呈现改善的趋势;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企业的经营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装备制造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与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企业规模变量、FDI、研发经费支出等变量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技术创新指标的评价或测算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但相关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都比较相似。杨华峰、申斌(2007)从创新基础、科技投入、环境支撑、产出效益和持续创新五个方面建立了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王章豹、孙陈(2007)从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环保能力五个大的方面构建了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两位数部门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实证分析。赵忠华(2008)从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科技情报和监督机制八个方面构建了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辽宁省为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进行了实证分析。吴雷、陈伟(2009)从创新投入能力、研发能力、产品营销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15家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赵金楼、李钊和刘家国等(2009)从技术引创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技术引创产出能力、政府支持力度、高校科研院所相关科研能力、科技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八个方面构建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引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主要的思路都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区域比较。张海星、许芬(2008)从产业投入指标、产业产出指标、经济绩效指标和技术水平指标四个方面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通过与先进省份的比较,提出了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财税对策。周志春(2009)基于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构建相关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装备制造产业优势行业集聚东部;东北、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西部欠发达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王章豹、郝峰(2010)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三方面构建了装备制造业区域产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和黄金分割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省际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创新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山东、广东、天津、海南、江苏5个省的区域产业创新力最强,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山东半岛等区域。
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区域发展水平的比较主要是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市以及几大主要经济区进行评价和分类。王子龙(2007)从经济效益指标、科技潜力指标和环境和谐指标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演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200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装备制造业的七个子行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30个省市的装备制造业进行了分类,并对全国六大区域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王子龙(2007)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装备制造业七个子行业进行演化水平分析时并没有反映出其动态变化,只是对2004年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另外对六大区域的装备制造业演化评价仅限于相关数据的描述,没有形成直观的比较结果。崔万田(2005)对东北老工业基地、长三角、珠三角三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工业经济总量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劳动效率指标进行了统计描述和比较,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三大基地的七个子行业进行了评价与比较。
除了上述四部分的研究文献,王延中(2003)分析了中国机械工业在产品结构生产投入结构产业组织结构技术进步速度与贡献率总体经济效益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使用“工业现代化水平”指数测算了中国机械工业的现代化水平,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战略与建议。朱国娟、钟昌标(2007)使用协整分析方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1981—200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GDP、出口额和进口额之间的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出口带动了经济增长。
以上关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众多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相关的研究方法比较集中,主要是DEA、AHP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二是研究的步骤相近,大都是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或测算模型,运用相关数据进行评价或测算,并根据结果进行比较或分类。构建指标体系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相关的理论依据和选择标准,指标不够典型和具有代表性,比如对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大都缺少进出口的相关指标。以上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对本书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四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比较研究综述
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比较研究的成果主要局限于国内学者的少量文献,这些研究文献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就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指标,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国家进行简单的定量或者定性的比较。其中,顾颖、房路生(2005)以德国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为研究的切入点,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两国装备制造业的不同竞争优势与劣势,同时也解释了影响两国装备制造业的差异化发展水平的核心因素。并根据两国装备制造业优劣势比较分析,认为两国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优劣势方面存在互补性特征。顾颖等对中德装备制造业的比较研究主要是定性的描述,缺乏依赖于行业数据的定量分析,在准确性和可信度上有所欠缺。
徐建平、夏国平(2005)通过与美国、日本、德国的成本和效益、生产能力和产品技术水平、技术引进水平和研发投入、先进制造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集成能力和产业集中度、市场占有率、人才和政策等方面进行比较,考察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美国、日本、德国的差距,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生产效率、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先进制造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较弱,并据此提出了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建议。徐建平等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关评价指标过于简单和分散,而且只是几个简单指标的数据比较,而且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国际比较大都是定性分析,并没有清晰地说明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装备制造业的综合水平差距,而且并未对造成这种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
另一部分是总结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相关经验,并提出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孙钢、张学诞和许生(2006)主要是从法律政策的视角,通过对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法国、巴西等10个发达国家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的装备制造业税收政策的概述,提出了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税收政策的几点启示。孙钢等对国外相关税收政策的研究比较笼统,主要局限于列举相关国家的政策条文,缺少相关的经济学分析,并不能看出各个国家的税收政策的差异是如何造成其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张天维(2007)总结了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经验,并从装备制造业大企业、产业集群、研发与技术创新对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主要为描述性定性分析和规范分析。
王志(2009)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印度三国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以及鼓励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投资的优惠政策的分析,总结了国外的政策经验,并从相关法律完善、人才培养、产业倾斜政策等方面对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国内对装备制造业国际比较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由于国内外装备制造相关行业分类的差异,以及受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相关数据可得性的影响,研究方法多局限定性分析和规范分析,缺少依赖于翔实数据的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这使得已形成的研究结论大多依赖于主观的判断和分析。二是研究结论大都是说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之间存在差距,但并没有对差距进行度量以及对引起这种差距的因素进行研究,这就使得相关的研究结论不够深入和细致。
本书将在界定与阐释先进装备制造业内涵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依托各国翔实的产业数据来评价与比较各国装备制造业的先进水平,并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阶段与影响因素作进一步的考察,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