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针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内涵的研究

(一)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概念界定

1.对公共服务概念的不同把握

对公共服务的研究最初始于亚当·斯密、瓦格纳等古典经济学家有关政府职能的讨论。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公共服务概念的解释有两种,其中,冯云廷(2004)、魏加宁(2006)曾指出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之间没有区别,两者都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而徐小青(2002)、安体富(2007)等则认为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有一定的区别,公共服务指的是不表现为物态的公共产品。

2.对基本公共服务所涵盖范围的不同认识

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三种解释:首先,蔡放波(2007)、袁方成(2008)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机构出面直接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其次,刘尚希(2007)、唐钧(2006)则指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公民低层次消费需求;最后,蔡跃洲(2007)认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和覆盖范围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二)关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内涵的界定

1.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概念的研究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目前国内外一直存在着争议。WHO曾经于1998年提出了基本公共卫生功能框架,提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健康状况监控、公共卫生立法、职业卫生、对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补助等八项内容;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08年提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由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所组成;而中国于200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也确定要建立一个覆盖全体国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该体系由四大部分组成,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国的很多学者也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概念进行了诸多研究,其中,路冠军(2006)认为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服务可包括三大部分,即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孙逊(2009)认为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准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以及预防保健服务。

2.关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衡量标准的研究

根据均等化标准水平高低的不同,马海涛(2011)、孙德超(2013)等认为城乡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衡量标准包括三种:第一种理解是最低标准,即城乡居民拥有平等享受最低标准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政府必须制定并确保最低标准的实现;第二种理解是平均标准,即应当保证达到中等水平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第三种理解是结果相同标准,要求城乡居民所享受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完全相同。上述三个标准其实并非完全矛盾,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

二 关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估方法的研究

(一)关于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常见评估理论模型的研究

1.以效率为导向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以效率为导向的绩效评估通常不考虑公共部门内部流程,在评估过程中将公共部门作为整体来进行考察,即重点关注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与效益(如图1-1所示)。在具体评估过程中,有以下四个评价标准:第一个标准是考察公共部门投入的资金或工作量所收获的直接产出量;第二个标准是考察公共部门投入的资金或工作量所获取的有效产出量;第三个标准考察的是实际资源使用量与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总量之比,衡量的是资源使用率;第四个标准是生产力指数,考察的是公共部门单位产出数量。在实践中,该评估模式运用最典型的是雷纳评审。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政府在政府机关内部成立了一个效率评估小组,其主要作用就是对中央政府活动领域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具体制定提高政府公共部门运行效率的措施以及行政机关改革的方案。雷纳评审重点关注的是公共部门的效率水平,追求的是在公共部门服务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职能部门效率的提高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图1-1 以效率为导向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2.以结果为导向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20世纪70年代末,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念逐渐转向了以顾客和结果为导向,促使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模式逐渐取代了以效率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模式。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模式主要考察的是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水平以及质量,该模式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公共部门活动的有效性。而有效性具体包括五大指标:一是公共部门最初制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是是否有不可预知的负面效应发生;三是公共产品质量和水平与当地期望的吻合度;四是公共部门对当地居民要求的态度;五是居民满意度。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模式将效率作为评估的一个基本要素。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模式运用最为典型的是美国,体现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机制,并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将当地居民的满意程度作为最重要的考评依据。

3.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估模式最早运用于企业,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构建多维评估指标体系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监控,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具有可定量分析的技术优势。政府公共部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估首先必须明确该部门目标和职能构成,其次需要将该部门目标分为不同维度,最后针对每一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考评。以美国得克萨斯州为例,该州将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估运用于公共部门绩效考核,建立了包括“外部受益大小、居民满意度评价、政府公务员发展及内部流程优化”等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总共包括将近60个具体指标,涉及很多关键性领域,为其他国家对公共部门进行绩效评价提供了参考。虽然平衡计分卡在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与企业绩效评价区别很大,故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不应当照搬企业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模式,而是应当根据评估需要,修正公共部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估模式。

(二)关于均等化测量工具的研究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的测量工具主要是泰尔指数、基尼系数等,如胡善联(2000)主要利用基尼系数对我国当前医疗卫生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公平程度进行了测量。郭清(2006)则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公平程度进行了分析。葛凌霄等(2010)则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市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进行了测量。甘行琼(2013)则通过泰尔指数对我国江苏、河南和四川三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进行了测量。此外,国内外学者还提出了应当构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估模型,如克拉斯尼克(1995)提出,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评价的模型应当从相关医疗资源分布、资源使用过程和服务质量三个方面进行设计。陈继军(2008)提出在设计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估模型过程中,要保证模型设计理念符合提高医疗卫生效率的目标,并将居民健康水平的最大化、筹资公平度作为评估模型考核指标。刘宝(2009)则提出评价指标应当尽可能采用比例指标。魏东海(2013)则构建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广东省医疗卫生领域的区域差距进行了量化分析。

三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水平的研究

众多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投入阶段、产出阶段和受益阶段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对投入阶段均等化水平的探讨

一方面,国外学者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投入阶段的筹资机制进行了研究,如哥特沙尔克(1989)比较了美国、英国、荷兰三个国家在筹资过程中公平程度的高低,其认为美国的医疗卫生筹集机制是不公平的,会导致低收入人群更多地去负担更大比例的费用。瓦格斯塔夫(1992)认为通过税收方式获取机制运行所需资金的公平程度最高,通过社会保障获得资金的方式公平程度次之,而通过私人筹资方式获取资金的公平程度最差。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对我国投入阶段均等化水平现状进行了研究,如尹冬梅(1999)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0个贫困县的部分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获得水平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作者认为贫困地区居民在医疗卫生投入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均等。徐凌中(2001)认为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公平的现状,普遍存在着农村地区资源投入低于城市,东部地区资源投入低于西部地区的事实。海闻(2002)指出农民受到自身素质以及社会地位限制,只能享受少量低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农民急需相对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王翠芳(2007)提出目前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获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农民工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和立道(2011)指出我国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阶段城乡差距较大,是导致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鄢洪涛(2011)认为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筹资过程中的非均等化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尚未达到城乡均衡的状态。

(二)关于产出阶段均等化水平的研究

阿罗(1963)认为在医疗市场上,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中,由于患者专业知识有限,很难针对所接受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医护人员所掌握的信息多于患者,医生可以利用自身压倒性优势对患者需求产生强大的影响。因此,医疗市场在大多数时候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医疗市场的公平与效率要取决于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医德。阿罗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就是要加大医生道德风险的惩罚力度。来尔森(1995)通过对澳大利亚1990年医疗卫生系统利用现有资源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后指出,较富裕人群在医疗资源使用过程中比相对贫困人群占用了更多的医疗卫生资源。韩俊(2007)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医疗服务供给水平有待提高,乡村中心卫生院的执业医生数量过少,由于待遇以及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很多优秀的医护人员不愿到农村就业,而且乡镇卫生院医护条件明显低于城市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硬件也有待提高。胡国清(2005)从我国城乡卫生机构数量、职业医生以及执业护士数量进行了对比,从调查结果来看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优于农村。王红漫(2006)则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虚化。张文礼(2013)指出甘青宁地区的乡镇卫生院不能有效满足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最低要求,当地农民对其持不信任的态度。

(三)对受益阶段均等化水平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大多将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受益阶段均等化水平与患者健康水平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葛兰德(1987)通过两种常用衡量差异的工具对不同国家的死亡年龄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患者的健康水平差别很大。原新(2005)则认为我国农村居民在获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将影响到农村居民健康水平,而健康水平的下降将加深农民贫困水平。张车伟(2003)指出我国农村生产率的高低受到了农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影响,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保障农民健康权。刘国恩(2004)则通过实证分析后指出中国国民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给社会带来的边际受益更大。莫岳云(2012)则指出珠三角医保体系存在着较大问题,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差异较大。

四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原因的研究

(一)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现状的角度所作的分析

国内学者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城乡分割二元体制是造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张鹭鹭(2002)则指出影响城乡居民门诊就医和住院治疗的关键性因素是自身经济条件以及患病类型。崔慧玲(2003)认为政府将过多的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到城市公费医疗系统,而投向乡镇卫生院的卫生资源数量很少且质量较低,这种城乡分割二元投入系统严重制约了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王晓杰(2006)认为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医疗保障体制,其中城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实行的是以国家与企业投入为主的城市居民医疗保险,而农民实行的是以个人投入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而农民所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郝子成(2007)指出由于农村医疗水平长期低水平运行,导致了患病农民未就诊比例大于城市。姜鑫(2012)认为城乡二元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是导致农民无法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原因。

(二)从现行我国财政体制运行的角度来进行剖析

国内学者研究成果表明,我国财政体制运行不完善是造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重要原因。谢红(2004)则从实际情况出发指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财政投入不足并且投入结构不是很合理,这些都造成了农村居民存在着看病难的问题,因病返贫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冯占春(2006)指出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过程中,县乡级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职责,而县级政府本身的财力有限,因此造成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缺失比较严重。葛延风(2007)提出我国财政体制的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王小林(2007)指出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水平对我国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和医疗卫生资源利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较低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规模和城乡差异的支出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差距,影响到了社会成员健康状况。高猛淘(2007)则分析了我国地区间医疗卫生利用水平的不公平现状,指出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对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孙开(2011)认为我国当前的财政卫生支出总量不足,城乡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弱势群体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

(三)从我国卫生体制运行的角度进行分析

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出,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孟庆国(2000)指出中国医疗卫生服务过分市场化,而农民本身作为弱势群体,本身经济条件有限,导致了农村居民在获取医疗资源的时候存在着机会缺失的现象,加深了农民的贫困化。王绍光(2005)指出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市场化,我国医疗费用过高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相反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得医疗卫生体系不公平的现状进一步加深。刘金伟(2006)批评了我国当前医疗卫生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明确指出我国对城市和农村采取了不同的医疗卫生体制,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了城市卫生系统中,我国当前的医疗改革让农民等弱势群体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均等的医疗卫生服务,而西部地区因病返贫的现象也更为严重,这也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的均等化。张永梅(2010)则基于我国两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构建了评估模型,并指出我国城乡农村卫生体制运行不畅,导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陷入了误区。

(四)从社会医疗保险机制运行角度进行的研究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目前城乡分割运行的三大社会医疗保险机制导致社会成员的医疗保障水平差距很大。现阶段应当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三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从长远来看必须加快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三险融合的步伐。

1.对于我国城市职工医疗保障制度运行的研究

从城市职工医疗保障制度运行来看,马修强(2001)认为城市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筹资成本过大且保障水平偏高,会增加企业负担并且会导致医疗保障资金严重不足。张琪(2003)认为城市职工医疗保障机制长期实行的是公费免费医疗制度,会导致国家和企业负担越来越重而难以维系。顾昕(2006)提出公费免费医疗制度之所以不能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该制度以单位为基础,会导致新老企业负担不均进而会导致老企业长期亏损,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对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研究

一方面,有的学者从政治体制运行、医疗卫生市场运行等不同侧面进行了分析:顾昕(2004)指出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但是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变迁,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所存在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均已经不复存在,故其难以维系,必须有一种新的合作医疗机制加以取代。谭克俭(2007)认为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速度放缓将进一步促进新农合体制的解体。李华(2007)则从我国内在和外在两种因素结合指出合作医疗体制难以维系的原因;李和森(2006)从产权变迁角度解释了合作医疗体制难以维系的关键性因素。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学者从制度机制设计、资金筹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杨玲(2004)指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机制,在改革开放之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随着农民工的大量出现,该机制表现出不能适应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面。刘军民(2006)认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机制公平性不足,会导致农民负担的增加。金彩虹(2006)则指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机制主要实行的是大病统筹的模式,这种模式会导致农民在没有身患重病时不及时就医。顾海(2006)认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机制设计主要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的,但是由于农民自身参差不齐的素质影响导致了该前提有一定适用上的偏差。赵慧珠(2007)则批评目前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机制无法对农民工进行有效的保护,大部分农民工实际上被排除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之外。王洪春(2014)认为促进新农合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

(五)从政府职能运行角度进行分析

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弱化是非均等化的重要原因。威尔斯奇(2000)指出各级政府为赢得更多的投资和资本,将通过降低税率、缩减征税范围的方式降低税负以提高本地区的吸引力,而税负的下降将影响到政府卫生支出水平,无法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卫生资源的需求。巴德汉(2002)认为由于目前很多国家的信息传递机制不畅,竞争不充分,政府竞争将会导致各级政府产生大量腐败行为,降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运行效率。李卫平(2003)指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而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导致无法有效鉴别卫生服务的实际水平,这使农村卫生体制运行十分混乱,农民所接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指出政府间不合理的竞争也不利于均等化水平的提高。任苒(2004)提出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更需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但是由于收入水平低下以及政府提供失责等因素所限导致农民不能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因此限制了农民的需求。顾昕(2006)提出政府没有有效发挥其调控作用,导致了农村居民所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比较低下。张东豫(2007)则分析了城市医疗卫生资源与乡镇卫生资源在供给过程中的差异,他认为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得到了政府过多的重视,大量优质的卫生资源向城市倾斜,而广大农村地区所获得的公共卫生资源不足,造成了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水平低下,农民在基层无法满足合理的卫生需求,长此以往这样的不公平待遇必将降低农民对政府的信任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王晓杰(2013)则认为黑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

五 影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主要因素的研究

目前国内众多学者针对影响均等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刘宝(2007)认为均等化的实现必须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增长水平,还必须优化我国的财政制度设计以及保证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张东豫(2008)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现状,认为应当加强横向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王伟同则分析了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并实证分析了一系列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安体富(2009)则针对影响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袁蓓蓓(2010)等指出执政党执政理念、公共财政体制、政府医疗卫生政策等是影响卫生资源在不同群体间进行分配的主要影响因素。

六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措施的研究

(一)破除城乡分割二元结构

很多学者指出,要改变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从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上破除我国不合理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如胡鞍钢(2003)指出要解决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必须改变当前“城乡二元化”体制,满足农民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刘乐山(2005)认为必须让农民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确保各级政府能够正当履行其职责,按照公共品受益原则,中央政府提供能够被全体国民共同享用的全国性公共产品,而各级地方政府也必须面向辖区居民提供覆盖本辖区内的地方性公共产品。章也微(2005)提出必须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范围,加大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特别是对乡镇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够得到足够的财力保障,对于资金上的缺口可通过发行国债和增税的方式加以满足。冯占春(2006)指出我国当前的GDP已经跃居全球前列,有足够的财力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力度,改变政府支出投入结构,以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完善我国医疗卫生机制

很多学者认为,要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卫生制度。原新(2005)认为我国应当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投入,制定一系列较完善的福利政策、财政扶持医疗卫生市场等政策,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主导性地位。杨海文(2005)指出我国新农合的改革首先要注重筹资机制的完善,要加快筹资制度设计和运营管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农合医保费用缴纳机制。严媛媛(2006)指出我国农村卫生体制运行低效,农民作为弱势群体,通常需要花费大量自有资金购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所以,她提出应当健全新农合,保证农民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此外,很多学者还提出了新农合制度改进的具体措施。高彦彦(2006)从节约成本角度出发,提出要将各种形式的医疗卫生机构纳入统一管理。李士雪(2006)提出要从不同环节加强控制,保证各级医保单位职能的发挥。向春玲(2006)指出可以将红十字会纳入新农合的机制内,进一步加强新农合的力量。吴海峰(2013)认为应当加强城乡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利用城市先进的医护条件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帮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三)通过市场化改革方式加大市场供应水平

很多学者指出,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方式加大市场医疗卫生产品的供给水平。章也微(2005)指出,应当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地区引入市场化机制,加强市场供应主体之间的竞争机制,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王延中(2007)认为必须打破医疗卫生市场的垄断,将市场不同主体引入市场竞争,确保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活力。唐钧(2006)认为国家必须保障居民各项最基本权益的实现,比如说受教育的权利、居有定所的权利、参与社会工作的权利、享有健康的权利等。宋俐(2014)对江苏省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购买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政府必须通过市场或者行政的方法确保农民健康权的实现。

七 对文献综述的简单评述

虽然目前国内学者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时间较短,但是与之相关的学术成果很多,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其中,关于公共服务的概念、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界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测量、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测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针对如何促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也取得了不少共识。而现有研究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当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总体水平的实证评估较少,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二是关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效应研究不足;三是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差异情况的研究很少;四是针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机制设计缺乏可操作性。而国外学者专门针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不多,可供直接参考的文献资料很少。但国外现有文献资料对本书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界定以及均等化测量方法等方面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