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其一,高等学校分类的目的何在?可借鉴的基本方法、研究路径与理论有哪些?如前所述,已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分类法的引介层面,研究方法和理论的缺乏是分类研究难以得到突破的根本原因。因此,本书将根据不同的分类目的,系统梳理现有分类研究,归纳高等教育分类的基本理论,并从方法论、分类原则、研究路径等层面总结适切的研究方法。这可作为本书的研究指引。
其二,与国外相比,中国高等学校分类的难点何在?如何破解?文献分析的结果表明,高等学校分类法在不同的时空里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国外典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存在至少说明分类问题是否可被谓为“世界性难题”仍有待深究。只有明确了研究对象,我们才能提出相应的破解框架。
围绕以上两大问题,本书将从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类型和方法入手,依照“反思→批判→建构→再反思”的研究理路进行研究。首先,在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后,本书将对高等学校分类研究进行反思,总结分类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所涉理论和研究路径;其次,在回溯中国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对现有相关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批判,探究分类研究的特质;再次,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一个解决中国高等学校分类问题的“理想分类法”,即理想类型构建、现实描述和规划设置的破解框架,以此逐步对分类体系进行研究;最后,对“分类—定位”政策假设的价值取向和以上“理想分类法”进行理论再反思,并就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实践提出制度和政策建议。全书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框架图
二 研究方法
(一)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涵义,它是指研究范式、路径。笔者在本书中坚持实用主义的方法论。这是因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规律(如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论),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由于各国高等教育结构和管理体制上的差异,这种规律不能被绝对化。笔者将以解释主义的视角总结高等学校分类的基本理论及其演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实高等学校类型的划分则坚持一种实证主义的观点,以此对预测性的类型划分提供实践依据。
(二)一般科学方法
根据具体研究的需要,本书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理想类型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理想类型法是马克斯·韦伯所倡导的一种社会研究方法。作为“片面的深刻”的“理想类型”是抽取事物少数有代表性的特征用以认识事物的原型,可将其理解为一种源于现实、超越现实、可借诸认识现实的“乌托邦”。为认识职能多样、结构复杂的高等学校的特征,笔者试图系统归纳和抽取高等学校的基本结构特征,构建其理想类型,以此作为检视中国现实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坐标。
在构建高等学校理想类型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历史研究法对中国高等学校分类现实问题进行纵向梳理,以明晰机构类型体系的演化逻辑。同时也需要对国外高等学校类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方能进一步把握普遍的高等学校的独特性质和文化意义。
高等学校理想类型毕竟只是被“极端化”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要素,只能为中国高等学校的现实类型描述提供抽象意义上的参照系,或者说,这种方法并不能被当作一种技术上的分类方法来使用。这就需要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具体划分。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取样的代表性,笔者将选择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作分类的案例剖析。
(三)具体研究技术
在以上哲学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指引下,文献分析法、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经典分类技术也是本书中不可或缺的具体方法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