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即修行 且行且珍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成长是一个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

人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过程,一个成长过程。人一生得到的和留下的是一直奋斗、不断充实自我的价值。

成长有价,不仅因为文王被拘而写《周易》,仲尼颠沛流离而作《春秋》;也因为司马迁受宫刑而有《史记》,曹雪芹十删十改而成《红楼梦》;更因为它向人们昭示了只有曲折的道路上才能走出不屈的人生。

痛苦是成长价值的根源,学习是成长价值的孕育,苦难是成长价值的珍藏,成功是成长价值的体现。人生是价值的凝聚,成长有价,人生无价。

学习是人生不变的主题

人的最大优势、最大本领,就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加强自身。正是因为有着这种模仿进化基础上的学习能力,我们才能优于一般动物,成为有思想、有语言、有智慧的“人”。因此,在贯穿人的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不会学习就等于不会进化,拒绝学习就等于拒绝进步。一般而言,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能力是相差无几的,关键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成功的人生,必定伴随着成功的学习。学习决定人生的成败。

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已经没有一本万利的知识,我们需要时时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度过的,人要想不断的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人生不变的主题。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类有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文化,要说在短时间内学完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世界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过去所学习的知识,会很快过时。据说,当今世界九成以上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现在一个人一年的信息接收量相当于17世纪英国一个农场主17年的阅读量的总和。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他的能力就会像蓄电池一样,随着时间而逐渐流失。因此,面对这千变万化的世界,就更需要我们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

所谓终身学习,顾名思义,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我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常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不可以不读。”“你学到一百岁,人家替你做寿,你还是不可能说‘我已经学完了’,因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学一天。”

钱伟长院士90高龄之时,仍然头脑清晰、思维活跃,而且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

他的口头禅是“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他的知识才不会老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正因如此,他在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而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虽然操作不像年轻人那么灵活,但也能操作自如。他把自己的自学时间安排在晚上9点到12点,因为这时候最安静,可以安安静静地自学,获得自己所不懂的东西。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为了保持自己的这种自学劲头,钱伟长70岁以前家里没有电视机,直到后来,在晚辈的强烈要求下才购置了彩电。这是因为他是个铁杆“体育迷”,特别爱看足球、乒乓球比赛的转播,他生怕看电视耽误了自学和工作。

人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比起到了90岁仍能坚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钱伟长院士,大部分的人都还很“年轻”,现在开始学习,依然不晚。要知道,知识就是力量,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学习,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事实上,越是勤于学习的人,越学越知自己的不足。如果我们停滞不前,不去吸取新的知识,那么很快就会落伍,会被这个时代抛弃。所以,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要忘记给自己充充电,否则难以生存下去。

而且,学习永远都不存在早晚的问题,它贯穿人的一生,对我们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不论你是什么年龄,学习都同样重要。在学习面前永远没有“晚”这个概念。

春秋末期晋国的君主晋平公,在晚年的时候想学一些知识,可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有些忐忑。一天,他问乐师师旷说:“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很想学些知识,会不会太晚?”师旷回答:“既然晚了,为什么不点蜡烛呢?”晋平公大怒:“身为臣子居然这样戏弄君王!”师旷于是解释:“我曾听人说过,少年时爱好学习,就像日出的光芒;壮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太阳升到天空时那样明亮;到老年时还能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发出的光亮。蜡烛的亮光虽然微弱,但同没有烛光在昏暗中愚昧地行动相比较,哪一个更好一些呢?”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论你是少年、青年、中年或者老年,在什么时间开始都不晚,而你一旦停止了学习,就意味着你随时有可能被别人超越。

许多人从学校毕业后迈进了社会就失去继续学习进修的心,因此他们也很难再有什么进步。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每一天都在重复着自己,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一样,前天的你跟昨天的你一样,很难往前走一步。

相反,一些在学生时代并不显眼,但到社会后可以勤勉踏实地进修,自动学习应学之事的人,一般都会有长足的进步。他们可以不断加强自身,一个劲地往前冲,经过1年、2年,甚至10年、20年、30年,积攒成与其时间相称的实力,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要知道,我们的工作、生活每天都会有新的情况,面临新的挑战,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新的事物,学习与生活相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无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智者所必需的,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

不懂人情世故的人生,走不远

在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穷人”随处可见,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又一事无成;而许多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却能功成名就、春风得意,为什么二者的人生竟会如此不同?究其原因,就是“人情世故”四个字!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四个字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飞黄腾达,还是穷困潦倒!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越来越便捷,现在有许多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宁愿每天面对电脑,也不喜欢跟人说话。”“我不知道跟别人说什么好,好像没什么可说的。”好像与人打交道已经成为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

走入社会,如果不懂得一些处世方圆之道,不懂得一些人情世故,光靠保持校园里的率直和纯真,就想处理好所有的社会关系,那么,在成功的道路上必定是要走很多弯路的。

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要让你刻意迎合、拍马屁。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有所交流,与人相处,你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做你自己”。也许你不喜欢那些“虚伪”“会来事”“随声附和”的人,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些人确实在社会中比你这个“直肠子”更招人喜欢。

其实这些人情世故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慢慢地告诉我们了。如他们经常告诫我们说:“好吃的东西不要一个人独吞,要适当分给大家一些,否则小伙伴就不跟你一起玩,以后有了好处也不会想起你的”。

道理很浅显,几乎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要一直做到却也并非易事。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顿悟成功人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比如,小朋友聚在一起做游戏,其中一个孩子肚子饿了,就从包里拿出好吃的糕点,正好被大家看到,他可以选择分一些给大家,或者自己独吞,不同的选择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1.分给大家。小伙伴因为得到好吃的,都很喜欢他、拥护他,他得以在这群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小团体中的领袖,将来拥有很强的号召力。

2.自己独吞。旁若无人地自己吃,大家都会拿他当小气鬼,以后没人跟他玩。他失去了一个在团队中当头狼的机会,而且失去了团队的信任,顺着这个轨迹成长,他将来很可能就是普通人。

很多时候,我们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就决定我们的一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并不是只有单项选择——有你没他或是有他没你,而是可以多项选择的,可以达到双赢。但许多人都不明白,在必要时让一步,才能海阔天空。

小梁是一个聪明自信的年轻人,在长辈的帮助下,他跳槽到一家大公司做销售业务员,想利用三四年时间进入公司的管理层。这天,这位长辈又为他引见一位行业中的“高人”——公司的元老赵某。赵某虽然学历不高,但他的工作经验非常丰富,一直管理着某个车间的生产工作,这对刚进公司的小梁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长辈希望赵某能带带他。

在聊天的过程中,小梁发现长辈找的这位“高人”高得有限:他对生产方面内行,但对市场和管理似乎并不太懂;他所说的行业内的信息,在网上随处可见,而且有些还是行业内的过期新闻。于是急于表现自己的小梁,每次在赵某话说到一半时,就会插话,或是打断他的话。赵某吸了一口烟,神秘地对他说:“据内部消息透漏,公司今年年底要进军西部市场,小梁可要好好干……”没等他把话说完,小梁马上接过话题,“这个消息我已经在网上看到过了……”接着开始分析西部市场有多大,公司应该怎么做,把自己从网上看到的信息全部显摆出来。看到赵某说不出话来,他还洋洋得意。

长辈在桌子下面“踢”了他好几脚,而赵某已经是面色铁青。吃完饭,原打算带小梁去车间参观学习的赵某却因为“突然想起还有点事要处理”就匆匆离席了。

赵某走后,长辈开始教训小梁:“人家有几十年的行业经验,他在你面前展示他的能耐,你要懂得给他留面子,别老想着表现自己!”

其实,小梁也并不是有意要表现自己贬低他人,不过是自己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不懂得拐弯抹角,更不懂得奉承和讨好。他想不明白人际关系的复杂,不懂人情世故,甚至还得意于自己的清高,“我才不喜欢巴结别人呢!”“我最讨厌那些拍马屁的人了。”也许你认为,不要管别人对自己怎样,只要做自己就行,那样你永远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这个群体世界是很难得到别人认可的。

那么,我们怎样去弄懂人情世故,实际上,懂得人情世故,就需要注意下面三点:

1.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不尊重自己的人交往。但现实中,有很多人仗着自己家境的富有,或受领导器重,或自身能力比别人强或是容貌优势,便目中无人。比如,有的人喜欢给别人起绰号、探听别人的隐私,或是戳别人的痛处、随意更改别人的意见等。这样的人很难获得别人的好感,更别说得到别人的帮助了。

2.放下清高,让自己稍微“俗”一点

即使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发表不同意见时也要含蓄、谦虚一点;如果你坚持要清高,那么你至少要懂得尊重别人,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说法,但要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利。

你不用刻意奉承别人,但一定要学会真心地赞美和欣赏别人;你不一定非要请客送礼,但你至少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你不需要非要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但一定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

3.改变“世界以我为中心”的想法

很多人在步入社会后,对周围人的关怀和帮助理所当然地接受,他们傲慢、自负,甚至瞧不起条件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时间一长,他们便慢慢将自己孤立起来了。

综上所述,做人要懂得人情世故,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不懂人情世故,在成功道路上走不远。

承受不起生的痛苦,怎能得到生的快乐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只有经历过生的痛苦,最后才能收获生的快乐。痛苦,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情感经历。当我们在回首过去的时候,最让人无法忘怀的,往往不是那一瞬间的愉悦,而是那刻骨铭心的痛苦。它是促使我们走向成熟的动力,有起有落,才是真正的人生。要懂得承受痛苦,在痛苦中一步步前进,取得最终的胜利。

每个人的一生,都曾有过幸福和快乐,也会历练坎坷和挫折。我们总是感觉在幸福快乐时,时间短暂;而痛苦难过时,度日如年。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子,痛苦往往是伴随着快乐并存的。会享受快乐,也要学会承受痛苦,享受快乐会增加你的成就感,承受痛苦则会提高你的自信心和忍耐力。如果承受不起生的痛苦,又怎能得到生的快乐。

下面是阐述痛苦和快乐关系的一个小故事:

智者问:“快乐是什么?”

年轻人回答:“快乐就是一种开心、满意的感受。”

智者又问:“痛苦又是什么?”

年轻人回答:“与快乐相反,是一种苦楚、悲痛的感受。”

智者接着问:“那么现在给你一个选择的机会,在两者之间你将作出怎样的选择?”

年轻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可以选择的话,那么我希望人生在世的365个白昼和黑夜都是快乐的。”

智者最后问:“在任何时候、条件和情况下,你都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吗?”

年轻人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

“那么现在我将给你365个昼夜的痛苦,在这期间你可以选择快乐。”

智者说完最后的话语就飘然离去,留下年轻人呆立在原地,表情茫然而不知所措。

从上面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克的,有快乐就必然会有痛苦,恒久不变的快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一味地追求快乐或者沉溺在痛苦中无法自拔都是不可取的人生态度。苦尽甘来、乐极生悲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

“痛苦”与“快乐”水火不容,却又相生相伴,那么,你是否尝试过在痛苦中学会快乐呢?

当我们遇到坎坷、挫折时,也许你会因为失败而痛苦,沉溺于失败的陷阱中,我们一遍遍地问自己:“为什么总是失败?为什么别人能成功?”其实,换个角度看,也能从中发掘出许多快乐:这次的失败是为我下一次的成功作了更好的准备,谁不是从失败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面对失败,走出痛苦,不悲观失望,不长吁短叹,不停滞不前,把它作为人生中的历练。这样,你就会看见前方的路更加平坦,天空更加辽远,风景更加迷人。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某方面说,挫折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历练意志的好事。因为,唯有挫折与困境,才能使一个人变得坚强。也许你会因为失去而痛苦,但有得必有失,有失也有得。没有失去,人们又怎么会懂得珍惜?

生活是一门实践科学,不管是谁,要想学会走路,就必须忍受摔倒的痛苦。没有实践就没有阅历,没有阅历也就缺乏对生活的认知,当然就无法用正确的生活态度去指导行为。可以说,生活中的经历,没有一件是多余的、无所谓的。我们所有现在的判断、决策都是在以前的历练中积累而成的,这种历练往往伴随着痛苦。

痛苦是人众多情感中的一种,没有痛苦,我们就不能更好地感知生活。痛苦虽然让我们感觉到痛,但它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正是人情感成熟的必由之路。没有人能一直快乐,人们其实只是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而这种感觉一旦得到,人的快乐感觉就会失去,真正让人不能忘怀的是追求快乐的过程中人们的种种经历,这时候痛苦也会变成快乐的回忆。

因为我们必须在不断的历练中通过努力、奋斗、磨难达到自己的生活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用快乐的生活态度去承受。生活中,“人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正因为能够让人感到幸福、快乐的时候非常少,才更令人们珍惜。如果幸福、快乐随手可取,那也就无所谓幸福和快乐。

人生中,快乐带给我们愉悦,痛苦则能带给我们回味。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的快乐,我们很难想起,但痛苦却往往难以忘记。既然痛苦不可避免,我们又无法抗拒,为什么不学会面带微笑面对痛苦的来临呢?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没人会喜欢苦药,但苦药却能祛除病痛使人康复。也没人会喜欢苦难,苦难却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谁的人生轨迹是笔直的,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不免遭遇到坎坷和挫折,经历的困难和挫折越多越大,就越不把困难和挫折当回事;经历的困难和挫折越少越小,就会把什么都当成困难和挫折。那些最伟大的人,无一不是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而获得成功的。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弯的路,人间没有不谢的花。在生活中,苦难说来就来了,你无法逃避,无法退却,只有跨越和征服。但苦难又是通往真理的最好老师,它能激发我们潜在的能力,磨炼我们的意志、性情和耐力,教会我们认识真理的手段。

苦难让人成长,即使是树也是如此。

从前,有两个人分别在一片荒漠上栽了一片胡杨树苗。

苗子成活后,其中一个人每隔三天,就挑水到荒漠中来,一棵一棵地给他的那些树苗浇水。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那人雷打不动地一一浇他的那些树苗。就连有时刚刚下过雨,他也会来再浇一瓢水。

有经验的老人说,沙漠里的水漏得快,就算是三天浇一次,树根其实也没吮吸到多少水,水都从厚厚的沙层中漏掉了。

而另一个人呢,看上去就有点懒惰了。他只有在树苗刚栽下去的时候,来浇过几次水,等到那些树苗成活后,他就来得更少了。即使来了,也不过是到处看看,将被风吹倒的树苗扶正,没事儿的时候,他就在那片树苗中背着手悠哉悠哉地走着,不浇一点儿水,也不培一把土。

人们都说,他的那片树,肯定成不了林。

就这样过了两年,他们的两片胡杨树苗都有茶杯粗了。

忽然有一夜,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电闪雷鸣,狂风卷着滂沱大雨肆虐了一夜。

第二天风停的时候,那两片幼林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原来辛勤浇水的那个人的树几乎全军覆没,有许多的树差不多是被暴风连根拔了出来,满地是摔折的树枝、倒地的树干,以及被拔出的一蓬蓬黝黑的根须。

而另一个不怎么给树浇水的人的林子,除了一些被风撕掉的树叶和一些被折断的树枝外,几乎没有一棵树被风吹倒或者吹歪的。

人们疑惑不解。

那人微笑着说:“他的树浇水浇得太勤,施肥也施得太勤了,所以这么容易就被风暴给毁了。”

这下人们更迷惑了,难道辛勤施肥浇水也错了吗?

那人叹了口气说:“其实树跟人一样,太殷勤就会养成它们的惰性,你经常给它们浇水施肥,它们的根就只在地表浅处盘来盘去,不往泥土深处扎,当然不能经得起风雨了!”

“如果像我这样,把它们栽活后,就不再去怎么理睬它们,地表没有水和肥料,它们就不得不拼命向下扎根,恨不得一直扎进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当然能枝叶繁茂了,何愁会轻易就被暴风刮倒呢?”

树是如此,人也是一样。要想使你的生命之树能根深叶茂顶天立地,那就不要害怕苦难,因为正是这些苦难逼迫它奋力向下自己扎根。

那些最伟大的人无一不是苦难的学徒,例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而有《国语》……”正是这些苦难磨炼了他们的性格和毅力,教会了他们学会对付失败的方法。拉梅奈曾经说过:“不懂得苦难的裨益的人,并未过着聪明而真实的生活。”当一个人突然陷入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摆脱的困境时,他往往会展现出难以想象的品质和意志。

有个法国人名叫布彼,一直在杂志社担任主编。他很有才气,为人也豁达,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希望像普通人那样简单快乐地活着,但某一天厄运降临,他被脑溢血猝然袭击,使他43年的人生从此转折。几个星期后,他虽然死里逃生,但他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他陷入瘫痪,不能说话,也不能自如行动,要是没有器械的帮助,他甚至无法呼吸。唯一没有瘫痪的是他的思想。巨大的不幸降临,但他并没有被击倒。他依靠那只唯一能活动的左眼与外界沟通,眯起,闭上,向外界传递着他生命的气息和节奏。

布彼费尽心思与女医生沟通成功并达成了协议:女医生拿着字母表反复朗读,并观察其左眼的反应,眨一次表示“是”,两次即“不是”,然后她会记录下他所选择的字母,把字母连成词,再将词又连成句。就这样经过千万次的朗读,万千次的眨眼,这本名为《潜水铜人和蝴蝶》的书被一页一页写出来,装订成册,印刷出版。这部新书一问世,就给世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与深刻的感动。

布彼被苦难侵袭,从人生日常的轨道给狠狠地丢进了无底的阴晦大海,然而,他放飞了自由的思想,凭借坚韧的意志再次浮出海面,重拥阳光下的飞翔。对于弱者来说,苦难是无底深渊,但对于一个有能力的人来说,苦难则是一笔财富,甚至是成为伟人的垫脚石。例如:我国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最初是演小生的,但他后来嗓子有些沙哑,虽然苦练不辍但仍难以改进,于是他转而演老生。结果这一改换,使他得以充分地扬长避短,并创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唱腔艺术风格,称为“麒派”,周信芳也成为我国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所以说,最大的幸运者,也是最大的苦难者。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如果苦难不能使他们低头,那么苦难就会助他们成功。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无一不是伴随着坎坷踉跄而行。

众口铄金,人言可畏

流言就像一把无形的匕首,如果处置不妥,确实是会伤害到我们,但在处理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免得适得其反。

人们常说的“哪个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会有遭人议论的时候。

有一则寓言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一天,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驴驮着货物上街去卖。卖完后二人高高兴兴地回家,孩子骑着驴,老翁跟着走。这时,就有路人责备孩子不懂事,竟叫老人步行。听了这样的议论,孩子和老翁便换了一个位置继续前行,可没走多远,就又听到有人说老人于心何忍,竟让小孩子步行。老人忙将孩子也抱到鞍上,路人又说他们太残忍,两人坐在驴身上,不顾驴的死活。无奈中,老翁和孩子都不骑驴,干脆牵着牲口走。可又有路人笑他们傻,空着驴不骑而徒步。最后,老翁对孩子叹息道:“我们没有别的办法了,只有抬着驴走!”

这个故事正说明,在人生旅途中,由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难以十全十美,不管我们做成什么样子,闲言难免。人言可畏,以前面的寓言来说,那位老翁和孩子最后弄得左右不是,固然是受人议论的影响,但根本原因还是自己太无主见。我们不能因为有时被“人言”弄得不知如何是好,就轻易妥协,因为不管我们怎么做,总会有人说我们是错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

战国时,魏国大夫庞恭就以“三人成虎”的故事来告诫魏王不要听信流言。闹市中出现老虎的几率有多大?几乎等于零。然而许多人奔走相告时,相信流言的人就开始与日俱增,人们开始渐渐相信,因为这“听起来很耳熟,这事假不了”。

至近代的1935年3月8日,一代影后阮玲玉在人们的流言飞语中结束了自己年仅25岁的生命,含恨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以此印证了“舌根底下压死人”的俗语。

这两个事例说明,正如戈培尔所说的“谎言千遍成真理”,流言的口口相传最终还是让其可信度不断提升。

鲁迅当年写过题为《人言可畏》的文章,说:“……中国的习惯,这些句子是摇笔即来,不假思索的,这时不但不会想到这也是玩弄着女性,并且也不会想到自己仍是人民的喉舌。”“我们且不要高谈什么连自己也并不了然的社会组织或抑制强弱的滥调,先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吧。”

对人言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并不见得是什么好办法。人言有时似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观照出自身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起到“警钟”的作用。我们往往看不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别人对我们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往往一目了然。因此,对于人言,既不能不加理会,又不能闻人言就被吓倒,最好是洗耳恭听,认真分析,准确判断,让人言成为对自己的警示。经常问问自己:别人为什么要议论我?我的言行是否出格?应当从人言中汲取什么经验教训?有了这种对待人言的态度,即使别人的议论不尽正确,也会从中得到教益。

至于人言中的那些风言风语、冷嘲热讽,甚至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不加理会走自己的路就是了。流言止于智者,要平息那些空穴来风的流言,可以参考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尼古拉斯·狄福奥佐的三个方法:

迅速回应。人们对不确切的事情总是格外关注,所以,要赶上谣言快如闪电的传播速度,就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

不可沉默。许多人在面对不实的指责时,抱着“清者自清”的信念,总是采取一种“无可奉告”的态度结果反而让流言越传越像是“真的”。有实验证明,沉默不语会增加不确定感,让人们以为当事人试图掩盖什么或“有什么难言之隐”。

借助第三方。在有嘴说不清时,最好找一个中立、可靠的第三方站出来帮忙说话,会让我们的反驳如虎添翼。

此外,辟谣时还要注意提供详尽信息说清来龙去脉。比如许多牛奶生产企业的信誉受到负面新闻的牵连,如果一家没有上“黑名单”的公司突然冒出来说一句“我们的食品保证是安全的”,而又并不对这个声明进行解释,这样唐突的言辞反而会让人们产生怀疑。

综上所述,所谓“人言可畏”“众口铄金”,流言就像一把无形的匕首,如果处置不妥,确实是会伤害到我们,但在处理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免得适得其反。

遇喜可以得意,不可以忘形

人性有一个弱点,就是极容易得意忘形。在生活中,把得意之事看淡点,淡然处之,不可忘形,要以平和之心对待,否则,得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失意。得而不喜,失而不悲,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不卑不亢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有这样一个寓言:

一只野兔被老鹰捉住了,它挣扎、哭叫,这时,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得意忘形地对野兔说:“你平时不是跑得挺快吗?怎么不跑了?看来还是我们有翅膀的好啊。”接着便大谈自己翅膀的好处,说到忘情处,还非常欢快地拍打着双翅,正在这时,另一只老鹰突然飞下来捉住了乌鸦,它将得到和野兔一样的命运了。野兔在断气之时,对乌鸦说:“啊,你方才还在为自己的平安而得意忘形,现在你也该哀叹和我有着同样不幸的命运了。”

人们总是容易在遇喜时太过得意,忘记自己曾经付出时的辛劳,忘记自己是谁,甚至忘记对待生活的态度,迷失前进的方向。

俗话说:“人生苦短,不如意之事常八九。”所以,如果真的遇到了扬眉吐气的事情,得意一下也无妨。然而,你尽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但不要放浪形骸、得意忘形,尤其是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位置。因为人们在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容易飘飘然,把自己看得至高无上,自我感觉良好,晕晕乎乎难以辨别方向。

“得意忘形”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狂喜状态,也常用来形容那些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忘乎所以,从而失去常态的浅薄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一些这样的人,当有人夸她漂亮貌美的时候,她会以为自己就是西施貂蝉;当有人赞赏其才能时,他会以为这区区小地方已无法容纳他了;当有人奉承其见多识广时,他会感觉自己就是个“全球通”;当有人吹捧他德高望重时,他会错误地认为下一任领导的位置非他莫属。

得意忘形常常会造就一个转折,造成的后果是使人和事由盛转衰,甚至一蹶不振,出现乐极生悲的惨痛局面。

37岁的约翰·布洛戈登是澳大利亚头号青年政治家,有“未来总理”之称。他曾被澳大利亚各方看好,人们认为他最有可能在2007年的全国竞选中脱颖而出,成为澳大利亚最年轻的总理。结果他却因为在酒会上的超常失态举动,被迫宣布辞职,自毁大好前程。

一天,因为其多年的政治对手鲍勃·巴尔刚刚辞职,他的心情非常痛快,于是在澳大利亚旅馆协会举行的酒会上一连喝了六瓶啤酒,结果不胜酒力的他立即丑态百出:先是跟几个金发女郎乱调情,之后又笑称巴尔的马来西亚裔妻子是“邮购新娘”。

巴尔因此对布洛戈登非常不满:“我没法接受他的道歉,因为他那段话不仅给我的妻子海伦娜造成了莫大的精神伤害,而且也深深地刺伤了跟我妻子一样背景的其他公民。”巴尔的妻子海伦娜是马来西亚人,17岁时到澳大利亚求学,毕业于悉尼大学,后来成为成功的生意人,并且在澳大利亚政界以热情著称,声誉颇佳。

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也表明态度说:“那样说真是大错特错了。我跟海伦娜熟悉,她是一个非常大方热情的人,那样的言论怎么也不应该说。”

后来,布洛戈登不得不在当天匆忙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开道歉,他神情尴尬地表示对自己的“不恰当举止”表示道歉,并将辞去自由党党魁一职,这就意味着他失去了成为澳大利亚总理的机会。

一般来说,人一旦遇到喜事非常得意的时候,就容易自我感觉良好,虚荣心极度膨胀,甚至变得眼高于顶,无视别人的存在,这不但可能给别人造成伤害,也常常会给自己带来不良的后果。我们可以得意,但不要忘形,布洛戈登正是由于“忘形”,才失去了本来唾手可得的总理之位。

太过得意的人,往往容易遭来背后更多的人反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特别是当你的得意无意中侵害了他人的自尊时,后果就会变得很严重。

当你遇到喜事,如事业有成,或加官晋爵之时,当然是值得庆贺的,但这种庆贺应适可而止,因为在你的身边,还有一些失意的人,你的张扬会引起他们的心态失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了,不要在失意的人面前高谈阔论。因为处于失意之中的人,对一切都很敏感,即使你是无心之语,也有可能会伤害了对方的自尊。与失意的朋友交往,在言辞上要尽量保持低调,才能融入到朋友之中,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有一次,老吴将几个朋友约在家里吃饭,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郑某心情好一些。这位朋友因经营不善,公司倒了,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重压,正与他闹离婚。内外交困,使他极为痛苦。

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他的遭遇,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避免去谈及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因为刚赚了不少钱,多喝了几杯,就忍不住开始大谈自己赚钱的本领和花钱的功夫,他那种得意的样子,让大家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郑某更是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后来早早地就离开了。

老吴送他出门,他在巷口愤愤地说:“老肖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夸夸其谈嘛!”

所以说,谈论你的得意时要看场合和对象,切记不要在失意者面前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的味道,让他们感受到你“看不起”他。而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都是一种伤害。

对于聪明人来说,得意之时也不会忘形,平白地为自己树敌。他们会在自己得意的时候,适当地进行掩饰,他知道自己应当谨言慎行,适度收敛。

1.不要卖弄小聪明,要适当把别人的位置抬高

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聪明能干的人,但是他们并不喜欢被别人超过。所以,真正聪明的人,常常会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点问题,让别人看见,无伤大雅地笑话你“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这样适当把自己放置得低一些,就相当于把别人的位置抬高了许多,反而能缩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使你获得更大的好处。

2.甘于“退居二线”,在公众场合不要抢着说话

当你和不太爱说话的同事或朋友出现在公众场合时,你能言善辩,容易赢得大家的关注和掌声,但同时也很可能成为别人的“眼中钉”。尤其是当你和领导在一起时,你的出彩很容易让人把你当领导,却把领导当随从,那么领导肯定也会把你打入“冷宫”。因为,你把他的“光彩”都抢尽了,所以下属只能“屈居第二”,并附和领导作些补充。

3.不要固执己见,提出意见要讲策略

当你发现别人的想法或主张存在很大问题时,不要贸然指出他的错误,更不能擅自改变他的决定。你不妨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对方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会接受你的意见;如果对方刚愎自用,你也不需要再坚持己见,等他发现自己错了,也不会把责任推到你头上,反而会暗地里认同你的主张,以后也许会慢慢地听取你的建议。

人是可以得意的,但绝对不可以忘形,因为今日的得意也许就是明日的失意,而为了明天的不失意,最好就是丢弃今日的忘形。

逢悲可以伤感,不可以落魄

悲伤的情绪会使一个人的心情大受影响,不但影响平时的工作生活,而且也会让身体受损,太过沉溺于悲伤等于是一种慢性自杀。所以逢悲可以伤感,但不可以落魄,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悲伤难过的事情,有时候单靠个人的努力难以改变现状,因此,有的人不战而败、捶胸顿足,甚至怨天尤人、无比落魄,这样是永远也无法走出困境的。而另一些人,则会满怀希望,乐观地对待。

乐观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特征,能排遣和挫败一切痛苦与烦恼,给人生活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医学家认为,愉快的情绪能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各种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循环。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就是他们能积极地面对挫折和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情,他们能在挫折中主动寻找幸福,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对人生充满希望的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就是:即使道路坎坷,荆棘绕身,也要主动地寻找幸福,愉快地享受生活。即使是不能取得大胜利,也要乐于接受小小的胜利。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日本人的自杀人数逐年上升。很多人遇到挫折,首先想到的是切腹自尽,而不是去思索该怎样战胜困难。生命对于一个人只有一次,我们是否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对待悲伤和痛苦,那是大有讲究的。

有这样一则故事很能说明乐观者的人生态度。

有一个人在同一位准备远航的水手交谈时问:

“你父亲是怎么死的?”

“出海捕鱼的时候,遇着了风暴,死在海上。”

“你祖父呢?”

“也死在海上。”

“那么,你还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

水手问这个人:“你父亲死在哪里?”

“死在床上。”

“你的祖父呢?”

“也死在床上。”

“那么,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吗?”

这个小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个水手明知祖父、父亲都死在海上,却没有因失去亲人的痛苦挫折而改变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仍然乐观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乐观的人在遭受挫折打击时,仍能坚信情况将会好转,前途是光明的。从情感智商的角度来看,乐观是人们身处逆境时不心灰意冷、不绝望或抑郁消沉的心态。与希望一样,乐观能施恩于人生,令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乐观的人遇到挫折,总会把它变为一种转折。

威尔逊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事务所的小职员做起,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办公楼,并且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有一天,威尔逊先生从他的办公楼走出来,刚走到街上,就听见身后传来“嗒嗒嗒”的声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发出的声响。

威尔逊先生愣了一下,缓缓地转过身。

那盲人感觉到前面有人,上前说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发现我是个可怜的盲人,能不能占用您一点点时间呢?”

威尔逊先生说:“我要去会见一个重要的客户,你要什么就快快说吧。”

盲人在一个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个打火机,递给威尔逊先生,说:“先生,这个打火机只卖1美元,这可是最好的打火机啊!”

威尔逊先生听了,叹了口气,掏出一张钞票递给盲人:“我不抽烟,但我愿意帮助你。这个打火机,也许我可以送给开电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张钞票,竟然是100美元!他用颤抖的手反复抚摸着,嘴里连连感激着:“您是我遇见过的最慷慨的人!仁慈的富人啊,我为您祈祷!上帝保佑您!”

威尔逊先生笑了笑,正准备走,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说:“您不知道,我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瞎的,是因为23年前布尔顿的那次事故!太可怕了!”

威尔逊先生一震,问:“你是那次化工厂爆炸中失明的吗?”

盲人仿佛遇见了知音,兴奋得连连点头:“是啊是啊,您也知道?这也难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个,伤的人有好几百!”

盲人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动对方,争取多得到一些钱,他可怜巴巴地说了下去:“我真可怜啊!到处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顿没下顿,死了都没人知道!”

他越说越激动:“您不知道当时的情况,火一下子冒了出来!仿佛是从地狱中冒出来的!逃命的人都挤到一起,我好不容易冲到门口,可一个大个子在我身后大喊,‘让我先出去!我还年轻,我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着我的身体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觉,等我醒来,就成了瞎子,命运真不公平呀!”

威尔逊先生冷冷地道:“事实恐怕不是这样吧?”

盲人一惊,呆呆地对着威尔逊先生。

威尔逊先生一字一顿地说:“我当时也在布尔顿化工厂当工人。是你从我的身上踏过去的!你长得比我高大,你说的那句话,我永远都忘不了!”

盲人站了好长时间,突然一把抓住威尔逊先生,爆发出一阵大笑:“这就是命运啊!不公平的命运!你在里面,现在出人头地了,我跑了出来,却成了一个没有用的瞎子!”

威尔逊先生用力推开盲人的手,举起了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榈手杖,平静地说:“你知道吗?我也是一个瞎子。”

上例中的威尔逊和盲人拥有着同样的遭遇,但由于二人看待痛苦的态度完全不同,结果演绎出完全不同的人生。乐观并不等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意味着否认问题的存在,或逃避直面痛苦的责任。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面对挑战的态度。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乐观的情绪呢?保持乐观情绪的主要秘诀有三:

1.善于幽默,善于找乐。

2.遇到失败挫折决不气馁,有继续努力、再创辉煌的信念。

3.为人和善,与人为友。

总而言之,乐观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未来是有希望的,也是可以去争取的,它促使我们说“我能”,而不是“我不能”。它让我们看到一只半满的杯子,而不是半空的杯子。所以,逢悲可以伤感,但不可以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