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坚持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摘要: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党性质决定的,也是由高校的历史使命和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决定的。相关学科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方面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于没有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以问题为导向,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从中国实际出发与走向世界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创新发展 中国价值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1]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对其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尤为重要。
一 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马克思主义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距离今天已有一个半世纪多,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没有过时,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始终是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是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认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规律。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以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的方法等。这些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二)国家性质和政党性质决定
1921年7月23~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此次会议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宣布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联合第三国际。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奋斗目标。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并感召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适合不同历史时期特点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各阶级特点的分析,发动土地革命,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对中日战争的分析,发表了《论持久战》,不仅科学预见了战争的发展进程,而且提出了实行人民战争和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的正确抗日路线。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主张。内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建立广泛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经济上则在解放区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有过“大跃进”的失误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但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我们的国家就会失去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因此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3]《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4]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作为遵守宪法的公民和尊崇党章的党员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三)高校的历史使命和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决定
中国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能否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事关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事关国家是否能够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我们的大学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西方文化、理论和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仍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社会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生活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趋明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青年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接受新兴事物快。如果我们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青年学生就可能被错误的思想所误导。
大学是学术机构,担负着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造的任务,而这同样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曾深有体会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法宝,你不要这个东西是要吃亏的。懂马克思哲学的人才是真正思想解放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我们不仅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找到思想的源泉。
大学还担负着资政服务的重要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2009年开始,我国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我国各时期资政服务虽然面对的具体问题不同,但总体上说是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何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我国资政服务的根本立足点。目前,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地区冲突频繁、气候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全球治理需要有“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西方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并不是治理全球经济的灵丹妙药;美国等西方国家到处推销其价值观念和西方民主制度,干预他国内政,导致地区冲突频繁和难民不断增多表明,它们的价值观和民主制度并不具有普适性。如果我们只跟在西方学者后面亦步亦趋,就不可能发出有价值的“中国声音”和提出有价值的“中国方案”。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
在社会上,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以前,现在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有的人认为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垂而不死”,表明马克思主义不灵了;还有的人认为,我国现在搞的市场经济,和西方的市场经济并无差别,我们实际早已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这些人这样说如果不是出于立场、自身利益或偏见的缘故,就可能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了解。
(一)未学懂、弄透马克思主义导致高水平成果不足、教学乏力
一些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抱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感兴趣,其实问题常常并不出在学生身上,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将马克思主义讲深、讲透、讲活。原因则在于他们并没有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更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实际问题。有的学者读过一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教材,学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但他们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甚至还停留在苏联马克思教科书的水平。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讲授的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自然没有兴趣。有的学者学了一些西方的理论,但对西方理论缺乏深入钻研,对西方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应用情况更是缺乏深入了解,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甚至“言必称希腊”,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知之甚少,也不愿意做深入了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学者不仅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反而会误导学生。
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方面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原因固然很多,但与未在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上下足功夫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学懂、弄透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1.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蕴含和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不仅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可以深入了解经典作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背景及其过程,了解经典作家对前人优秀成果及各种错误观点的态度。如果不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就难以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也就难以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需要联系实践
从理论体系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需要把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并紧密联系今天的实践来领会。恩格斯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5]列宁曾经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6]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我们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并把它们简单地、机械地套用到现实生活中;不能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不能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不能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给马克思主义附加一些不正确的东西,从而肢解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必须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列宁强调,决不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应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我们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就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而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仍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不断发展着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不仅系统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而且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正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统领,以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为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当今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前途也是光明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我们不仅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种族宗教冲突、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而且面临着西方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传导影响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制约、渗透的问题。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已居全球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我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至今还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亟待脱贫。总体看,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可以预见,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会纷至沓来。越是发展,新情况、新问题越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上不断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四 如何坚持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是“行动着的群众”。[8]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和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必须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努力多出能够为人民服务的研究成果。
(二)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曾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所谓“问题”就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矛盾以及理论内部的矛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9]问题有真问题和伪问题之分。我们不能靠主观臆想提出问题,而应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待问题,我们也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要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其存在的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做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必须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之间的关系
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斯密、李嘉图等人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则来自对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人类已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许多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是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要求对其他理论和方法采取不加以分析、一律加以排斥的态度。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可以研究、借鉴。但是,我们必须有正确的态度。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每种理论和方法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有着不同的假定前提,因而不可避免都有特殊性和局限性。我们要用理性的态度、历史的眼光和实践检验,仔细辨别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非科学的;哪些适合中国国情,哪些不适合中国国情。对于科学的和适合中国国情的就学习和借鉴,拿来为我所用;对于不科学的和不适合的,就应予以摒弃。我们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不能只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理论,而忽视对非主流和非发达国家理论的研究;不能盲目崇拜,生搬硬套;更不能视西方主流的理论为圭臬。
(四)必须处理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形成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厚基础。尽管马克思产生于西方,但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不相矛盾,反而可以相得益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的产物,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时,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特色”,就在于它立足于中国国情,而文化状况则是基本国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会失去独特的魅力。
当今中国,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国家总体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是古代中国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中华文明是继承和发展延续不断的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处理人与人以及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强调集体主义、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精忠报国和天下为公;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上,强调睦邻友好、合作共赢和世界大同;在处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上,强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知行合一;在运用治国理政的手段上,强调德法并用,标本兼治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足,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日趋凸显,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我们的理论表述方式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且可以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可以使我们的理论更加普遍地深入人心。另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开来。[9]
(五)必须处理好从中国实际出发与走向世界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无疑要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回答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从中国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成结论,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什么主流理论。在中国国情和中国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必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现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发展变化的一般性。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包含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我们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根本要求,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我们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人类对公平正义的共同追求;我们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这些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它既可以指导中国实践,对其他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增多,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越来越多。面对各种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我们不仅要立足中国实际,回答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而且必须关怀人类,为全球治理提供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解决方案,为人类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9]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82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04。
[4]《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48页。
[6]《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163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691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87页。
[9]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