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庙会沿革
集市之外,庙会是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商品展销形式。如胡吉伟在《清末民初东北庙会文化变迁研究》中所称,庙会是从信仰活动发展而来的集宗教、娱乐、商业为一体的以寺庙为中心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

古代庙会
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丧葬和祭祀礼仪的国家,作为一种由原始部落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的民俗习惯,庙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诗·大雅·思齐》曰:“雍雍在宫,肃肃在庙。”《周颂·清庙序》记载:“清庙,祀文王也。”庙为祭祀之所,顾颉刚《古史辩》第一册首序称:“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乡村祭神的结会,迎神送祟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社会的变相。”按照顾氏的说法,庙会起源于土地祭祀。《说文解字》:“社,地主也。社者,土地之王。”据传在商周时期,王为群姓立太社,为自己立王社;诸侯为百姓立国社,为自己立侯社;庶人二十五家为里立民社或里社。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到固定日期进行社祭。祭祀时摆有供品,如孔子和弟子曾探讨过祭品的问题,《论语·八佾》云:“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还要载歌载舞,《周礼·春官》云:“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示(同祇,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崇拜逐渐演化为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礼记·曲礼》称,凡功业辉煌的帝王如黄帝、帝喾、尧、舜、禹、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而祭祀是有等级制度的,如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普通百姓亦即庶人是没有资格设庙的。
庙会最初祭祀社神、祖先和帝王,随着各种宗教的兴起和引入,庙会、宗教和人们日常习惯紧密结合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定期仪式,如蜀地流行正月玉皇会、文昌会,二月花会、娘娘会,三月清明会,四月佛祖会、药王会,五月青苗会,六月晒衣会、禹王会、王爷会,七月亡人会、盂兰会,八月天子会,九月重阳会,十月牛王会,冬月送寒衣,腊月灶王会,加上其他各种祭祀和崇拜仪式,一年庙会不断。老北京则逢三土地庙会,逢四花市火神庙会,逢五、六白塔寺庙会,逢七、八护国寺庙会等等。庙会作为一个聚集区,将社会各色人等集合在一起,人们除了祭祀之外,举办各种娱乐活动放松身心,同时,吸引了小商小贩经营买卖,庙会逐渐成为集祭祀、娱乐和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场所。《东京梦华录》卷八《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载:“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楼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跃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明末刘侗、于正弈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坛,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市之日,族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谒乎庙者一。”也就是说,真正在庙会中祭拜的不过十分之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刻元代《广禅侯碑》,其文称:“……目睹祀事,今罕有之。至于清和诞辰,敬诚设供演戏,车马骈集,香篆蔼其氤氲,杯盘竞其交错。途歌里咏,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至日致祭于此也。”《北平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称:“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东北地区“凡城乡有庙宇处无不有会”,宣统元年六月十一日《盛京时报》称辽宁盖平县“山上旧有娘娘庙,每逢会期,演戏五日。贩卖物类者云集于兹,四方来游观者,毂击肩摩,夜以继日”。老北京庙会专业性分工明显,如土地庙以土产、百货为主,火神庙以鲜花和人工花卉为主,白塔寺、护国寺庙会以百货、花鸟鱼虫、小吃为主。
进入民国后,庙会的展销功能更是在国货运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1918年6月7日《盛京时报》报道:“旧历四月二十八日为埠内西大庙庙会之期,届时游人众多,兄弟烟草公司分局主任胡子晋、广生行经理,拟乘此机会推销国货期间,特于日昨各派专人携带各种烟卷及各种化妆品在该会场设肆出售……”在很多地方,一些庙会甚至采取了“现代化”或“市场化”的促销方法,1936年5月25日《盛京时报》称,辽宁凤山举行庙会时,“会场中各种贩商到处都是,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凡日用物、衣类、器具、化妆品等,无不俱备,且以彩票抓奖方法,以广招徕,此外他种商贩,有远地而来赶会,亦获利而归。”庙会的功能演变引起了定义的转换,据1930年12月5日《申报》报道,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称“查庙会制度,虽系旧俗,今盛行于各地,此种庙会,不过假庙宇为贸易市场,早已成为纯粹商业性质之集会”。随着庙的意义渐渐消隐,市的内涵逐渐膨胀,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辞海》(1980年版)干脆这样定义:“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