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通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景气政策

所谓景气是指生产潜力使用率在排除季节、行业和特殊影响后的周期浮动。它的参照值是生产潜力,即潜在增长率,这是指全部生产设备、技术和资源(即劳动力、资本)在充分就业、开工充足和不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情况下的产量,而景气则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潜力的偏离。

一 景气理论(长波理论、长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

所谓景气理论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中呈现繁荣(扩张)与萧条(衰退)周期交替运动的一种理论。一个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繁荣、萧条、危机、复苏。从经济的一个高点(或低点)到经济的另一个高点(或低点)称之为一个周期,上升周期和下降周期并不是对称的。

衡量景气情况的标准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变化幅度,如果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称之为衰退,如果衰退的幅度超过一定的程度则称之为萧条。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如下所示。

基钦周期(Der Kitchin-Zyklus)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一种为期较短的有规律的经济波动。基钦(Joseph Kitchin)根据对物价、生产和就业的统计资料所做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每隔40个月出现一次有规律的上下波动。

尤格拉周期(Der Juglar-Zyklus)尤格拉(Clement Juglar)把经济周期分为繁荣、危机、出清三个阶段。强调价格水平的变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因为它会引起货币、信贷和金融体系的混乱,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每隔9~10年出现一次周期波动。

库兹涅茨周期(Der Kuznets-Zyklus)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每隔20年左右出现一次周期波动。

康德拉季耶夫(康德拉梯也夫,康德拉捷夫)周期(Der KondratieffZyklus)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 Kondratieff)于1925年发表了《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认为,这种长期周期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资本积累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生产技术的变革、战争和革命以及新市场的开辟等都不是影响这种周期的偶然事件,而是这种周期的合乎规律的组成部分,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每隔50~60年左右出现一次周期波动。

熊彼特周期理论 熊彼特以重大创新为标志,把世界经济的发展划分为3个长周期;以中等创新为标志,划分中周期;再以小创新为标志,划分短周期。他认为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他认为,一个经济周期总与一些革新浪潮紧密相连。而这种革新的浪潮常常具有确定的形式,并以此作为该经济的特征。如1780~1840年的工业革命,1840~1890年的经济发展以钢铁和蒸汽机为特征,1890~1950年则以电力、化学和汽车工业为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前,长周期理论并未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重视,直到“滞胀”出现以后,他们才试图以此来解释“滞胀”的出现。

实际景气循环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新古典学派,他们坚持物价短期也是可以浮动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际景气循环理论”。

所谓“实际景气循环理论”就是强调货币工资、货币量和物价水平等的名义变动不会对生产和就业的实际状况产生影响,生产和就业状况的实际变动是由于其他实际经济变动造成的,那就是国家的财政举措或是生产技术的变化,即生产率休克,或是经济主体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实际景气循环理论”一是强调物价短期也是浮动的,二是特别强调劳动供给在景气过程中的作用。传统经济学论点的基础是劳动供给是稳定的,劳动市场上的工资是刚性的。而“实际景气循环理论”则认为,劳动市场是开放的,因而就会出现劳动供给的浮动,如劳动市场上的实际工资提高,则劳动供给便增加,于是产出便会增加。

而应用景气政策则始终反对从供给上来解释景气循环现象,坚持从需求上来解释这一现象。

不管这两种理论自身如何解释,实际上还是出自供给导向理论和需求导向理论的总体系,只能算是一家之言。两者之间还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普遍认为,景气的波动同国际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关,一国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受影响和受制约的程度会因该国的大小和开放程度的不同而异。国家越小受影响越大,国家越是开放受影响也就越大。

二 德国的景气政策

德国作为一个外向型国家自然也难以逃脱这种国际景气周期的影响。德国成立以来经历过长时期的经济奇迹,也经历过6次重大的经济滑坡,即1966~1967年、1973~1974年、1981~1982年、1993~1996年、2001~2005年和2008~2009年,但每次情况不尽相同。

德国遴选的景气指标见图3-7。

图3-7 德国遴选的景气指标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

衡量景气的标准是看相对发展,看今年的发展同去年发展的比较,重相对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绝对数并不能成为景气繁荣的指数。例如德国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上升了3.7%, 2012年增长了0.4%, 2013年增长了0.3%,三年虽然都在增长,却不能说它景气状况良好,而要说其景气发展减弱;相反如果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去年下降4%,今年下降1%,尽管仍是负增长,但应称为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德国执行景气政策的主要手段就是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国家财政政策主要是指国家可以通过税收和支出政策来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一旦景气过热需要抑制,国家便可依法停止动用联邦银行的预算,可以提高所得税和公司税,只要不超过10%,也还可以提高折旧条件;如果景气不振需要加温,国家便可以提高国家支出份额,增加投资,包括设立投资奖,可以接受更多的信贷,财政部部长有权增加限度以下的债务,也可以动用景气平衡储备金额,还可以降低所得税和公司税,最长为一年,最多为10%,并使税收的预支适应景气的状况,来刺激整个经济的需求。

货币政策同样可以影响景气状况,哪怕是只能起到中期的影响。其主要手段是调整利率、汇率、货币量与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