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海域移民与汉文化的传播:以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琉球(大致现在的日本冲绳)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明朝以前就与中国有交往。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琉建立正式的宗藩关系。鉴于琉球国造船航海技术之落后,明廷为了加强中琉之间政治联系及朝贡贸易,陆续派遣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这是明朝以前鲜有的由官方派遣中国民众移居海外的活动,充分显示了明政府对琉球的特殊优待。此外,在长期的朝贡贸易交往中,也有许多中国沿海民众通过各种途径移居琉球国。

包括闽人三十六姓移民在内的中国移民在琉球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极高的礼遇。琉球国王“即令三十六姓择土以居之,号其地曰唐营(俗称久米村)”。他们中“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其“子孙世袭通使之职,习中国之语言、文字”。来自先进文明之国的闽人三十六姓居住地——久米村自然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向琉球传播的中心。在此后的岁月,众多闽人三十六姓后裔被派遣回中国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华奋发学习,学成后返回琉球,深受重用。闽人三十六姓及后裔是将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和先进科技直接传播到琉球的最主要使者之一,而且由于他们主要从事与中琉朝贡贸易有关的活动,因此他们对中琉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也发挥了特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古代中国人移居海外较为集中的地区有东南亚地区和东北亚地区。相比之下,明代移居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较之同时期其他区域的海外中国移民,可谓颇受礼遇。他们享有各种特权,担任法司官、紫金大夫、正议大夫等各级官职,许多人还获得各种爵位。他们不仅是琉球对外活动的主要角色,而且是中国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者。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在向琉球人传播中国文化与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在逐渐地琉球化,与琉球人通婚、繁衍后代,最终完全融入了琉球社会,从而实现了与琉球社会的互动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