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技术经济学(2016年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八大经济区域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与面板Tobit模型两阶段法[1]

李平 陈星星[2]

摘要:本文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建立中国能源效率模型,测算了1990~2012年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的能源效率;运用面板Tobit模型研究了政府规模、第二产业增加值、城镇化率、开放度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每消耗1单位的标准煤,实际GDP产出下降,大量的能源投入并没有带来同比例的经济产值增加;不同时段下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的能源效率差异比较明显,能源效率较高的区域有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能源效率较低的区域为黄河中游、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我国各区域能源效率逐年下降,能源效率下降较快的区域有黄河中游、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1990~2012年东北地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的能源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河中游、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的能源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规模、城镇化率、开放度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显著为正,第二产业增加值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显著为负。

关键词:能源效率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随机前沿模型 面板Tobit模型

能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于能源要素投入增加,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刘佳骏、董锁成、李宇,2011)。伴随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增加、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由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导致的碳循环非对称性加剧与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世界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粗放型为主,利用率低下,如何提高能源效率是积极响应节能减排措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曾胜、黄登仕,2009;王强、郑颖、伍世代等,2011)。

区域能源效率直接决定我国总体能源利用水平(马海良、黄德春、姚惠泽,2011)。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能源效率提高密切联系,产业结构状况与能源效率共同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刘佳骏、董锁成、李宇,2011)。研究我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现状及趋势,分析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可以较好地分析能源效率提高的原因,从而为全国节能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十二五”节能目标的前提条件(马海良、黄德春、姚惠泽,2011;赵金楼、李根、苏屹等,2013;魏楚、沈满洪,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