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的民族与国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主体民族的分布状况

本书所谓的“主体民族”,是指建立起了本民族主导的国家的民族。本书所谓的“少数民族”,是指在某国内人口数量少于主体民族、在国家生活中不占主导地位、其影响力相对主体民族较小的民族。需要注意的是,“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区分是在某个特定国家中相对而言的。某个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在另一国家中却可能是主体民族,如阿尔巴尼亚人在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是主体民族,在其他国家中却是少数民族。

目前,东欧地区共有13个主体民族波黑共和国的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穆斯林是按照该国宪法中的有关规定而认定的,但在事实上该国并不存在任何一个人口超过本国总人口50%的民族。,即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波黑穆斯林、黑山人、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保加利亚人。东欧地区的主体民族可分为非斯拉夫民族和斯拉夫民族两类,其中,斯拉夫民族又可分为西斯拉夫民族和南部斯拉夫民族南部斯拉夫民族也可称南斯拉夫民族,但由于“南斯拉夫民族”一词还可以指南斯拉夫王国或南斯拉夫共和国中的民族,因此为了以示区别,此处使用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提法。两类。

除地理位置外,东欧主体民族的起源及它们在东欧地区生活区确立的过程也是该地区政治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 非斯拉夫民族的分布状况

除阿尔巴尼亚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之外,东欧地区其余的主体民族都是斯拉夫人。波黑穆斯林的情况较为特殊,后面将作专门论述。

在东欧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中,匈牙利人和罗马尼亚人这两个非斯拉夫民族占据着阿尔卑斯山至黑海之间的地理空间,刚好处在联通欧亚大陆的陆路通道之上。这两个民族的生活区不仅将东欧地区的斯拉夫人的分布带“拦腰截断”,而且将巴尔干半岛与欧洲大陆的其他部分分隔开来。

匈牙利国家的创立者是一个名为“马扎尔人”(Magyars)的亚洲部落。“马扎尔”这一名词在最初是几个一同从亚洲进入欧洲的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匈牙利王国是由“马扎尔”部落建立的。后来“马扎尔”这个名称被跟随“马扎尔”部落一起来到欧洲的、都以匈牙利语为母语的其他部落所接受,因此“马扎尔人”一词的外延比最初扩大了。在今天,“马扎尔人”指所有讲匈牙利语的民族,而“匈牙利人”则专指匈牙利境内的马扎尔人。在9世纪末,马扎尔人从现在的俄罗斯南部大草原出发向西迁徙,越过了喀尔巴阡山脉,进入多瑙河中部平原。在向西迁徙的过程中,马扎尔人在9世纪末和10世纪初先后击败了当时中欧和西欧地区的摩拉维亚人和日耳曼人的军队。当时,马扎尔人依靠武力将欧洲的大片土地掠为己有,其行军的足迹远至今天的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地。955年,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奥托一世率军击败了马扎尔人的部队,解除了西欧地区面临的马扎尔人的威胁。在此之后,马扎尔人就在多瑙河中部平原定居下来,他们放弃了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基本停止了对相邻民族的军事行动。998年,马扎尔人的首领盖萨(Géza)大公决定接受基督教信仰。两年后盖萨的儿子伐札克(Vajk)接受了罗马教皇西尔维斯特(Sylvester)授予的王冠,加冕为匈牙利王国的开国君主,史称伊斯特万(István)一世。伐札克因接受基督教而更名为斯蒂芬(Stephen)。此后马扎尔人在东欧的生活区基本固定了下来。在定居下来之后,马扎尔人很快就与被他们征服的斯拉夫人、阿瓦尔人等民族融合在一起,但马扎尔人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由于语言和历史的独特性,除了阿尔巴尼亚人之外,马扎尔人是欧洲最孤独的民族。”Paul Lendvai, The Hungarians: A Thousand Years of Victory in Defeat, London: Hust &Company, 2003, p.1.在中世纪时期,匈牙利一直是东欧地区的西方文化、天主教文化的中心。

东欧地区的另一个非斯拉夫民族罗马尼亚人不仅以达契亚人的后代自居,还以罗马人的后代自居。罗马尼亚民族的“祖先是公元前的达契亚人和公元106年前后攻克了古达契亚后在那里定居的古罗马皇帝图拉真的军团成员”〔美〕约翰·多恩伯格:《东欧——共产主义的万花筒》,第3页。。在古罗马时代,大致在当今的罗马尼亚地区生活的古老民族是达契亚人。其后罗马帝国的军队征服了达契亚人,对达契亚人进行了前后约200年的统治。在此期间,部分罗马征服者在当地定居下来,与达契亚人、斯拉夫人等民族逐渐实现了民族融合,形成了一个讲拉丁语的民族,这个民族就是罗马尼亚人的先祖。因此,罗马尼亚民族在民族起源上既有达契亚人的基因,又有罗马人的基因。这两种基因的影响在罗马尼亚民族中一直都未曾消失,这表现在罗马尼亚民族既对罗马文明、拉丁语系文明和西欧文明抱持着高度的认同感,同时该民族又体现出浓重的“东欧色彩”,如罗马尼亚人多数信仰东正教而不是天主教。对此有罗马尼亚研究者指出,“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罗马尼亚所出现的不同的政治抉择一直与对罗马尼亚的特征的不同定义或表达(即罗马尼亚属于欧洲,属于东方抑或乃是某种不同于以上二者的独特的事物)交织在了一起”Katherine Verdery, National Ideology under Socialism: Identity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Ceausescu's Roman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ia Press, 1991, p.3.。罗马尼亚民族所处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毗邻俄罗斯民族,就此有罗马尼亚研究著作指出:“罗马尼亚是俄国的近邻并且因此罗马尼亚对俄罗斯的毫无节制的扩张主义有着丰富的经验。”Traian Golea, Romania: Beyond the Limitis of Endurance, Miami Beach: Romaian Historial Studies, 1988, p.7.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同属于东欧地区的非斯拉夫民族,匈牙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在地区政治中往往扮演独特的角色。例如在历史上处在东欧地区西部的日耳曼民族经常联合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以反对斯拉夫人,奥匈帝国的形成是如此,“二战”中匈牙利、罗马尼亚与德国、意大利站在一起同样是如此。

除罗马尼亚人堪称东欧地区的古老民族外,东欧地区的另一个非斯拉夫民族阿尔巴尼亚人也自认为是这一地区的古老民族。在古罗马时代,大致生活在当今巴尔干西部地区土地上的是伊利里亚人(Illyrians),因此阿尔巴尼亚人称自己是伊利里亚人的后代。当然也有人认为阿尔巴尼亚人的这种说法证据不足,并不足信,阿尔巴尼亚人这样说是在为本民族应当占有西巴尔干地区的领土寻找借口。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巴尔干之前,阿尔巴尼亚人曾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但到了15世纪初,阿尔巴尼亚人受到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尽管在此后阿尔巴尼亚人曾做过有效的反抗,但奥斯曼政权还是长期统治这里。在历史上,阿尔巴尼亚北部山区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南部居民主要从事农耕,而且南北地区方言也存在较大差异。阿尔巴尼亚人的伊斯兰化最为迅猛的时期是16世纪下半叶和17世纪,到20世纪初有一半以上的人是穆斯林,其余的阿尔巴尼亚人中信仰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人几乎人数相当。北部因靠近天主教文化圈而盛行天主教,南部因靠近希腊而盛行东正教。到了“1945年,70%的阿尔巴尼亚居民为伊斯兰教教徒,20%为东正教徒,10%为天主教徒”〔俄〕 A. Ю.尼佐夫斯基、A. Г.扎多欣:《欧洲的火药桶:20世纪的巴尔干战争》,徐锦栋译,东方出版社,2004,第43页。。在当今,除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的领土外,与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毗邻的科索沃地区、马其顿共和国西部地区也是阿尔巴尼亚人的聚居区。在这两个地区,南部斯拉夫人与阿尔巴尼亚人之间长期存在着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在地理位置上,阿尔巴尼亚人的生活区位于东欧地区的西南部、巴尔干半岛西侧、地中海东海岸。在陆上,阿尔巴尼亚人的生活区处在南部斯拉夫民族和希腊人的包围之中。在海上,阿尔巴尼亚人的生活区隔着地中海与意大利相望,因此在历史上经常受到意大利人的侵略。独特的生存环境以及宗教信仰(阿尔巴尼亚是伊斯兰会议组织、伊斯兰合作组织的成员)都促使阿尔巴尼亚民族成为巴尔干地区的一个独特的民族。

二 西斯拉夫民族的分布状况

斯拉夫人是操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语言的人群的统称。相对于非斯拉夫民族而言,斯拉夫民族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东欧地区的斯拉夫民族又分为两部分,处在由匈牙利人和罗马尼亚人组成的“民族分隔带”北部的斯拉夫人属西斯拉夫民族,其中的主体民族包括捷克人人们曾长期把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两个地区生活的斯拉夫人统称为捷克人,但是在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天鹅绒革命”之后,原来被认为是单一民族的“捷克族”呈现了按照生活的地域分裂为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三部分的迹象。摩拉维亚地区人民的民族意识在20世纪90年代显著增强。捷克共和国从1991年进行的人口普查开始才将摩拉维亚族(Moravians)定义为一个独立的民(接族。这个现象说明波希米亚人和摩拉维亚人两者之间的差别曾长期被人们忽视了。本书认为,虽然捷克人内部出现了民族分化的情况,但与其他斯拉夫民族相比,捷克族和摩拉维亚族仍然具有较强的亲近性和相似性,因此,在论及捷克共和国的国内政治时应该将捷克族和摩拉维亚族区别开来,而在谈论整个东欧地区斯拉夫人的谱系时,这两个民族仍可以算作西斯拉夫人的一支,即“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波兰人三个民族。处在这个分隔带南部的斯拉夫人称南部斯拉夫民族,其中的主体民族包括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六个民族。有西方学者指出:“斯拉夫民族原本是中欧地区的一个单一的民族,由于大规模迁徙和受到游牧民族入侵者的冲击,逐渐分化为三个主要的集团:西斯拉夫人、南部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William J. Duiker& Jackson J. Spielvogel, World History, San Francisco: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p.293.在1世纪末2世纪初,由于日耳曼人的冲击斯拉夫人发生了第一次分化,一部分斯拉夫人西迁成为西斯拉夫人。“公元5世纪前后,部分斯拉夫人涌向多瑙河下游以北的平原地区,直抵罗马帝国的边境防御体系,在此停留下来。”阎京生、刘怡:《塞尔维亚的轮回:近世的南斯拉夫与战争》,第2页。随着从亚洲向欧洲的民族大迁徙的出现,斯拉夫人发生了第二次分化,一部分斯拉夫人南迁进入巴尔干地区,成为南部斯拉夫人。

捷克民族生活在东欧地区西部,处在斯拉夫人分布带的最西端。捷克民族的西面被日耳曼人的生活区所包围。今天的捷克共和国版图的西北部嵌入了德国,西南部嵌入了奥地利。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捷克人在历史上必定会受到日耳曼人极大的影响,并与德国和奥地利发生强烈的互动关系。捷克民族的生活区域包括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因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的特殊而成为中欧地区的军事战略要地。从7世纪起,捷克人先后建立了大摩拉维亚帝国和捷克王国等政权。捷克王国在11世纪中叶兼并了摩拉维亚地区,为统一的捷克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斯洛伐克共和国的西北部与捷克接壤,南部几乎全部与匈牙利共和国接壤。斯洛伐克民族的地理位置的最大特点是位于捷克民族和匈牙利民族之间。由于相对于这两个相邻民族而言规模较小,斯洛伐克民族必然会受到这两个相邻民族较大的影响。斯洛伐克民族在历史上的多数时间里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受到两大强邻的交替统治。部分斯洛伐克人在10世纪前曾受到捷克人主导的大摩拉维亚帝国和捷克王国的统治,“斯洛伐克从11世纪起就成为匈牙利王室的领地,1526~1918年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在奥匈帝国期间由匈牙利直接统治”孔寒冰:《东欧史》,第159页。。在奥匈帝国瓦解后,斯洛伐克人再一次主要受到捷克人的影响,直到1992年12月31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才宣告解体。

波兰民族位于东欧地区的东北部,其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特征与斯洛伐克民族相似,也是处于两个强大的民族之间。波兰西部与德国接壤,东部虽不与俄罗斯直接接壤亦相去不远。“对于波兰人而言,俄罗斯人和日耳曼人在传统上经常扮演外来侵略者的角色”Richard Caplan and John Feffer, Europe's New Nationalism: States and Minorities in Conflic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17.,这是因为波兰的领土是日耳曼民族东征和俄罗斯民族西进的重要通道。在国力比较强盛的时候,波兰人也曾经打败过这两个民族,不过从总体而言,日耳曼、俄罗斯这两个民族给波兰人带来的痛苦、造成的伤害要更大些。在“二战”之前波兰民族的生活区域基本未曾发生过重大变动。

三个西斯拉夫民族在历史上都曾长期信仰天主教,这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不仅显示出它们受到了西欧文明、西欧政权的较强影响,而且显示出它们与南部斯拉夫人之间的差异。但在15世纪捷克地区爆发了胡斯运动,此后捷克民族与罗马天主教的关系转差。新教在近代兴起后,许多捷克人开始信仰新教。尽管新教对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两个民族仍以信仰天主教为主。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对天主教的态度差异也是造成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的因素之一。

三 南部斯拉夫民族的分布状况

南部斯拉夫人是历经多个世纪逐渐迁居到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在公元1000年中期开始进入巴尔干半岛,并在6世纪下半叶到7世纪上半叶达到了高峰。”〔俄〕 A. Ю.尼佐夫斯基、A. Г.扎多欣:《欧洲的火药桶:20世纪的巴尔干战争》,第15页。斯拉夫人在最初迁徙到巴尔干半岛时并不存在晚近以来呈现出的那种程度的民族分化。然而,在分别居住于不同的地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受到各异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各自建立的不同政权的影响,各个斯拉夫人群落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分化程度逐渐提高,形成了各南部斯拉夫民族的雏形。例如,有学者这样描述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这两个民族发生民族分化的情况:“塞尔维亚人接受了西里尔字母并且普遍受到了拜占庭文明的强烈影响。而在另一方面,克罗地亚人大约在同时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克罗地亚人的生活方式更加接近中欧的基督教国家的生活方式,接受了拉丁字母并且通常会遵循梵蒂冈做出的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斯拉夫民族在精神上和文化上都渐行渐远。然而,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因素也从未消失过。它们共同的语言和斯拉夫起源或许就是最根本的纽带。”Pavlos Sarlis, The Break-up of Yugoslavia, Athens: Papazissis Publishers, 2000, pp.24-25.

在南部斯拉夫民族中,保加利亚民族与其他南部斯拉夫民族有所不同。一方面,保加利亚人是来自亚洲的保加尔部落与当地的斯拉夫人发生民族融合后而形成的民族,具有其他南部斯拉夫民族所没有的亚洲血统。另一方面,除保加利亚民族之外的其他南部斯拉夫主体民族都曾是南斯拉夫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在1918年成立。在1929年该王国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军队在1941年入侵南斯拉夫王国,该王国覆灭。本书将1918年至1941年这个阶段的南斯拉夫简称为“南斯拉夫王国”,西方学术界称之为“第一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斯拉夫民主联盟”在1945年建立。该联盟在1946年更名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该共和国在1963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南联邦”)。到1992年,“南联邦”解体,塞尔维亚、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本书将从1945年到1992年这个阶段的南斯拉夫简称为“南斯拉夫共和国”,西方学术界称之为“第二南斯拉夫”。2003年,南联盟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2006年,黑山脱离塞黑,塞尔维亚和黑山变为两个独立的国家。2008年,科索沃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但未获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一员。

保加利亚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东南部,远离西欧,与土耳其、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罗马尼亚接壤,距离俄罗斯较近。在7世纪下半叶,保加尔部落西进,征服了瓦拉几亚地区。由于当时的拜占庭帝国军事实力有限,拜占庭皇帝允许保加尔人渡过多瑙河、占据了多瑙河至巴尔干山脉之间的地区。由此,保加尔人建立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后来保加尔人部落接受了巴尔干当地斯拉夫人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到8世纪,保加尔人逐渐占据了今天的保加利亚共和国领土的大部分地区。在历史上,保加利亚民族也曾经在巴尔干地区强大过,除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辉煌一时外,到12世纪末又建立了第二保加利亚王国。“1204年十字军灭掉拜占庭后,保加利亚逐渐吞并色雷斯和马其顿,并在1230年灭掉了伊庇鲁斯专制国,其疆土延伸到三海(黑海、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之滨,成为巴尔干半岛最强大的国家。”刘怡:《风中的旗帜:欧洲近世的小国与战争》,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第4页。到14世纪末,保加利亚民族全部沦落至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这样的历史维持了5个世纪。

除保加利亚民族之外,另一个强大的南部斯拉夫民族是塞尔维亚族。塞尔维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中部,其东北部与匈牙利接壤,西南部与阿尔巴尼亚接壤,东部与克罗地亚、波黑、黑山接壤,西部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接壤。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与阿尔巴尼亚接壤。“在8世纪和9世纪之交,塞尔维亚人开始建立早期的国家政体。”〔俄〕 A. Ю.尼佐夫斯基、A. Г.扎多欣:《欧洲的火药桶:20世纪的巴尔干战争》,第16页。但是塞尔维亚人的努力受到了当时周边强大政权的限制。“公元9世纪末,沙皇西美昂一世(893~927年在位)统治之下的保加利亚第一帝国日益强大,塞尔维亚成为其扩张政策的牺牲品。”阎京生、刘怡:《塞尔维亚的轮回:近世的南斯拉夫与战争》,第5页。为了遏制保加利亚王国,拜占庭帝国支持塞尔维亚人建立自己的政权,“在1077年,教皇格里高里七世册封沃伊斯拉夫的儿子米哈伊洛为塞尔维亚国王”阎京生、刘怡:《塞尔维亚的轮回:近世的南斯拉夫与战争》,第6页。,在此之后,塞尔维亚人结束了分裂状态。但之后塞尔维亚人的政权也时而强大、时而分裂、时而被外族灭亡。从1380年起,塞尔维亚人受到奥斯曼政权的侵犯。在近代,塞尔维亚在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后,于1882年宣布成为独立的王国。在塞尔维亚的邻国中,除黑山、罗马尼亚外,塞尔维亚与其他邻国之间都存在着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

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这两个民族相比,其他南部斯拉夫民族的规模都相对较小。其中,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靠近西欧的意大利、奥地利以及中欧的匈牙利。这两个民族受到西欧文明的影响较深,如都主要信仰天主教、商业意识比较发达,长期受到西欧、中欧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等。

克罗地亚人的历史“最早只能追溯到7世纪。那时他们的祖先从喀尔巴阡山南下,渡过维斯瓦河……最终来到达尔马提亚沿海和潘诺尼亚平原一带定居”阎京生、刘怡:《塞尔维亚的轮回:近世的南斯拉夫与战争》,第20页。。然而克罗地亚人并非一直处于独立状态。“根据812年法兰克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和约,克罗地亚人的领土属于法兰克帝国”阎京生、刘怡:《塞尔维亚的轮回:近世的南斯拉夫与战争》,第4页。,也就是说,从9世纪初开始,克罗地亚人就受到西欧政权的统治。但是克罗地亚王国曾经在10世纪至11世纪经历过约200年的独立期,这个阶段对于克罗地亚民族意识的形成和独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约在924年前后,一个叫托米斯拉夫的担任首领(即国王),他是此后200多年里统治独立的克罗地亚国家的第一位国王。”阎京生、刘怡:《塞尔维亚的轮回:近世的南斯拉夫与战争》,第21页。然而,由于在当时受到西方的、曾经强盛一时的威尼斯政权以及东方的拜占庭帝国的掣肘,1102年克罗地亚王国最终被匈牙利的科洛曼(Coloman)国王所征服。马细谱:《南斯拉夫的兴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11页。直到1918年,克罗地亚族的大部分人口都处在匈牙利人的统治之下(部分沿海地区和岛屿曾处于威尼斯政权的统治之下;1526年莫哈奇战役之后奥斯曼帝国曾统治部分克罗地亚人,但是在1699年,根据《卡尔洛维茨和约》,奥斯曼帝国将其统治下的克罗地亚地区交还给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但该地区在受匈牙利统治期间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克罗地亚人的居住区曾成为匈牙利、威尼斯、奥斯曼三个政权对峙的边境地区。1848年科苏特领导匈牙利人民发动起义失败后,“克罗地亚被划离匈牙利,成为奥地利的皇室领地。直到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败于普鲁士军队,而被迫建立奥匈二元帝国,才将其重新划归匈牙利”阎京生、刘怡:《塞尔维亚的轮回:近世的南斯拉夫与战争》,第26页。。除了受到奥地利、匈牙利的影响之外,居住在沿海的达尔马提亚地区的克罗地亚人深受意大利民族的影响。

斯洛文尼亚族的规模远小于克罗地亚族,旧称卡林西亚人。该民族于6世纪后半叶定居到今天的斯洛文尼亚地区,从7世纪上半叶到9世纪初,曾建立了卡林西亚公国,但随即受到法兰克王国的统治。在此期间,日耳曼人东移,斯洛文尼亚人的居住区受到侵蚀,“奥地利占据的领土主要是卡林西亚人的土地”〔俄〕 A. Ю.尼佐夫斯基、A. Г.扎多欣:《欧洲的火药桶:20世纪的巴尔干战争》,第3页。。13世纪中叶,波希米亚王国征服了斯洛文尼亚人的生活区,但对这里的统治旋即被哈布斯堡王朝所取代。拿破仑崛起后,法国曾短暂统治过这里,但很快又被奥地利帝国所取代。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一战”时期。1860~1870年间,泛日耳曼主义兴起,同化斯洛文尼亚人乃是泛日耳曼主义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斯洛文尼亚人受日耳曼人的文化的影响甚深。

黑山民族靠近塞尔维亚,在所有南部斯拉夫民族中该民族对塞尔维亚族的认同感是最高的,这一点是与其他曾经组成南斯拉夫王国或共和国的各南斯拉夫民族都不相同的。据称黑山曾一直是塞尔维亚的一部分,“直到1355年斯蒂芬·杜尚去世,塞尔维亚帝国瓦解后,黑山才以一个独立的公国面貌出现”阎京生、刘怡:《塞尔维亚的轮回:近世的南斯拉夫与战争》,第34页。。在15世纪中叶之前,该公国的名称是“泽塔”,此后才改为“黑山”。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黑山在历史上曾成为奥斯曼帝国统治巴尔干时期唯一一个保持了相对独立地位的民族在15世纪末,黑山曾承认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附庸关系,但是奥斯曼帝国对黑山的控制力度十分薄弱。而且在17~19世纪,黑山多次与奥斯曼帝国发生冲突,在1796年黑山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 “土耳其完全占领了巴尔干之后,黑山人利用险要的地形开展抵抗斗争,最终迫使土耳其当局宣布黑山人为只需纳税的自由农民,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进行管理。”孔寒冰:《东欧史》,第162页。黑山的主要宗教是东正教,1516年黑山的前身“泽塔公国”的统治者将公国的最高权力交给了主教,由此黑山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国家。1910年,黑山由公国升级为王国。有文献指出,到19世纪初黑山仍然保留着氏族部落。〔俄〕 A. Ю.尼佐夫斯基、A. Г.扎多欣:《欧洲的火药桶:20世纪的巴尔干战争》,第27页。随后几经变迁,黑山民族最终在“一战”后成为南斯拉夫国家的一员。

马其顿民族地理位置的最主要特征是在西北方向处于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两国中间,在东南方向处于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两国中间。这种地理位置对马其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两国都曾为争夺马其顿地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出现了两国交替统治马其顿地区的情况。另外,马其顿人与希腊人之间围绕着对马其顿地区的正统地位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心结,而阿尔巴尼亚共和国也对生活在马其顿西部的阿尔巴尼亚族人表示高度关切。

南部斯拉夫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是东正教和天主教。除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之外的其余南部斯拉夫主体民族都主要信仰东正教。其中,保加尔人在865年接受了基督教。塞尔维亚人在7世纪至9世纪之间逐渐接受了基督教信仰。

波黑位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之间,这里的民族构成较为独特。东欧国家一般都是一国中只有一个主体民族,但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波黑穆斯林、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都是主体民族。在该国,三个主体民族也被称为“宪法民族”(constituent nations),意指它们的地位是由国家宪法所规定的。

关于波黑地区的三个主体民族的起源,学术界一般认为波黑地区的三个民族是同一起源,这里的居民分化为三个民族与不同的宗教信仰有关,信奉了东正教的居民就认为自己是塞尔维亚族人,信奉了天主教的居民就自称为克罗地亚族人,信奉了伊斯兰教的居民自然认为自己属于穆斯林。“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尽管三个民族都是起源于中世纪时期的同一个民族-文化基础,但是,在不同宗教基础上的各异的社会-政治发展导致了各自独立的民族群体的形成。”The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PSR of Albania, The Albanians and Their Territories, Tirana:The“8 Nёntori”Publishing House, 1985, p.28.

但是,在波黑地区的居民是否起源于斯拉夫人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波斯尼亚地区的民族在起源上就是与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这两个南部斯拉夫民族不同的、独立的族群,而且波黑地区的居民分化为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三个民族的情况主要是在南斯拉夫国家建立之后才形成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波斯尼亚地区的居民是由三个不同的民族构成的而不是一个有着三种宗教信仰的单一民族’这种概念被铁托强化了。在1974年通过新宪法的时候,他授予了波斯尼亚地区的穆斯林人口 ‘民族’的地位。”Ian Oliver, War&Peace in the Balkans: The Diplomacy of Conflict in the Former Yugoslavia, London & New York: I. B. Tauris, 2005, p.10.支持这种观点的一个证据是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波斯尼亚地区的居民中有较大比例的人口改信了伊斯兰教,而塞尔维亚人等其他同样受到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斯拉夫人却没有出现这种大规模改变信仰的情况。

然而上述观点并不占主流地位。人们一般认为,波黑穆斯林族在最初也是斯拉夫人,后来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这部分斯拉夫人改信了伊斯兰教,随后这部分人在风俗习惯上发生了改变,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

值得注意的是,波黑穆斯林这个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得比较晚。直到197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人口普查过程中才首次将“穆斯林”认定为本国境内的一个独立的民族。20世纪90年代以来,波黑穆斯林的民族意识显著增强,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民族的人数不断增多。1993年9月,波黑的穆斯林举行了第二届“波什尼亚克大会”(Bosniak Congress),会上决定正式使用“波什尼亚克族”(Bosniak)作为本民族的名字,以便与表示宗教信仰的“穆斯林”一词区分开来。波黑穆斯林这一民族的出现反映出了奥斯曼帝国对波黑地区的长期统治所造成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就如同在南部斯拉夫人中打入了一个楔子,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波黑战争爆发的重要诱因。

波黑地区民族构成的复杂局面古已有之。“直到1376年,当地人斯蒂芬·特弗尔特科才利用塞尔维亚尼满雅王朝灭亡之后的危亡时机,建立了波斯尼亚人自己的第一个王国。”阎京生、刘怡:《塞尔维亚的轮回:近世的南斯拉夫与战争》,第28页。在此之前,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马扎尔人、保加利亚人和拜占庭人都曾染指这一地区。在斯蒂芬的王国成立时,波斯尼亚地区也未能实现完全的统一。再后来,波斯尼亚又被割据势力分裂。在南部进行统治的是武科维奇,144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赐予他“公爵”头衔,“黑塞哥维那”的名称就是从“公爵”而来的。到15世纪下半叶,波斯尼亚逐渐被奥斯曼帝国征服。但随后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在该地区反复进行争夺战。

东欧地区的主体民族的分布情况就相当于一幅“东欧地区民族分布图”上的大块的底色。主体民族的分布状况对东欧的政治发展的影响是基础性、决定性的,不仅决定了东欧地区的基本的地缘政治状况,而且制约着东欧地区地缘政治的基本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