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公开课:科技文化九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最早的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

魏晋年间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主编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其中记载的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裴秀因此被称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裴秀(224—271),字季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地图学家、政治家。

裴秀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裴茂,父裴潜,都官至尚书令。裴秀自幼喜欢学习,8岁就会写文章,学识比较广博。他的叔父裴徽,当时名望很高,家中常有很多宾客来往。有些宾客在来拜见裴徽之后,还要到裴秀那里交谈,听听他的议论,那时裴秀年仅10余岁。

由于裴秀才华出众,很受人们的赞赏。渡辽将军毋丘俭把他推荐给当时掌握辅政大权的曹爽。曹爽遂任命裴秀为黄门侍郎,并袭父爵清阳亭侯,时年25岁。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裴秀又先后担任尚书令和司空,在他担任司空后,除在朝廷中负责其他政务外,还负责管理国家的地图和户籍人口。由于职务上的关系,他得以接触更多的地理和地图知识,对古代地理和地图进行了仔细整理和精心研究。可惜,他最终因服寒食散又饮冷酒,不幸逝世。

裴秀塑像

裴秀的一生,在政治上相当显赫。但是他深为后人称赞的,是他生前的最后几年在地图学方面作出的贡献。裴秀的重要成就是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18篇和他在为此图撰写的序中提出的“制图六体”。“制图六体”就是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分别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度的比例,即当今比例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高下(即相对高程)、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此外,他还缩制旧天下大图为“方丈图”,或称“地形方丈图”。裴秀又著有《翼州记》《〈易〉及〈乐〉论》,未完成的著作有《盟会图》和《典治官制》等。

禹贡九州图

裴秀主持编绘的《禹贡地域图》有比例尺,地物的相对位置比较准确;对于名山大川、政区界线、城邑所在、主要交通路线等,也一一表示清楚。在图例设计方面,用线条表示政区界,于圆形或方形框内加注名称表示郡国县邑,山川名称亦加括圆(或方)形框,道路用虚线表示,河流用曲线表示并注河流名称,山脉除注名称外可能还用形象符号表示。类似这样的图例设计,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图以及流传至今的宋代地图上,都可见到。

裴秀以前,中国在地图学方面虽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少理论概括和指导。自裴秀提出“制图六体”之后,即为中国地图学者所遵循,如唐代的贾耽和宋代的沈括等都曾在论述中表明,裴秀“六体”是他们绘制地图的规范。可以说,在明末清初欧洲的地图投影方法传入中国之前,裴秀的“六体”一直是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对于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禹贡》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一部地理学名著《禹贡》。《禹贡》的体裁属于地志,属《尚书》中的一篇,是迟于《山海经·山经》、早于《汉书·地理志》的先秦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它和《山海经·山经》有些地方相像,诸如题材也是托古于夏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其分区标准,打破当时邦国割据、诸侯林立的局限,而以大一统思想着眼,以名山大川为界等等。不同的是,《禹贡》利用了战国时期发达的地理学知识,超脱了《山海经·山经》极原始的地理概念,扬弃了神话成分而专就人类力所可及的平治水土方面来讲;摆脱了《山海经·山经》确认四方为沟说,而已知惟东方是海,超过了《山海经·山经》东西南北中“五方”的极原始朴素的区划,代之以实际得多的“九州”的区划。因此,我们可以说,《禹贡》运用战国时期迅速发展的地理学知识,突破原始的幻想阶段,以征实为目的,尚实地考察,比《山海经·山经》又取得了巨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