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程传注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坤卦第二

坤下坤上

〔1〕,元亨,利牝马之贞〔2〕

坤,乾之对也,四德同而贞体则异。乾之刚固为贞,坤则(一作“以”)柔顺而(一作“为”)贞。牝马柔顺而健行,故取其象,曰牝马之贞。

注释:

〔1〕坤:卦名。其象为地,其义为顺。

〔2〕元亨,利牝马之贞:“元、亨、利”三字解释宜如乾卦卦辞。“牝马之贞”谓有如雌马以柔顺为其正道。

评析:

地道顺应天时而化育万物,乾卦具备“元亨利贞”之理象,故坤卦亦具备“元亨利贞”之理象。坤道以阴从阳,其贞如牝之从牡,故曰“牝马之贞”。

君子有攸〔1〕往,

君子所行柔顺,而利且贞,合坤德也。

注释:

〔1〕攸:所,音yōu。

评析:

王船山《周易内传》云:“‘君子有攸往’以下,为占者告也。”故主张下接“先迷后得主”等句,惟《程传》则主张上接“元亨,利牝马之贞”句。按:宜以船山为是。

先迷后得主,利〔1〕

阴从阳者也,待唱而和,阴而先阳,则为迷错,居后乃得其常也。主利,利万物则主于坤,生成皆地之功也。臣道亦然,君令臣行,劳于事者,臣之职也。

注释:

〔1〕先迷后得主,利:有三种断句方式。其一为“先迷后得,主利”,如《程传》《本义》等是;其一为“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如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其一为“先迷后得主,利”,如王船山《周易内传》。

评析:

关于“先迷后得主,利”之说,窃以船山为长。依程、朱说法,则“主利”为一重要之命题,故《程传》云:“利万物则主于坤,生成皆地之功也。”然而观察《彖传》:“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以及坤卦《文言》:“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均未对“主利”一语,加以解说,而《文言》中则“得主”一语连用,《帛书易传·易之义》亦有“君子先迷后得主”之语,足证《程传》等说之讹误!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1〕,安贞吉〔2〕

西南,阴方;东北,阳方〔3〕。阴必从阳,离丧其朋类,乃能成化育之功,而有安贞之吉。得其常则安,安于常则贞,是以吉也。

注释:

〔1〕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后天八卦方位,西南为阴方,东北为阳方。故往西南则得其朋类(),往东北则丧其朋类()。惟丧阴则得阳,同类虽能相聚,异类则能相生。王船山《周易内传》称:“得朋则积阴相怙,丧朋则解散私党而顺受阳施。”

〔2〕安贞吉:安常守正则吉。

〔3〕依《说卦传》第五章的说法,震为东,兑为西,离为南,坎为北,巽为东南,乾为西北,艮为东北,坤为西南。又坤为母、艮为少男。前者为阴,后者为阳。

《彖》曰:至哉〔1〕坤元,万物资生〔2〕,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3〕

资生之道,可谓大矣。乾既称大,故坤称至,至义差缓,不若大之盛也。圣人于尊卑之辨,谨严如此。万物资乾以始,资坤以生,父母之道也。顺承天施,以成其功,坤之厚德,持载万物,合于乾之无疆也。

注释:

〔1〕至哉:至极。

〔2〕万物资生:万物借它而萌生。来知德《周易集注》说:“始者,气之始;生者,形之始。万物之形,皆生于地,然非地之自能为也,天所施之气至,则生矣,故曰‘乃顺承天’。”

〔3〕德合无疆:指坤德合于乾德的广大无穷。

评析:

对于乾称“大哉”,坤称“至哉”,程颐谓“至义差缓,不若大之盛也”,然推究易理,独阴不生,独阳不长,在始生万物之过程中,天地缺一不可,乾坤虽有主从之分,然于德性则无高下之别,窃以为“至即大也”,不必在此做价值判断。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1〕,行地无疆〔2〕;柔顺利贞,君子攸行。

以含弘光大四者,形容坤道,犹乾之刚健中正纯粹也。含,包容也。弘,宽裕也。光,昭明也。大,博厚也。有此四者,故能成承(一作“顺”)天之功,品物(一作“类”)咸得亨遂,取牝马为象者,以其柔顺而健,行地之类也。行地无疆,谓健也。“乾健坤顺,坤亦健乎?”曰:“非健何以配乾?未有乾行而坤止也。”其动也刚,不害其为柔也。柔顺而利贞,乃坤德也,君子之所行也。君子之道,合坤德也。

注释:

〔1〕牝马地类:“地类”即阴类,“牝马”属于地类(阴类),具有柔顺的特质。

〔2〕行地无疆:能在无尽的地面奔驰。整句在描述坤阴亦具有健行的能力。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乾之用,阳之为也;坤之用,阴之为也。形而上曰天地之道,形而下曰阴阳之功。先迷后得以下,言阴道也。先唱则迷失阴道,后和则顺而得其常理。西南阴方,从其类,得朋也。东北阳方,离其类,丧朋也。离其类而从阳,则能成生物之功,终有吉庆也。与类行者,本也。从于阳者,用也。阴体柔躁,故从于阳,则能安贞而吉,应地道之无疆也。阴而不安贞,岂能应地之道。《彖》有三无疆,盖不同也。德合无疆,天之不已〔1〕也。应地无疆,地之无穷也。行地无疆,马之健行也。

注释:

〔1〕天之不已:指天德的广大无穷。

评析:

《程传》以“阴体柔躁”形容坤阴,恐未妥切。试观《坤·文言》所云“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足证“至柔”、“至静”方为坤阴之本质。

《象》曰:地势坤〔1〕,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道之大犹乾也,非圣人孰能体之?地厚而其势顺倾,故取其顺厚之象,而云地势坤也。君子观坤厚之象,以深厚之德,容载庶物。

注释:

〔1〕地势坤:宜断为“地势,坤”。乾卦大象描述天体的运行(天行),取其健动不已;坤卦大象描述地体的态势(地势),取其顺厚能容。

初六:履霜,坚冰至。

阴爻称六,阴之盛也;八则阳生矣,非纯盛也〔1〕。阴始生于下,至微也。圣人于阴之始生,以其将长则为之戒。阴之始凝而为霜,履霜则当知阴渐盛而至坚冰矣。犹小人始虽甚微,不可使长,长则至于盛也。

注释:

〔1〕按《系辞》的说法,天数有五,为一、三、五、七、九;地数有五,为二、四、六、八、十。依程颐之意,九为阳数之盛,所以借以形容阳刚;而八为阴数之极,物极必反,八虽盛,然而阳已伏焉,所以非纯盛,故不取八而取六。然而为何阳爻可取阳数之盛,阴爻不可取阴数之盛,《程传》却没有说明两者之间的不同,或许一以刚健、一以柔顺的缘故吧。

评析:

知履霜之戒,则可立不败之地,《易》为寡过之书,诚然!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1〕致其道,至坚冰也。

阴始凝而为霜,渐盛则至于坚冰(一有“也”字)。小人虽微,长则渐至于盛,故戒于初。驯谓习,习而至于盛。习,因循也。

注释:

〔1〕驯:顺也。有顺从之意,又有渐而至之意。

评析:

本爻可与《老子》六十三章、六十四章察兆“知几”之智慧参看。

六二:直方大〔1〕,不习〔2〕,无不利。

二,阴位在下,故为坤之主,统言坤道。中正在下,地之道也。以直方大三者形容其道用,尽地之道矣。由直方大,故不习而无所不利。不习,谓其自然。在坤道,则莫之为而为〔3〕也,在圣人则从容中道也。直方大,孟子所谓至大至刚,以直也〔4〕。在坤体,故以方易刚,犹贞加牝马也。言气,则先大。大,气之体也。于坤则先直方,由直方而大也。直方大足以尽地道,在人识之耳。乾坤纯体,以位相应。二,坤之主,故不取五应,不以君道处五也,乾则二、五相应。

注释:

〔1〕直方大:以人事言,指六二秉性正直,行为合矩,是以人格自然而然地伟大。以天道言,则有几种说法,试举孔颖达、朱熹为例:《正义》云:“生物不邪,谓之直也,地体安静,是其方也,无物不载,是其大也。”《本义》称:“柔顺正固,坤之直也。赋形有定,坤之方也。德合无疆,坤之大也。”王船山《周易内传》云:“直方,其德也;大,其体也。”

〔2〕不习:无须刻意修营。王弼《易注》称:“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修营而功自成,故不习焉。”

〔3〕莫之为而为:以其顺乾而行,即《系辞上传》第一章所说“坤以简能”是也。

〔4〕见《孟子·公孙丑篇》:“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1〕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承天而动,直以方耳,直方则大矣。直方之义,其大无穷;地道光显,其功顺成。岂习而后利哉?

注释:

〔1〕直以方:正直而且合矩。《经传释词》云:“以,犹而也。”

六三:含章可贞〔1〕,或从王事〔2〕,无成有终〔3〕

三居下之上,得位者也。为臣之道,当含晦其章美,有善则归之于君,乃可常而得正。上无忌恶之心,下得柔(一作“恭”)顺之道也。可贞,谓可贞固守之,又可以常久而无悔咎(一作“吝”)也。或从上之事,不敢当其成功,唯奉事以守其终耳。守职以终其事(一作“者”字),臣之道也。

注释:

〔1〕含章可贞:含藏美德而能固守正道。“章”,美也。

〔2〕王事:即公务。

〔3〕无成有终:不敢自居其功,只是谨守臣职以终其事。即《老子》“功成而不居”之意。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1〕

夫子曜人之守文而不达义也,又从而明之,言为臣处下之道,不当有其功善,必含晦其美,乃正而可常;然义所当为者,则以时而发,不有其功耳。不失其宜,乃以时也,非含藏终不为也。含而不为,不尽忠者也。

注释:

〔1〕以时发也:等待时机,发挥自己的才华。坤以柔顺为本,不能先唱,故依时而发,待命而动。

或从王事,知光大也〔1〕

“象”只举上句,解义则并及下文,他卦皆然。或从王事而能无咸有终者,是其知之光大也;唯其知之光大,故能含晦。我暗之人,有善唯恐人之不知,岂能含章也?

注释:

〔1〕知光大也:智虑深远。“知”,通“智”;“光大”即远大。《春秋谷梁传·僖公十五年》云:“德厚者流光。”注:“光,犹远也。”

六四:括囊〔1〕,无咎,无誊。

四居近五之位,而无相得之义,乃上下间隔之时,其自处以正,危疑之地也。若晦藏其知,如括结囊口而不露,则可得无咎。不然,则有害也。既晦藏,则无誉矣。

注释:

〔1〕括囊:束紧囊口,喻谨言慎行。“括”,闭结。

评析:

六四以阴居阴,又处坤上坤下重阴之地,象征身处黑暗时代,故宜紧闭囊口,方能避灾免祸。俞琰《易集说》称:“咎致罪,誉致疑,唯能谨密,如囊口之结括,则无咎无誉。”孔广海《周易史论》亦云:“所以得无咎者,正以其无誉,勿若漠之党人,标榜于桓灵之朝,竟以誉杀身也。”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能慎如此,则无害也。

六五:黄裳〔1〕,元吉。

坤虽臣道,五实君位,故为之戒云:黄裳元吉。黄,中色。裳,下服。守中而居下,则元吉,谓守其分也。元,大而善也。爻象唯言守中居下则元吉,不尽发其义也。黄裳既元吉,则居尊为天下大凶可知。后之人未达,则此义晦矣,不得不辩也。五,尊位也。在他卦六居五,或为柔顺,或为文明,或为暗弱,在坤则为居尊位〔2〕。阴者,臣道也,妇道也。臣居尊位,羿莽〔3〕是也,犹可言也。妇居尊位,女娲氏、武氏〔4〕是也,非常之变(一作“大”),不可言也,故有黄裳之戒而不尽言也。或疑在革汤武之事犹尽言之,独于此不言,何也?曰:“废兴,理之常也。以阴居尊位,非常之变也。”

注释:

〔1〕黄裳:指执守中庸而谦逊的美德。黄为中色,裳为下服,故引申为“守中居下”之意。

〔2〕居尊位:程颐认为五虽是君位,而坤实为臣道,坤的六爻都顺承于乾,因此不以君道看待六五。然而六五若不幸而居嫌疑之位,如臣居尊位、或妇居尊位,唯守中以居下,安守人臣的本分,则能元吉。

〔3〕羿莽:羿,后羿。为夏代有穷国之君,善射好狩猎,不顾政事,后为臣下寒浞所弑。莽,王莽。西汉东平陵人,为孝元皇后甥,永始元年,封新都侯,谦恭下士,颇得人望,后为大司马秉政。哀帝崩,迎立平帝,以女为后,独揽朝政,号安汉公,势倾人臣,遂弑平帝,立孺子婴,居摄践阼,称假皇帝,寻篡位自立,改国号为新,世称“新莽”。按:《程传》谓:“以臣居尊位,羿莽是也。”然后羿本为有穷国君,并非以臣居尊位,恐程子一时不察致误,宜以浞、莽为例,较为妥切。

〔4〕女娲氏、武氏:女娲氏,上古女帝名,伏羲氏之妹。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武氏,即武则天。唐文水人。高宗后,有权略,能知人,初为太宗才人,太宗崩,出为尼,高宗立,复入宫,寻立为皇后。高宗崩,中宗立,后临朝称制,寻废中宗立睿宗,又废睿宗,自立称帝,改国号曰周。

评析:

《朱子语类》云:“黄裳元吉,不过是说在上之人能尽柔顺之道。”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1〕

黄中之文,在中不过也,内积至美而居下,故为元吉。

注释:

〔1〕文在中也:指美德蕴蓄在内,即《文言》所说的“美在其中”之意。王夫之《周易稗疏》说:“衣裳之制,衣下拼裳际,复有黻佩带绅加其上,是衣着于上,裳藏于内。”依王说,则裳的文采乃是内藏的,以喻内藏文采之意。

评析:

《中庸》称“《诗》曰:‘衣锦尚。’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可与本爻参看,足证《易》与《中庸》诚互为表里。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阴从阳者也,然盛极则抗而争。六既极矣,复进不已则必战,故云战于野。野,谓进至于外也。既敌矣,必皆伤,故其血玄黄。

评析:

天玄地黄,为天地相争、阴阳相争,亦可象征君子与小人之争、正义与邪恶之争。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阴盛至于穷极,则必争而伤也。

用六:利永贞。

坤之用六,犹乾之用九,用阴之道也。阴道柔而难常,故用六之道,利在常永贞固。

评析:

坤卦用六所言“利永贞”,说明运用阴柔之道,宜永守坤柔之正道,即以顺阳为正。此即孟子所云:“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滕文公篇》)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1〕

阴既贞固不足,则不能永终。故用六之道,利在盛大于终,能大于终,乃永贞也。

注释:

〔1〕以大终也:能有盛大的结局。

评析:

王夫之《周易内传》云“永贞,以顺阳而资生万物,质无不成,性无不丽,则与乾之元,合其大矣。”文中说明坤能顺阳而共同完成此天地化育之伟业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1〕,至静而德方〔2〕。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3〕,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坤道至柔,而其动则刚;坤体至静,而其德则方。动刚,故应乾不违;德方,故生物有常。阴之道,不唱而和,故居后为得,而主利成万物,坤之常也。含容万类,其功化光大也。主字下脱利字。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承天之施,行不违时,赞坤道之顺也。

注释:

〔1〕至柔而动也刚:指坤的本质虽极为柔顺,然而在变动时,却显现刚强。有如《老子》所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至静而德方:坤的禀性虽极为娴静,然而在德行上,却合于常道。“方”,合矩。何楷《古周易订诂》称:“柔静者,体也。刚方者,用也。”

〔3〕含万物而化光:能包容万物、化育万物而德泽广大。“光”,广也。《诗经·周颂·敬之》云:“学有缉熙于光明。”《毛传》云:“光,广也。”《说文通训定声》称:“光假借为广。”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1〕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2〕也。

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积而成。家之所积者善,则福庆及于子孙;所积不善,则灾殃流于后世。其大至于弑逆之祸,皆因积累而至,非朝夕所能成也。明者则知渐不可长,小积成大,辩之于旱,不使顺长,故天下之恶,无由而成,乃知霜冰之戒也。霜而至于(一无“于”字)冰,小恶而至于(一无“于”字)大,皆事势之顺长也。

注释:

〔1〕辩:通“辨”。《释文》引马融曰:“别也。”

〔2〕顺:循也。《释名·释言语》称:“循也,循其理也。”《正义》云:“言顺习阴恶之道,积微而不已,乃至此弑害。”《本义》则谓“古字顺慎通用”,此处“顺”当作“慎”,可别为一说。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1〕,义以方外〔2〕,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直,言其正也。方,言其义也。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敬立而(一作“则”)内直,义形而(一作“则”)外方。义形于外〔3〕,非在外也。敬义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无所用而不周,无所施而不利〔4〕,孰为疑乎?

注释:

〔1〕敬以直内:以敬慎态度使内心正直。“直”,正直,这里作动词用。

〔2〕义以方外:以合宜的原则,使外在行为合矩。“方”,合矩,这里作动词用。

〔3〕义形于外:合宜的行为显现于外。这是通过内在的修省(即“敬以直内”)而来的,此即《大学》所说的“诚于中,形于外”之意,所以伊川说:“非在外也。”“义”,宜也。

〔4〕无所施而不利:一切的施为没有不利的,这是从容中道的境界。

阴虽有美〔1〕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2〕。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3〕

为下之道,不居其功,含晦其章美以从王事,代上以终其事,而不敢有其成功也。犹地道代天终物,而成功则主于天也。妻道亦然。

注释:

〔1〕美:指美德、美才。

〔2〕弗敢成也:不敢把成功归为已有,即六三爻辞中的“无成”。

〔3〕代有终也:代替天道来完成其事。

天地变化〔1〕,草木蕃〔2〕,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四居上近君,而无相得之义,故为隔绝之象。天地交感,则变化万物,草木蕃盛,君臣相际而道亨。天地闭隔,则万物不遂,君臣道绝,贤者隐遁。四于闭隔之时,括囊晦藏,则虽无令誉,可得无咎,言当谨自守也。

注释:

〔1〕天地变化:指阴阳之气交相感应而变化万物。“天地”乃阴阳二气的代称。

〔2〕蕃:茂盛。

君子黄中通理〔1〕,正位居体〔2〕,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3〕,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黄中,文居中也。君子文中而达于理,居正位而不失为下之体。五尊位,在坤则惟(一作“故唯”)取中正之义,美积于中,而通畅于四体,发见于事业,德美之至盛也。

注释:

〔1〕黄中通理:指内有文采而通达事理。黄为中央的正色,以喻文采。一说:“黄中”,中德在内也。

〔2〕正位居体:虽处尊位而知谦逊居下。即《本义》所说:“虽在尊位,而居下体。”

〔3〕支:通“肢”,即《程传》的四体,在此指言行举止。

阴疑于阳〔1〕,必战,为其嫌于无阳〔2〕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阳大阴小,阴必从阳,阴既盛极,与阳偕〔3〕矣,走疑于阳也,不相从,则必战。卦虽纯阴,恐疑无阳,故称龙,见其与阳战也。于野,进不已而至于外也。盛极而进不已,则战矣!虽盛极,不离阴类也,而与阳争,其伤可知,故称血。阴既盛极,至与阳争,虽阳不能无伤,故其血玄黄。玄黄,天地之色,谓皆伤也。

注释:

〔1〕疑于阳:指阴发展到极点,引起阳的怀疑。一作“拟”,拟似。又作“凝”,盖阴盛则水凝为冰。“疑于阳”,则失主从之道。

〔2〕嫌于无阳:即阴盛便有无阳之嫌,目中无阳,所以阳起而奋战。

〔3〕偕:齐等。

评析:

《文言》云:“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程、朱皆认为象征阴阳相争,两败俱伤。惟俞琰《易集说》则谓:“玄者天之色,黄者地之色,血言玄黄,则天地杂类,而阴阳无别矣,故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阴阳相战,虽至于天地之杂乱,然而天地定位于上下,其大分终不可易,故其终又分而言之曰:天玄而地黄。”似更见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