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使役与非使役构式的区分和本书研究的范围
本书讨论英汉使役动词,有必要将使役和非使役动词和构式加以区分。典型的使役构式表层具有“施动受”三要素,非典型的“施动受”三要素不一定都在表层体现。三要素的位置是灵活的,施事常出现在句首,也出现在其他位置,受动对象常在施事之后,也可能出现在其他位置。除了位置不一,受动对象所受到的影响各各不同,受到影响产生的变化也各各不同,使役动词的及物性也有强弱之分,因此应有一些基本条件将使役与非使役进行区分。
Cuervo(2015: 394-395)认为有三种简单事件结构:行为、变化动词/发生/移动、状态/存在,三种之间的组合构成复杂事件结构:行为+状态=使役结构(causatives);变化 +状态=起始结构(inchoatives)。行为事件动词就是 Levin(1999)所指的非核心及物动词,即 sweep, sing, dance这样一类可以不带宾语的动词,它们是单事件的,与之相对照的是由两个事件形成的复杂结构的使役动词,Levin(1999)称之为核心及物动词,其宾语不能省略,使役动词的宾语结合状态事件述谓与根词,表达动作行为和状态。
Cuervo(2015: 399-400)指出,使役和非使役动词的区别还可从宾语的特征来区别。非使役行为动词的宾语可看作补语,而使役动词的宾语可以看作一个内在的主语。下面举例说明我们对于这一观点的理解。
(43)He killed the cat.
(44)He sang a song.
句(43)the cat 不能省略,“the cat”是一个定指的cat,该cat是被杀之后处于死亡状态的cat,“the cat”相当于一个内在的主语,其状态是“死了”(the cat is dead),这一状态是新的状态;句(44)中“a song”是可以省略的补语,句(44)并非指“a song被唱之后呈现出另一种新的状态”。
Talmy(2000a: 476)以下面例子说明句子结构相同,却有含使役意义和不含使役意义之区别。
(45)a. The ice cream melted from the stick.
b. The ice cream melted from the heat.
(46)a. The log rolled across the field.
b. The girl rolled across the field.
(47)a. I grew a wart in my ear.
b. I grew a wart in my pot.
(48)a. I watched the ice cream melt.
b. I made the ice cream melt.
Talmy(2000a: 476)认为上述句a都不含使役意义,都是自然而发的事件,句b有使因或施事。句(45a)表示“冰激凌从棒上自然融化”, the stick不是使因,突出的是融化这种活动;句(45b)指“因热气使冰激凌融化了”, the heat 是使因,强调的是有原因加速了冰激凌的融化。(46b)“The girl”可以有意图地翻滚,或翻滚为了好玩,也可以不去翻滚,别人可以劝她翻滚,却不能劝(46a)的“log”翻滚,别人可以命令女孩:滚起来,却不能命令“log”滚起来。(47a)指“我耳朵里长了个疣”,这并非主语“I”的意愿;(47b)指“我种了一棵瘿木在花盆里”,这是主语有意为之。句(48a)指“我看着冰激凌融化”这一行为;句(48b)“I made... ”表示做了有意图的行为。
可见,句(43-48)中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及物动词中有时为非使役的行为动词,有时为使役动词,根据上面分析,鉴别使役动词主要看其是否为“某种行为带来一种新的状态”。
何为使役构式,何为非使役构式,两者的界限有时难以划清,例如:
(49)a. Mary made John go. (玛丽使约翰走。)
b. Mary ordered John to go. (玛丽命令约翰走。)
c. I speak and child eats. (我说了孩子才吃。)
d. Yesterday I asked Paula for magazines. (昨天我向Paula要来杂志。)
有人认为句(49a)和(49b)达成的结果往往相同,都是“约翰走”,句(49a)是使役构式,那么句(49b)也应该是使役构式,有人认为句(49c)也是使役结构,因为孩子吃东西确实是“I speak”促成的。我们认为应将句(49a)与句(49b-d)区分,因为后者是以言语促成的结果,order、speak和ask指讲话的行为,虽然“讲话”带有目的性,但是听话人可以不照说话人意愿来做,因此,尽管纯粹表达言语行为的动词往往会带来变化结果,我们将这些动词与其他动词区分开来,不列入本书使役动词和使役构式的范围。
根据Biber et al(2000: 361),尽管许多动词都含不止一种语义,动词分为以下7大语义域(semantic domains)有其实用性。
1)activity verbs 行为动词(如move, open, give, carry)
2)communication verbs 交际动词(如say, tell, ask)
3)mental verbs 心理动词(如think, want, decide)
4)causative verbs 使役动词(如cause, enable, let, require)
5)verbs of simple occurrence 表示发生动词(如change, become, develop, occur)
6)verbs of existence or relationship 存现和关系动词(如 be, seem, stay, include)
7)aspectual verbs 体义动词(如keep, begin, stop, continue)
Biber et al(同上)指出,就大部分情形而言,以上7类是根据动词的核心意义(即讲话人往往最先想到的这个词的意义)划分的。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动词为多义词,跨不同的语义域,在一些情形下,一个动词常用的意义并非其核心意义。就有些动词而言,难以达成清楚明确的分类,因为这些动词的核心意义分属不同语义类别。
在上述7类语义域中,causative verbs指本身释义中含“使役意义”的动词,中英文献中causative verbs的意义宽泛,不仅用来指第4类的含“使役意义”的动词,也指词化使役动词、动结式中使役动词、致使—移动构式中使役动词以及其他使役动词。7类中,除了像下面句(50 -52)中表示存现和关系动词,其他都有不同程度的及物性(transitivity)。
(50)Language difficulties abound. (abound 指“exist in large numbers”)
(51)He is a member of the society.
(52)床上躺了一个人。
使役涉及的范围很广,语言中有许多方式可以表达因果关系,像cause, force, enable之类动词本身的释义就是“导致、迫使、使能够”,像bring about, result in, die of, be responsible for等词组含有使役义,像from, as a result of等介词和介词短语也能表明使因和结果。这些不在本书讨论范围,本书探讨Biber et al(2000: 361)7类动词中前4类含有使役意义的动词以及在一定的句式和条件下从其他及物和不及物动词转化成使役动词的词汇类使役动词。
动词常具有多种意义,这些不同意义分属不同的语义域,当一个动词能够被用于某一特定构式之中,就表明这个动词必有某一语义和语用要素与该构式某一语义和语用相适应。构式也可以限定词语的选用,还有可能改变词语的意义,词语与构式之间存在多种互动关系。
凡是表达致使关系的,被人们识解为表达使役意义的构式都可以概括为使役构式,例如:
(53)He kicked the dog into the bathroom. (=He caused the dog to move into the bathroom. )
(54)Pat kicked his way out of the operating room.
行为动词 kick 在句(53)中与介词 into 配合表达使役义,形成致使—移动构式这一点应无争议。句(54)也是致使—移动构式吗?我们认为句(54)可以解读为“帕特以连踢带蹬的方式将自己移动出了手术室”。从这个意义看,句(54)为施事对自我的使役,也属于致使—移动构式。
本书主要讨论1.4节中10类使役构式的后5类词汇型使役构式。
本书书名为“英汉使役动词研究”,涉及的句式称“使役结构”或“使役构式”,前者译成“causative structures”,后者译成“causative constructions”,传统上讲,似乎structure涵盖面大些,但书中所讨论的大大小小的结构,选择顺应目前常用和喜用的说法,称为“使役构式”。
英汉语都是使役结构和使役动词非常丰富的语言,本书主要分析英语的使役动词和使役构式,辅之英汉比较,或以汉语的例证进一步解释使役现象,分以下十五章:
第一章首先介绍作为理论背景的语言观、词汇化,阐述词句的平行和对应关系以及语义解读的要素,接着是本书的主题使役的概念、构式、使役构式与使役义,最后是本书使役构式研究的范围。
第二章首先是使役形式的界定,接着阐述本书语义分析采用的方法。第一是构式题元角色分析法,其中厘清使役构式题元角色的命名与区分,指明本书使役构式采用的语义角色标签。第二是典型和非典型使役与标记论,第三是使役过程重写法。
第三章为使役构式的分类,包括依据语法形式、依据形态和依据参与者角色分解式和合成式的分类。
第四到第八章分别讨论心理使役动词、认知及其他词化使役动词、“卷入”类使役动词、双宾类使役动词等其他使役动词、转化而来的使役动词,并以-ize使役动词为例分析词缀类使役动词。
第九章比较英汉词汇型使役结构,包括单音使役动词、动结式、不及物动词转作及物动词的英汉比较,英汉受动对象位置的比较以及英汉词汇化程度比较。
第十章介绍和验证几个较为重要的使役结构语义分析模式,包括以英语的实例验证Dixon(2000)和Talmy(2000)所归纳的使役用法类型。阐释了Beavers(2011)“受影响性”分析模式,并对其“受影响性”分析模式进行三个方面的扩展。
第十一章讨论反身代词在使役构式中的语法功能和语义角色,包括反身及物型事件在及物与不及物连续体中的位置、英语反身代词作宾语的动因和理据、反身及物型事件的各类构式,探讨反身代词与动作自变和动作致使的联系。
第十二章分析作格动词和中动动词。对作格动词和中动动词进行界定、分类和语义分析,对作格构式与中动构式进行比较。
第十三章讨论使役构式的多义功能和各种构式的转换。探讨“致使—移动构式”与“动结构式”和“转移—致使—移动构式”的联系,并以几个动词为例详细讨论动词的各种构式的转换以及构式的使役义。
第十四章讨论使役构式的性质并通过语义这一纽带对各种使役形式进行归结,包括静态与动态的互含和切换、动词及物性连续体、不及物动词面面观、论元结构构式5大类型的归结和各类使役形式的归结。
最后第十五章是全书的要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