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毛泽东是当代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并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记忆。正如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绕开孔夫子一样,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和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决不能不研究毛泽东。正是毛泽东,开启了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被中国的先进分子作为改造中国的行动指南,是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正是因为找到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命运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毛泽东讲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这段话,形象而凝练地概括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揭示了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共同的心路历程。
思想群体的基本路径大体一致,但思想个体的具体经历则各不相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路先锋和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1920年底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之前,曾经有过长时间的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经历。那么,青年毛泽东是怎样由非马克思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其思想转变的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影响要素有哪些,特点和机制是什么,对当代中国思想界有什么样的启示。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当代人去探究,去思考,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精神现象学分析。
事物的本质往往呈现在其萌芽状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真内涵,在开拓者思想转变之际就已经初现端倪。研究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足迹,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追溯,同样也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逻辑的探求,而掌握了这种发生逻辑对于更好地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有裨益。
但是,这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的。毛泽东在世的时候,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和个人崇拜的原因,关于青年毛泽东思想发展的研究,大都把毛泽东自己在1936年的回忆作为标准依据,进行描述并尽可能拔高,这种做法严格说来不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思路。真正的学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湖南社会科学院等有关机构大量搜集毛泽东的早期文稿,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些学术论著,从哲学、文化等不同领域展开对青年毛泽东思想的论述。1990年《毛泽东早期文稿》出版后,此项研究有了很好的文献资料,研究者的视角也开始越来越分化,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不同角度所做的专题性研究陆续展开。这种情况一方面推进了青年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繁荣;另一方面则带来了研究的碎片化,一些成果往往是只顾一点而不及其余,有的甚至流于猎奇性的寻找思想片段。因此,真正有分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还有一些成果则刻意地把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方法运用到研究当中,套用一些所谓的新话语、新概念来解读早年毛泽东思想,只把真实的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作为点缀。离开中国近代历史,离开当时的时代主题和思想文化环境,离开青年毛泽东自身的求学经历和实践经历,套用任何所谓的新方法、新话语体系,都不可能真正把握青年毛泽东思想发展的真实状况。
思想转变的核心是思想结构中主导性思想要素的转换。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展,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或清除与置换的过程,而是思想结构当中思想要素的增加和调整的过程;其思想清算也不是简单地抛弃和保留,而是不同思想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地位调整。青年毛泽东转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开始接触到被吸纳成为思想结构中的一个要素,进而在比较鉴别和实践检验中,从一般性思想要素上升为主导性思想要素的过程。经过转变,思想结构从先前多种思想并存、冲突的混沌状态,进入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的多种思想重新配置组合的有序状态。经过思想转变,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性思想要素居于根本指导地位,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思想结构的发展方向和对不同思想文化的鉴别取舍,与此同时,其他的思想要素在新的思想结构中获得了新的定位。
本书所要做的,就是以历史为线索,以文献为依据,追随青年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他在不同阶段上思想结构的构成要素,特别是主导性思想要素的变动状况,以及促成这种变动的关键因素,力求弄清楚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的曲折路径、具体方式和特色模式,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创新提供思想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