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我国内外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现代化。中共十二大归纳为“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为实现这一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分步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这些战略和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发展内需和外需实现GDP增长,从而完成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在处理内外需的互动发展过程中,应该说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发挥内需与外需在GDP增长方面的作用,既重视内需发展对外需拓展的基础性作用,又重视外需拓展对内需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内需与外需就是在这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发展和演变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内外需发展和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1~1995年(“六五”时期至“八五”时期),第二阶段为1996~2009年(“九五”时期至“十一五”时期)。

第一阶段,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基本上仍然属于工业化初期,在这一时期内需与外需同时发挥着对我国GDP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实现现代化,第一阶段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基本上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的发展道路,即发展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服务业。第一阶段,我国发展内需的着眼点主要是经济转型,投资需求转向轻纺工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生产力,这也是内需发展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作用;发展外需的着眼点主要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出口,千方百计增加出口创汇,用以进口国内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稀缺资源,这也是我国外需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发展工业化,在第一阶段我国发展内需主要是进行了产业间的比例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内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第一阶段我国发展外需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国内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应该说,这一阶段里,内外需虽然功能不同,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都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从表2-2中可以看出我国内需与外需发展的基本形态与特征。

表2-2 我国“六五”时期至“八五”时期内外需的基本形态与特征

续表

注: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资料来源:①总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宏观全国年度数据库;②其他数据为计算得到;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中国商务年鉴》;④《政府工作报告》(1980~2009年)。

(一)“六五”时期至“八五”时期的内外需特征和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在“六五”时期,我国发展内需和外需主要根据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和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对国民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一方面,我国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内需方面着手,对产业之间的结构进行调整,也就是对农轻重比例关系进行调整,从过去过度强调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提高轻纺工业投资的比例,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把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在居民消费方面,在千方百计地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增加社会财富,增加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内需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矿产产业、农副土特产品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同时,发展出口创汇,大规模引进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这一阶段,我国GDP增长既有投资的拉动作用,也有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还有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拉动作用。“六五”时期至“八五”时期,我国内需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重点发展消费品工业,提高轻纺工业的投资,发展加工贸易,重点引进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进口,到了“八五”后期,我国开始重视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投资发展,总体来说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另一方面,“六五”时期至“八五”时期,我国大力扩展对外贸易,发展外需。发展外需的理论来源既包括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同时借鉴吸收了西方古典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并提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发展外需的思想,以及一系列对外贸易发展的鼓励政策。为此,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出口鼓励政策,如出口补贴、外汇留成等。根据我国的情况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六五”到“八五”时期主要是增加出口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发挥我国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美术品和传统的轻纺工业品的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出口;发挥我国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产品的出口。这一时期,我国的外需主要是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出口为辅的外需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六五”时期我国是以能源原材料出口和轻纺产品出口为主,“七五”时期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了从原材料初级产品出口向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转变,到了“八五”时期,我国传统大宗商品的出口比重已经开始下降,机电产品、农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开始增加,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大幅度提升。

由于外需的发展,“六五”期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达到2300亿美元,比“五五”时期翻了一番,我国创汇收入迅速增加。由于外汇收入的增加,外需发展带动了内需的发展,“六五”期间全国共引进国外技术一万多项,其中有一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关键设备,通过引进技术和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使许多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既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又提高了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扩大了我国内需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七五”期间外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五”期间,我国外需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六五”期间我国外需结构的特征是:矿产资源产品出口占40%,轻纺产品出口占40%,农副产品出口占18%,其中出口产品的80%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到了“七五”期间,我国外需结构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原料性初级产品出口向制成品出口的转变,由粗加工产品出口向精加工产品出口的转变,工业制成品出口已经占65%。进入“八五”时期,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的比重已开始降低,机电产品的出口开始大幅度增加。

在第一阶段,鉴于我国资源和资金的相对短缺,凭借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还出现了两种内需与外需相结合的产业形式:一种是加工贸易出口产业形式,在第一阶段,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产业主要是承接20世纪80年代国际传统制造业中的加工环节,这种内外需相结合的加工贸易出口产业形式到了“八五”时期以后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占到我国外贸出口比重的47.32%,它对于我国出口创汇、解决劳动力就业和引进先进技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种内外需相结合的形式是海外投资,为满足国内工业化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七五”期间我国开始尝试海外投资,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入重化工业发展的中期,我国工业化发展对于能源和工业原料的需求急剧扩大,我国资源型企业的海外投资也迅速发展,缓解了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状况。

表2-2是我国“六五”时期至“八五”时期内外需的基本形态与特征。

(二)“九五”至“十一五”期间内外需的特征和作用

在第二阶段,我国内需与外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九五”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工业化发展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发展的中期;第二,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制造业大规模向我国转移;第三,我国遇到了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外需发展的冲击;第四,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外需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内需市场也进一步向外部开放。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对于我国内外需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一阶段,我国明确提出扩大内需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发展内需的主要着眼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于国民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减少“两高一资”行业的投资,加大对于制约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以及能源和资源的投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支持新能源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重点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冲击,适度增加国内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稀缺资源的进口,强调发挥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别强调居民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一阶段,我国发展外需的主要着眼点是:继续扩大和稳定出口,减少“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推动出口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表2-3是我国“九五”时期至“十一五”时期内外需的基本形态与特征。

表2-3 我国“九五”时期至“十一五”时期内外需的基本形态与特征

续表

注: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资料来源:①总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宏观全国年度数据库;②其他数据为计算得到;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中国商务年鉴》;④《政府工作报告》(1980~2010年)。

在这一阶段,鉴于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出口发展的冲击影响,我国还开始明确提出了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刺激国内需求,以减缓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冲击力度。在内需发展方面:我国的投资需求开始发生转变,“六五”期间我国的投资需求主要是集中于轻纺工业和加工制造业的投入,从“九五”时期开始随着重化工业进入发展中期,我国工业化发展对于重化工业原料和能源消费的需求激增,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方面的投资需求速度加快,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增加,对于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大。一方面,在消费品需求方面,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品需求增长不大,市场需求不旺,另一方面是大多数工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居民在教育、住房和医疗方面的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但是从总体上看,“九五”到“十一五”期间,我国居民相对的消费需求小于“六五”到“八五”期间居民的消费需求,显示出消费需求不足。“十五”期间,据统计我国消费品71.7%供过于求,生产资料27%供过于求,反映出我国供给结构中有效供给不足,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供给未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两次金融危机,从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内需的发展,也加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内需与外需各自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我国技术引进也发生了变化,技术引进主要是以外资为主,占我国技术进口总额的77.58%,其中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占45%,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通过引进技术设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在减弱;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方面技术引进的进展不大。我国资源类进口需求,从“九五”到“十一五”期间大幅度激增,我国原油、铁矿石、氧化铝、铜精矿和氯化钾的进口依存度目前已经分别达到48%、56%、45%、70%和85%,这说明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加速期以后,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和资源缺口越来越大,对于从国外进口的需求依赖也越来越大。

在外需发展方面,我国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开始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转变出口增长方式,通过科技进步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出口国际市场的空间迅速打开,出口迅速扩大,到2012年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

在第二阶段,我国内外需相结合的加工贸易出口产业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承接了国际电子信息产业中加工制造环节大规模的转移,这一转移既带动了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出口的能力,又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国内的就业压力,这一时期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另外,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能源领域到矿产资源领域,再到加工制造业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不论是从第一阶段,还是从第二阶段我国内需的发展来看,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发达国家的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动趋势与我国相比,呈反向变动。《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03)》的数据显示,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投资率为22.1%,投资率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24.2%下降到2005年的21%。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的年均投资率分别为18.8%、27.4%、21.1%和17.6%;我国的年均投资率为38.9%,明显偏高。从消费率的比较上看,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消费率为77.6%,且消费率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75.6%上升到2005年的78.8%;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的年均消费率分别为83.9%、71%、78.5%和84.1%;我国的年均消费率为58.5%,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低王秀芳:《中国内需与外需关系协调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第98页。。这说明未来我国内需发展的空间,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不论是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内需的发展,都是我国外需发展的坚实基础。

不论是第一阶段的外需发展,还是第二阶段的外需发展,我国外需的发展都是以国内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反过来外需的发展又为我国内需的发展和拉动GDP增长提供了条件,内需与外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同样拥有重要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发展内需和外需的目的是实现GDP的增长,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看,应该说过去把注意力一直放在内需与外需的发展上,而对于国民经济有效供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对于经济发展认识的一种偏颇,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希望内需与外需的发展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但是这种良性互动关系应该建立在新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发展内需与外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