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同情对垒反感
中国——或许世界其他地方上也一样——很少有像乞讨那样几乎全靠公众的善意而存在的生存方式或行业。同样的,在中国也很少有比乞丐更引起公众的矛盾心理的社会群体了。虽然人们普遍看不起乞丐、讨厌乞丐,但是路遇悲苦万状的乞丐时,一般人的同情心又时时在每一个铜板的施舍上显示出来。正是这种街头点点滴滴的施舍,多少年来使无数走投无路的穷人得以生存下来。乞讨不但成为一种常见的求生手段,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成为致富的途径。
但是,公众的同情心又总是和另一种相反的心理纠结在一起,这种心理视乞丐为“坏分子”,认为他们的不幸大部分是由他们自身的懒惰造成的,或者是染上恶习、不能自拔的结果,所以乞丐的可怜处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咎由自取。其中更有狡猾成性,不劳而获,赖在勤劳的人们身上当寄生虫者,有的竟然以此致富。根据这种看法,乞丐属于可恶的骗子、无赖一类的社会败类。
公众对乞讨的这种矛盾心理还造成一种副产品,即有人对乞讨和乞丐持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这是一种逆反心理,它向常规挑战,认为乞丐并非低贱,乞讨作为一种求生手段与其他职业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更有愤世嫉俗者以乞讨作为一种宣泄或抗议的手段,弃正常生活不过而情愿流浪街头。
不管是哪样心情,哪种态度,公众对乞丐的矛盾看法在心理上相持不下,从而影响了乞丐与他们得以生存的社会的关系,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都市社会文化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