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性
科学发展观立足当代,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展理论探索的时代结晶。探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不难发现,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对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与凝练,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新的飞跃。它是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重大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
一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经验的深刻积累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科学发展观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了这些发展经验。首先,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其次,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意味着GDP的增加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而社会发展则体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诸方面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物质文明既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又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源泉与动力;政治文明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正确的政治方向;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三者紧密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再次,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 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尤其是“十一五”时期,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公共财政收入10.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的结果,呈现出新时期的科学发展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通过减免税收和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确保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二是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2002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三是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的成果。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201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四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2007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工等其他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三 坚持科学发展观能够避免西方国家所走过的弯路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更走了不少弯路,有经验,有教训。以经济增长论为主的传统发展观实质上是追赶美、英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观,是以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早期经济增长现象为标准定义发展内涵的。而这种发展之路是高消耗、高污染之路,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美英等国家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及与社会公平正义的矛盾激化时,利用经济或军事优势开拓海外市场,转移矛盾。模仿美英等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因很难向外转移矛盾,因此,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最引起世界各国瞩目的是“拉美陷阱”,也称拉美化。“拉美陷阱”的特指涵义是指拉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失调。这种失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重增长、轻分配,忽视社会公正,忽视从制度建设上解决社会问题,导致贫富悬殊越来越严重。二是片面追求城市化,城市与农村发展失衡。人为地造成大量农村人口无序涌入城市,虽然城市化率达到78%,但是失业人口多,到处是贫民窟、无业游民,治安极差。三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惜以破坏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破坏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四是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大量增加,造成社会治安状况的不断恶化。以谋杀率为例,该指标值由20世纪70年代的万分之八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万分之十三。五是忽视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六是片面追求开放速度,在开放中保护民族工业不力。
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稳定和谐,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强调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与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的有机联系;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与促进“三农”问题根本解决的有机联系;保持比较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与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有机联系;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联系;改革开放、自力更生与利用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从而为避免走发展弯路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保障。